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假期必修课:如何跨过“差生”这座山

图源 | Pixabay

  每所学校,每位校长和教师,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优秀学生。他们聪明、勤奋,不用老师太操心,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绩,为学校带来各种荣誉。提起他们,甚至想起他们,都让人如沐春风。

  然而,更多的时候,校长和老师们面对的,却是另外一群学生——他们不思学习、迟到逃课、奇装异服、吃喝攀比、性格孤僻、行事偏激……甚至欺凌同学、顶撞老师。

  他们让新教师闻风丧胆,让老教师累觉不爱。

  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一定要翻过一座座名为“差生”的大山,才能获得优秀的桂冠。转化他们,是一个从专业到内心双修的过程。因此,这也成为新老师们在暑假里的必修课之一。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打败“差生”,首先得看清“差生”的真面目。其实差生之间,除了成绩都很差之外,区别还是很大的。如果仔细划分,大概可分为5个类型。

  1. 天才被“误诊”型

  老师出招:触发思维的觉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常想起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孩子。

  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

  ·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出来;

  ·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地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

  ·女教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但还是徒劳无功;

  ……

  在校务委员会上,巴甫里克被鉴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

  直到五年级的植物课,生物老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他要每一名学生都缝一个布口袋, 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时使用。学生们从布袋里掏出的东西,有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生物老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老师们逐渐看到,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不出声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

  巴甫里克对所学的教材理解得越深刻,他头脑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就越多,教师们简直找不出时间回答他所有的问题。教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2. 行为习惯不良型

  老师出招:你若屡教不改,我就屡败屡战

  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第一小学校的潘岩老师,接手新班时发现了这样一个学生L:

  ·开学第一周,他的作业忘带了三次;

  ·上课常常哗众取宠“制造轰动”;

  ·时不时地就会捉弄同桌的女生。

  开学之初就有种种“劣行”,据上一个班主任讲,任你每日话春秋,他依旧我行我素“显神通”。

  新官上任三把火,潘老师咬咬牙,一定要降服他!

  第一招:搬出“师威”,“高压”打击。一开始,只要L犯错,潘老师就严厉地批评,这一招取得了完美的效果。可好景不长,L越来越频繁地用他的任性来挑战老师的耐性,背地里还说老师怎么年纪轻轻就成了“灭绝师太”。第一次交锋,治标不治本,潘老师失败了。

  第二招:就不信你没有优点。在L又一次犯事的时候,潘老师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用三块糖果教育欺负同学的学生的故事。于是她让不经同学允许强行换座位的L下课后去办公室找她。

  L如约而至,潘老师说:“别紧张,你能来找我承认错误这一点值得肯定,说明你是诚实的。第二,虽然你换位了,但并没有随便说话,影响课堂秩序,这一点也值得肯定。”

  L显然有些意外,过了一会儿,扭捏地说:“其实是我好哥们没有带丝网花工具,我怕没人借他才串座位的。我不是故意的……”听到这里,潘老师立刻说:“这一点你做得也很好,证明你是一个重感情、讲道理、是非分明的好孩子。”L很吃惊地看着潘老师,潘老师适时保持沉默,但是眼睛里充满了鼓励和认可。潘老师能感到他的抵触和戒备在一点点消失。

  然后,潘老师又柔声细语地问道: “《弟子规》我们都背过,‘步从容’的下一句是什么?”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然后红着脸说:“立端正……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以后绝对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了。”潘老师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L第一次在她面前低头。

  第三招:乘胜追击,养成好习惯。针对L常常不完成作业、丢三落四的毛病,潘老师与他妈妈沟通,细致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原来他的父母因工作常常出差,爷爷奶奶对他娇惯不已,才让他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父母教育孩子又常常用“再不听话看老师怎么收拾你”来恐吓他,潜移默化中,他早就把老师当成了“假想敌”。于是,潘老师给他妈妈开出了药方,治本加巩固——30天一“疗程”:每天打电话给她核对L的作业,保证有一位家长监督他及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同时在学校里,抓紧一切机会向他表示肯定和爱。

  在家长30天的严格监督和潘老师放大优点的“刻意表扬”下,L渐渐地开始本分了,作业也可以按时完成了。一个月后,潘老师和L顺利地“化敌为友”。

  3. 青春期及心理问题型

  老师出招:忍不住要打他时,就拥抱他

  青春期是一个放大镜,小时候感觉还只是小毛病,一到青春期由于身体力量的壮大,又有荷尔蒙加持,破坏力成倍增长,顽皮就变成顽劣,讨人厌就变成让人怕。

  常熟市实验中学的张阳老师,曾带过一个学生G,是家中独苗,从小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无限宠溺,性格固执、任性、自私,从小学就一路欺负同学到高中,顶撞老师、违反校纪校规更是不在话下。

