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双月刊)(刊号:CN 12-1281/H,邮发代号:6-160),1993年创刊,由天津市教委主管、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办,是我国常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致力于服务外语教学和科研,刊发学术思想原创、学术行为规范的研究论文、综述文章以及学术书评,特别欢迎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以及各小语种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

  2017年第4期目次

  学术论文

  “社会翻译学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 / 王洪涛(1)

  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 汪宝容(1)

  茅盾的苏联战争文学译介——社会学的分析与解读 / 陆志国(8)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 宋仕振,王洪涛(14)

  叙事学研究

  后经典叙事学的疾病叙事学转向——以苏珊·桑塔格疾病叙事研究为例 / 张 艺(21)

  后现代语境下的平行叙事创作模式研究 / 杨晓霖,宁 静(29)

  女性文学研究

  论日本两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女性观——以川端康成《生为女人》和大江健三郎《人生的亲戚》为例 / 黄 芳(36)

  拜厄特《占有》中女性谱系的重建/ 李碧慧(43)

  外语教学研究

  学术英语阅读测试的信效度检验/ 高 霄(47)

  二语水平、迁移及即时性对二语搭配习得的影响——基于心理词汇理论的一项实证研究/ 彭 程,鲍 珍(55)

  “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研究

  试论《沙石集》中的孔子形象/ 尤芳舟(61)

  尼泊尔现代文学世纪镜像/ 赵 皙(67)

  学术综述

  2016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赵 芃(72)

  会议通知(28)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80)

  本期专栏主持人语

  “社会翻译学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王洪涛):

  社会翻译学(socio-translation studies)一说由霍姆斯(James Holmes)于1972年在其译学名篇《翻译学的名与实》中首次提出。其后二十余年间得益于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孳乳和描写翻译研究的导引,社会翻译学所代表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在博观与厚积中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许多西方学者纷纷采用布迪厄、卢曼、拉图尔等人的社会学理论开展翻译研究,逐渐形成了翻译研究的社会转向(social turn)(Wolf,2006:9)、社会学转向(sociological turn)(Merkle,2008:175)。而2005年西方著名译学期刊《译者》(The Translator)更是出版了一期特刊专门探讨布迪厄理论框架下翻译的社会学研究,使得社会学路径的翻译研究得到了国际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西方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将该研究领域建构成为一门翻译学分支学科——社会翻译学(也有学者称为翻译社会学,关于两者的区别请参见王洪涛(2016:7-9))的理论探讨正在进行之中(Wolf & Fukari,2007;王洪涛,2017)。

  社会翻译学所引领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融合且贯通了先前翻译研究的语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模式,丰富并完善了翻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因基莱里(Inghilleri,2005:142)曾对当前方兴未艾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作过展望,认为它“将会引发一场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对话与讨论”。本期“社会翻译学研究”专栏所选的三篇论文便印证了因基莱里这一富有前瞻性的论断。汪宝荣的“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模式”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在一起,以中国文学在美国的英译与传播为蓝本分析了译者招募出版社的运作机制和商业出版机构主导下的译作传播机制,进而创造性地构建出一个中国文学在西方传译的社会学分析模式,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带来了新启发。陆志国的“茅盾的苏联战争文学译介:社会学的分析与解读”依据布迪厄的社会学分析框架,首先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翻译场域的自治情况,然后分析茅盾何以在资本和习性(又称惯习)的双重影响下选择译介苏联战争文学,进而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示了茅盾政治诉求与翻译习性之间的角力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其宏观视角下的微观分析是对社会翻译学同样关注语言、文本等微观问题的有力证明。宋仕振和王洪涛的“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立足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借鉴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个核心概念,尝试对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的英译进行从微观到宏观、从语际转换到译本播迁的综合性分析,透视了该作实现成功译介的原因、过程以及背后的社会运作机制,较好地弥合了当前社会翻译学研究中宏观社会考察与微观文本分析之间的裂隙(Sapiro,2014:91)。社会翻译学是当前新兴的一个翻译研究领域,期待该领域将来出现更多富有创见的探索与成果。(本主持人语所引文献请参见“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一文的参考文献)

  

  特约编委(以姓氏拼音为序):

  Paul Chilton(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顾曰国(中国社会科学院)

  姜望琪(北京大学)

  金 莉(北京外国语大学)

  Barbara Johnstone(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罗选民(清华大学)

  申 丹(北京大学)

  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初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守仁(南京大学)

  Ruth Wodak(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许 钧(南京大学)

  徐盛桓(河南大学)

  杨信彰(厦门大学)

  编委会

  主 任:修 刚(天津外国语大学)

  副主任:陈法春(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

  编 委(以姓氏拼音为序)

  曹 青(英国杜伦大学)

  丁建新(中山大学)

  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

  姜雅明(天津外国语大学)

  单体瑞(天津外国语大学)

  田海龙(天津外国语大学)

  佟 立(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 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辛 斌(南京师范大学)

  张 青(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张晓希(天津外国语大学)

  主 编:修 刚

  副主编:田海龙(常务)

  编 辑:于 涛

  

  【声明】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