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还有点迷茫?学而思专家给出了答案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美国某名校考官说:“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此学生和彼学生之间没有差别。他们的SAT和托福成绩往往都很好,但是申请材料却一模一样,特长都是弹钢琴,跳舞,绘画之类,毫无特色;论文写得千篇一律,观点幼稚,表达平庸,显示出他们想象力的贫乏和思维的僵化,他们像是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人。”

  

(研讨会配图)

  这段话可能会让很多家长看了不爽,但其实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似乎真的已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复制粘贴。分数目标一致,艺术特长一致,甚至连理想都一样。

  中国家长都喜欢“乖孩子”,在学校里,他们按部就班的接收书本和老师传达的信息,很少有人思考或提出相悖的观点想法。在家庭中,家长的话孩子也必须遵守,反抗就是不对。久而久之,在这种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模式,接收的信息是不经过思考,失去了对错判断能力。

  2017学而思教育理念专家研讨会,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之后,又抛出这样的观点“思维决定命运,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孩子更聪明”;也有不少教育者捧出:要孩子拥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我只想说,抛得太对了。

  (关于学而思教育理念专家研讨会,家长值得一看☝ )

  首先,拥有思辨性思维,是孩子实现自我管理的最好方式

  学而思的教育专家就教育理念呼吁家长,思路一定要清晰:

  他说从长远来看,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太大了。我们的教育启蒙关键在于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个体和自我驱动成长的能力。而从短期来说,因为整个的教育政策未变或是正在改变中,在这样背景之下,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也要认识到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如果只以考试来评判成绩,那么孩子们永远无法拥有一种能力去驾驭考试,或者来证明自己,提升驾驭未来的能力。

  

(专家研讨会配图

  举个例子,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他考出了690的高分。在他的谈话中,我们就发现这个孩子的学习驾驭能力很强,家庭氛围好,父母又是外交官,家庭教育理念比较开放。比如他说,爸妈从来不让我在外面上课,学习是我自己的事,爸妈要求我自己找课表去报名,爸妈要求我自己发电子邮件和五笔打字…

  我们了解到他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有着很清晰的自我认知,对未来有明确的看法,有自主适应学习的能力,甚至对于自己要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很清晰的思路。

  所以,比起学习知识,让孩子学会思考,能够将信息和观点批判性联系起来更重要;让孩子知道判断事实的能力要比知道事实更重要;教会孩子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比知道某些特定的知识更重要。

  所谓的思辨性思维,就是为了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判断事物、事情的对错而形成的独立思维。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检验旧观点,然后形成新观点,再把这种思维形成习惯,以此辩证地看待问题,采取行动。

  那么,如果孩子拥有思辨性思维,能够获得什么呢?

  ➤ 首先,学习能力提高了。

  孩子能够意识到学习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去反思、总结,并把这种内化的思维形成外在的动力;

  ➤ 在学科知识上,可以多角度地去思考总结,找到更好的答案;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深度地理解学科知识点内容;

  ➤ 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监督自己做的更好;

  ➤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总结,反思;

  ➤ 遇到挫折困难,能够更辩证的看待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

  关于思辨性思维的解释,再举个例子—孩子平时会用的“错题本”。

  思辨性思维,就是需要我们强调反思,强调向自己的错误学习。具体到教学当中就是错题的整理。当孩子把错题进行总结,反思和归类时,也是逐渐形成思辨性思维的方式。在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中,不管是17年的新乡理科状元,还是洛阳文科状元,他们都强调了,错题本使他们学习复习更有效率。不管是状元还是学霸,他们都有自己学习的技巧,但是都离不开强有度的思维能力。

  

(专家研讨会配图)

  此外,探究能力,是影响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

  很多家长没有教育理念,给的就是一系列的“填鸭式教育”,不管孩子能否接受,是否喜欢,只要是能够影响分数,提高成绩,统统给孩子。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厌烦,躲避,排斥,于是开始了恶性循环的“斗争”,家长因此变得焦虑,孩子变得灰心。家长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无关孩子的求知欲,无关孩子的兴趣爱好。

  更有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限制和干涉他们的各项探索行为,认为“乱涂乱画”不是正常的画画,认为“拆卸东西”是破坏物品,认为玩游戏玩物丧志...但是孩子也可以经过乱涂乱画变成小画家,也可以从“拆卸”变成小科学家,更可以从游戏中获取逻辑思维和应变的能力...凡事要有度,引导要科学啊。

  首师大数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运加老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这一方面有三句令人深刻好记的话,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就这三句话。其实,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孩子具备探索创新能力和主动行动的意识。

  如果孩子连探索求知欲的能力都没有,你还指望他带着热情去学习吗?

