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 原来课堂可以这样组织

  7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创新教育教学工作坊”圆满结束。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师路程老师,全程参与了工作坊,与大家分享此次感触。

文 | Lucy Lu

编辑 | 田晓娜

  2017年6月25日,“国际创新教育教学工作坊”在上海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隆重举行。

  工作坊包含三个板块:

  6月25日:“全球化时代下的创新教育”大型论坛;

  6月26日-30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教授、讲师的英语授课和学员实践;

  7月1日-2日:由南加大教育学博士钱志龙和哥大教育学博士黄兆旦主持的课程内容回顾及未来教学展望。

  八天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作为全程参与工作坊的学员之一,我既在智性上获得了巨大满足,又在情感上被拥有共同理想的教育界同侪深深触动,故在此记录点滴,与诸君分享。

  多元信息,来自哥大教育学院的经验

  此次工作坊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传递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多元的国际教育资讯。

  第一天论坛的发言嘉宾有国际学校的管理者,有热心创新教育的机构负责人,有熟悉海外精英教育的招生官,也有年轻轻轻的创业者,当然还有专业的教育学教授和博士。

  这些嘉宾虽然从属于不同的教育细分领域,但他们传递了共同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单向度、唯分数论的,应该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培育有创造力、合作能力和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教育要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嘉宾们从各自的行业经验出发,分享了创新教学、学校治理、升学申请、科技创业等各类讯息,使我在第一天活动中就产生了共鸣,并感受到了信息的“密集轰炸”。

  如果说论坛侧重的是弘扬理念、描绘愿景,给从事国际教育的朋友们“注鸡血”,那么接下来的七天工作坊可是实打实的学习和磨练。

  其中五天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葛戴立(Bill Gaudelli)先生和玛丽莎(Mellisa Mitchem)博士主持,这是此次工作坊的重头戏。

  两位学者从多媒介学习(Multi-modal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学习动机、分层教学等各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可以说是纯干货的分享,对学员在教育理论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提升。

  现场经验教学实验,如何教学生讨论宏大话题

  我认为,此次工作坊真正地激活了学员的自主性和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有实操演练的机会。

  这一方面是因为葛戴立教授和钱、黄二位博士均是经验丰富的教育者,非常注意与听众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这种积极活跃的气氛也与学员的构成有关:既有来自上海本地的,也有从山东、安徽、广东、江苏等省远道而来的,主体是国际学校的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也有来自民间教育机构的课程研发人员,和对国际教育感兴趣的“散兵游勇”。

  大家都抱着探索创新教育的目的而来,心态是年轻的,头脑是开放的,而多样化的学科和职业背景又创造了多角度对话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说,这门课程的“半壁江山”是由学员们支撑起来的。他们在平日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想法,互相切磋砥砺,使得学习和讨论非常高效、富有针对性。

  为了避免“坐而论道”,使课堂实践更有真实性和临场感,主办方还组织了两次教学实验,几十名来自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和苏州外国语学校的中学生被邀请到课堂。这些学生们拥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综合素养,成为了我们进行PBL、多媒体教学和分层教学实验的理想对象。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教学demo,老师们被分成三四个一组,每组都围绕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议题中的一个小方面设计课程。按说这些议题较为抽象,不容易上好,但老师们充分发挥创意,运用任务设计、图片视频、思维导图等各种方式,和学生一起创造了一堂堂妙趣横生的微课。

  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工作坊的进程中,我都处于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状态,因为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聆听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

  脑洞大开,新课堂能多有创意

  当然,我们的工作坊也不只是高密度的学习和演练,其实整体氛围是非常欢乐的。

  葛戴立教授在第一天的“破冰”环节中,让学员两两组队,互相介绍姓名及其来历、含义,并由另一方复述,于是出现了各种自黑互嘲、“添油加醋”,引得大家爆笑连连,一下子将工作坊带入了非常融洽的状态。

  在后面的活动中,更有学员自导自演“印度瑜伽老师”、“玩手机的英语老师和学生”、“偷懒的体育课学生”等等,夸张而生动地演示了各种课堂实景。

  为了让教学演练的对象更加多元,黄博士甚至动员了自己七、八岁的小外甥、外甥女加入,萌娃登场,倾倒众人。

  教育学的条条框框就这样被融化进了游戏般的操演和练习中,理趣相生,才是最好的学习。

  工作坊的最后两天,钱博士分享了自己在美国做校长时的一些有趣经历,以及他在2016年访问具有实验性质的美国高中High Tech High的照片和想法,该校宛如“创意梦工厂”的开放式环境和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令学员们大呼开眼。

  最后一天,上海纽约大学的舞蹈教授Aly Rose女士也参与进来。这位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美国犹太人,披着金色长发、蹬着红色高跟鞋,既美又酷。

  一口极为流利的汉语吐槽起陈腐的教育观念毫不嘴软,回忆起自己在北舞的奇葩经历,又引发阵阵哄堂大笑。

  如果说钱博的课程更多着眼于对创新教育的呼唤和展望,以及对PBL教学模式的深入拓展,黄博为这次工作坊准备的压轴大课则是以几部经典教育电影为例,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为师者的责任、目标。

  在临近结束时,老师们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从教经历,情至深处,不禁落泪。

  为期八天的工作坊,就是这样在欢笑、感动、不舍和期待中完美收官。

  作者简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