毕业说 | 从尼山学霸到设计大神,谁说迷妹就只会追星!

  编者按:

  这是毕业的季节。

  学位服被风吹动的衣角,行李箱滑过宿舍楼地面时发出的哐哐声响,还有铺上红地毯的毕业晚会与无数个拥抱,都在提醒,我们已经走到别离的地方。

  大山和姗姗在上万名山大毕业生中联系了一部分人,让他们来讲述大学几年的故事,分享感悟与经验。他们中,有保研北大的优秀学子,有上过央视的校辩论队队长,有在皇陵修秦俑的学霸女神......如果你感兴趣,请一定不要错过我们最近推送的文章。

  或许你也是即日启程的一员。那么,愿你一帆风顺。岁月会记得,你所有的温柔与赤诚。

出身尼山学堂饱受国学浸润,也曾带领队伍横刀秣马夺得中国用户大赛三等奖;能在知乎专栏文章中看到她缜密的思维,也能在毕业前交出的设计作品集中看到她闪光的灵感;不但斩获八个设计专业的面试资格,更拿到了亚洲顶尖设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Offer。当这些大大小小的荣誉聚焦在同一人身上时,大多数人慨叹她的才华,歆羡她的优秀,可对于陈睿婷来说,这更像是一种阴差阳错的缘分,是她付出了艰辛努力后来之不易的结果。

  

  她的非常规选择——缘分使然

  

从小与画画结缘,却在高中时错过了当美术生的机会,以为与心爱的绘画就此别过,却在大学时又再次走上设计之路,回忆起这段往事,陈睿婷笑着说:“迷信一点来讲,这大概就是所谓缘分吧!”缘分的圆满始于大二时陈睿婷加入学生在线,在那里,她重拾了自己对设计的兴趣。依靠老师的帮助,她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设计知识,而通过参加讲座、旁听课程,陈睿婷渐渐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就是设计。热爱一旦开始,梦想便有了延续的勇气,此后的大学生活里,陈睿婷义无反顾的开始了她的跨专业学习。

  

  选择了就不后悔——苦而无憾

  

事实上,跨专业学习的生活一点儿也不轻松。除了尼山学堂的课程,陈睿婷还在网络上报名了设计课程,同时参加设计工作坊,也常去蹭工业设计专业的交互设计课。她坦言,拼命上课的日子非常累,经常要坐校车跨校区上课,再加上社团的工作,通宵是家常便饭。“其实通宵的第二天不是最累的,再过一天那才是......”这样的“经验之谈”,于她而言似乎不值一提,她不甚在意心酸的经历,只是云淡风轻地加上了一句“不过是朝着一个方向做事”,语气里却写满了“值得”

  

  

(陈睿婷设计作品集的一部分)

  

  陪伴即是长情——道不尽感谢

  

除去学业上的难度不提,向梦想角逐途中的孤军奋战也是让她孤独与迷茫的一大原因,也正因此,陈睿婷格外感激那些支持她的人。谈起在做作品集申请offer的那段时光,陈睿婷说,她第一个应该感谢的是妈妈。在爸爸不同意女儿转向设计的压力下,妈妈是那个义无反顾支持她的人,不但偷偷地给予了从资金到精神上的无私鼓励,甚至串通“口供”瞒着爸爸参加课程、外出比赛。这样的经历于她而言印象深刻,好笑之后,更多的是感动。而除了母亲,陈睿婷对于自己所属的尼山学堂也怀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她看来,尼山学堂带给她的不仅仅是知识,那种因传统儒学而自带的包容气氛更让她感到宽慰——即使自己后来在做与周围同学不一样的事情,他们也依旧理解和支持。这样的温暖与陪伴一路伴着陈睿婷逐梦扬帆,那些因为自己非科班出身,又缺少制作作品集的经验而萌生的惧意与质疑渐渐沉寂了,她感恩父母,感谢师友,无论是知乎上一位偶然认识的设计专业学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和指点,抑或是爱人与朋友在追梦之路上细水长流的陪伴,即使点滴温暖,都能化作她的雷鸣闪电,即使黑暗再厚重,总有劈破黑夜寻觅白昼的勇气。

  

  把生活融入设计——学会共情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外人眼中光芒万丈的女孩,也曾因患有轻度抑郁症和应激障碍而饱受困扰,也正因此,陈睿婷格外珍视并感激父母、爱人与朋友对自己的关注和包容,她也自然而然地将那种“共情”带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作为一个设计师,她十分看重与用户的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需求者,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应该提供的设计。“现在许多设计师没有真正透过表面去思考大众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陈睿婷说道,“设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在国内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如果有机会,陈睿婷也希望能去为弱势群体做设计,或者去做设计教育,为更多想要跨专业学设计的后辈们提供帮助。

  

从日常生活中喜欢读书、音乐、摄影和视频剪辑的灵动女孩,到可以为金博洋和羽生结弦闪星星眼的迷妹,再到于设计道路上努力探索的追梦者,陈睿婷始终用灵魂去追寻那句被她奉为座右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内,是她“希望自己的设计能让世界更美好”的心愿;于外,是她始终不移的意志与平和谦逊的态度。走出象牙塔,相信她也一定会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采访/谢淼儿

文/谢淼儿 付佳昕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马新悦 王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