  只可惜,现在大部分孩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都习惯于依赖老师和家长来规划和安排学习,更是把学习当做”完成任务"来做,其实,孩子并不是为了“自己”或者为了满足“求知欲”而做的。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机器所取代,而许多新产生的工种都需要思考和创新,未来,更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和探索创新的人才。

  2

  

  (专家研讨会配图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很多家长一心一意在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却对教育孩子的大方向模糊着。

  学而思曾针对小学一到四年级家长做过一项调查——“孩子平时喜欢做什么”,最后的答案非常具有共性,就是故事书,动画片,打游戏,还有玩,就这些。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却很多家长给制止了。与其去遏制天性,不如在玩中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鼓励他们去探索创新能力。

  

(专家研讨会配图)

  研讨会上,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等专家老师就这样的教学理念,又补充认为,“教育中,要多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能力,包括阅读,沟通,自主思考,反省、自立等能力,这些不单是孩子需要的能力,也是家长和学校机构需要努力的方向,学而思机构为了教会孩子这些能力,的确是做了很多研究和努力。利用孩子的这些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而不是反过来遏制,就是在他们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做出的行动”

  此外,咱们的孩子,其实自身已具备一些成熟性和独立能力,只需要家长们继续支持和鼓励。比如,在研究过程中,就发现那些理想和现实相结合还不错的孩子,他们能够意识到那些重要的知识点会去写,没有用的就不写。如果要我们大人来选,可能也会选择符合“中考模式”的知识点,因为我们都觉得这对于考试,对于学生自己比较负责任。

  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够决定对什么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家长千万别用条条框框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框死,相比下来,灵活的思想方式对孩子要重要得多。

  家长恐慌没用,焦虑更没用,找到解决办法才最关键。

  如今,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提高了,思辨性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不仅深入到生活运用中,还融入到了小学到高中课程的体系中:

  ☞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批判性思维,要求能够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言活动,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

  ☞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求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有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精神。

  甚至专门提到孩子要能书面和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够与他人交流,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等等。

  如何把思辨性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应用到学科上,学而思在研讨会上也透露了一些举措,这些举措将会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来。

  • 比如,今年物理和化学专门做了实验的引擎,通过给学生平台和工具,让他们自己尝试,而不是告诉学生你要干什么,这就是探索能力。

  • 比如,为了提高孩子的思辨性思维能力,学而思针对孩子的“错题本”进行了完善。以前孩子的错题本都是纸制的,后来发现让孩子养成习惯很难,甚至经常会弄丢,于是,在课程中还安上了学习系统,学生错的每一道题都能自动进入错题本当中,方便孩子后面可以按照知识点查阅或者其他方式查阅

  此外,除了课程体系帮助孩子培养思辨性能力和探索能力外,家长还能做些什么呢?

  家长不妨试试,

  1. 多教孩子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比如,“我需要什么?”“我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我没有考虑全面?”....

  2. 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

  3. 支持孩子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鼓励孩子坚持观察和探索。

  4. 支持孩子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答案,并设法验证;

  5. 引导孩子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

  6. 鼓励孩子用日记,绘画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与结果,通过记录帮助孩子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7. 帮助孩子回顾自己探索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等。

  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声音所掩盖,因此想要辩证地听取各种声音,看待各种观点,且不被那些虚假无益的信息和观点牵着鼻子走,思辨性思维显得更重要了。

  家长与其“丧命似”地陪读陪学,不如让他拥有学习能力;与其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不如教他学习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网络转载)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转发好文章与朋友共享!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