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IB课程中,除六门学科类课程外另有三门特色课程,其中的TOK(知识理论课)更是充分体现了IB“授人以渔”的特点。本文作者高远曾为IB学生,对TOK课程如何有效教授研究方法、培养逻辑思维深有体会。在他看来,TOK以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把初步的哲学思维习惯和研究问题的方式介绍给他们,对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也颇有助益。

文丨高远 编辑丨闻琛

  相信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们对于国际文凭课程(简称IB)都不陌生。IB选课中除了六门学科以外,还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以下三项课程:CAS(社会实践活动)TOK(知识理论课),以及EE(毕业论文)。这三门额外课程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培养,以及让IB课程从众多国际通用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TOK是什么?

  通过自己学习IB课程的亲身经历,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中,TOK课程对于孩子的思维习惯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和重要。TOK全称为Theory of Knowledge;它注重于研究“知识”这样一种十分抽象而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的特质,以及我们是如何学习掌握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

  信息、资料、信仰、观点、知识及智慧是如何区分的?我们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信息多大程度上有效?这些都是在TOK课堂里同学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学生需要用亲身经历以及查阅文献所获得的依据去证实自己的论点。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是一次口头报告及一篇1600字的论文。

  不过,TOK课程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某一个观点究竟正确或是错误,而在于学生是否高质量地完成了求证问题的过程,以及权衡他们所使用的认知方法是否合理。同时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这门课除了专门担任TOK教师的老师授课以外,剩余的课时还会由其余的学科老师共同教授。

  就笔者的经历来看,TOK课堂给予学生及教师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是缓解紧张学习压力以及激发孩子更多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简单来说,TOK以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把初步的哲学思维习惯和研究问题的方式介绍给他们——这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2TOK如何训练高中生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笔者在高中时期所经历的课堂来瞧一瞧TOK究竟是如何训练高中孩子的思维的:

  TOK课堂具体案例1

  老师向学生介绍两个概念:个人知识与共享知识(学习环节)

  个人知识是人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训练和内省等方式获得的知识。比如擅长乒乓的人所掌握的有关如何打出一个漂亮的弧圈球的知识,也可以是你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感受,或者是你参与一次登山探险的体验。

  共享知识是具有系统性条理性的,已为某个社会所接受,从而可以大家共享的知识。比如我们目前学习的学科知识,数学、物理等都属于共享知识。一个人虽然未必会了解水为何能够导电而木头又为何不能,但并不妨碍有关于此的知识成为共享知识。

  接着老师在白板上画一份表格并要求大家根据已有的信息完成剩下的空当,这是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表格中的白底部分为不同学生共同填写的内容)

  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案例:在鲁迅的《药》里,革命家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指出在这个细节里,夏瑜关于“天下属于谁”的知识是什么?而牢里的康大叔等人又是如何认识的?这两种知识,究竟谁的是个人知识,谁的是共享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共享知识会发生变化吗?什么领域的共享知识容易发生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以文学作品中的语境为背景案例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A:如果从革命家夏瑜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属于个人知识。显然,在那个时代民主、自由的意识还没有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且不具备系统和条理性。那时百姓由于没有接受与革命者一样的先进思想而显得愚昧和无知。

  B:“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在我看来无论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仍然是共享知识,只不过是潜在的共享知识而已。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后来它所包含的意义仍然被社会所接受了,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当然,如果从康大叔等人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个人知识,并且它不会被广泛接受。

  老师又提问:随着时代的发展,共享知识会发生变化吗?什么领域的共享知识容易发生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A:如果一个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远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那么在这个社会当中个人知识和共享知识将会是没有很大区分度的。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发达社会信息一定会是开放的。在目前看来,我们的社会显然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地步。所以,共享知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变化。

  老师:你能否举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例子?

  A:……(表示无法回答)

  C:从前,牛顿和麦克斯韦都认为光是一种波。凭借牛顿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绝对威严让世人相信这是无比正确的科学知识,直到普朗克等人提出了量子理论使得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在此过程中,量子物理学家们的个人知识(潜在共享知识)逐渐变成了共享知识。

  经过了深入讨论后,老师对课堂进行总结。

  老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度还是很少的。因此,我们是无法确定什么领域的共享知识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就好比你无法知道一个具有未知可能性的事件的概率。

  TOK课堂具体案例2

  要求:从以往的课堂讨论中挑一个选题,做一份海报。内容没有硬性要求,但需要向读者表明你想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到的相关文献。

图片1

图片2

  做这个海报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让同学们把以往所学习的知识用视觉化的方式进行总结,帮助理解,因为有关TOK论题的很多探讨和理解过程都是非常抽象的,图片能够帮助消化知识;

  其次是为接下来的口头报告作准备,通常进行口头报告的同学都是以PPT为辅助工具的。

  

  我们知道,国内的教育体系经常被人诟病的缺点就是缺乏思维习惯、所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究竟什么叫做“缺乏思维习惯的培养“呢?

  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大学阶段之前,几乎绝大部分的学校,不止是中国国内的学校都以应试为教育的基础——IB、AP课程也一样,无论学生选了什么课最终都会面临标准化的大考,而且拿高分相当难。不同的是IB在文化课以及自然、人文科学课以外还设置了研究所有学科建立基石的TOK课程——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一种学习和认知世界的工具,那么TOK这类课程就是在研究这种工具本身的特点

  因此,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缺乏种种家长老师们所标榜的思维习惯,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训练学生思维习惯的课程,而不是其应试的特征。高考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分数。SAT、托福作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也是分数。TOK论文、毕业论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还是分数。

  孩子从牙牙学语转变为背着书包的学生开始就面临着和成千上万同龄人竞争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并不会因为评测标准如何变化而减轻。不论是国内课程还是国际课程,其考核方式和应试的本质不变。TOK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体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缺位的;不论在未来应试的现状是否能够被改变,这样的学习体验是值得教育改革所学习以及体验的。

外滩教育联合钱佳楠老师,

推出一门引导青少年阅读世界名著的课程,

课程选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从文学批评和创意写作的双重视野,

为孩子们带来不容错过的经典导读课程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