  为了转化G,高老师首先对他进行家访,了解他从小的经历和个性形成原因,从而制定出自己的辅导策略。

  首先,找到突破口,突破心理防线。家访中得知,G虽偏激霸道,但很孝顺他的奶奶。于是高老师找了一个时间约G谈心,拿出他奶奶的健康检查表说:“现在你奶奶身上的病都是心里不舒服造成的,她最疼爱的人是谁?最担心的人是谁?如果希望奶奶长命百岁,你觉得该怎么做呢?”G嘴上没说什么,眼里却强忍着泪水。

  第二,忍不住要打他时,就拥抱他。G脾气暴躁,行为偏激,一言不合就会和同学动手,冲老师叫嚣,每当这时,高老师都不会立即批评他,而是拦住他,把他拉到办公室,给他倒杯水,等他冷静下来,再轻言细语地和他讲道理。

  第三,让他学会欣赏自己。没有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成绩好,G也不例外,但他提不起学习兴趣,又缺乏坚持的毅力。高老师了解到他喜欢读名人传记,就让他每周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一个名人故事。这给了G很大的自信和学习动力,慢慢地他竟然愿意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了。

  第四,帮他重建亲子关系。G的个性很大部分是父母缺位造成的,他心里也一直对父母不满。高老师家访之余,就利用家校沟通本,和G的父母聊孩子在学校的进步,督促他们花更多时间关心孩子,同时教育G体谅父母的苦衷,主动和父母沟通。一个学期后,G的爷爷在家校沟通本中写到:“孩子终于愿意和我们讲讲学校里发生的事,突然间感到孩子慢慢变得懂事了,这真让我们高兴,谢谢您。”

  4. 自卑及厌学型

  老师出招:你的好我看得见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小学李玉飞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杰的学生,成绩很差,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闷闷不乐,听课心不在焉,从不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李老师与他谈心,他故意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同学告诉李老师,有一次小杰数学考试拖了全班后腿,被老师在全班面前严厉批评,小杰偷偷哭了三次。

  李老师想,要想转化小杰,必须让他认可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大家的尊重。一番深入的交谈后,小杰被李老师的诚意感动了,萌发了在体育方面显显身手的想法。之后,李老师放手让他策划班级的体育活动,他组建了班级的排球队,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带领班级在学校举行的“六一”排球比赛中获得了高年级组第一名。小杰第一次走上领奖台,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快乐。

  李老师因势利导,特意在定期刊出的黑板报上增加了体育的版面,让小杰负责编辑。从此,小杰与同学有了共同话题,重拾自信,脸上也有了笑容,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找到切入点后,李老师和他一起从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他的学习情况,指导他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还安排班中成绩和纪律较好的同学与他同桌,为其树立榜样。从此之后,小杰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5. 学科恐惧型

  老师出招:喜欢是努力的起点

  在美国马里兰州一所普通公立学校里,许多学生害怕科学课,他们认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是聪明孩子、精英家庭的专属。化学老师米歇尔 · 谢尔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状况。

  “我的秘诀是,让所有学生从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觉得是在学自己最喜欢的学科,不管你擅长还是不擅长。”谢尔说,“我现在教3个班92名学生,每个人一进实验室都觉得自己是化学家,我让学生做的就是挽起袖子,戴上护目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当学生实验失败的时候,一脸茫然地问我该怎么办,我从不直接去演示正确做法,而是告诉他们‘现在你需要做的是解决问题,我相信你能做到’。”

  她的化学教室里,储物柜上放着许多瓶瓶罐罐,有洗衣粉、洗发水、去污剂……“我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密切。”谢尔说,“当学生感到自己与学科本身有关系,而不仅仅是与讲课的教师有关系时,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没用。谢尔认为,老师远比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手段重要得多,人性的力量更能影响学生,特别是那些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于学习不自信的学生。有时候学生也会找谢尔讨论能不能退出课程。她会看着学生的眼睛说:“你是这个班的重要一员,我想让你留下来。”简单的一句话,力量无穷。

  谢尔也总结了一些实用技巧。比如,在一堂课上不会只用一种方法教学。“喜欢做实验的不喜欢合作,喜欢合作的不喜欢做实验,我的办法是课堂不断变化,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时候,都能学到东西。”再比如,学生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还没上课就知道你要讲的所有内容,我的策略是让他们成为助手,帮助其他同学。学生都知道,我的目标不是培养几个尖子,而是所有人都能成功。”

  在不同的学校,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名字,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落后生、问题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成绩拖后腿者。其实,差生并不是真的“差”,只是相对于一般同学更加特别;要说差,差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的观念。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根源是根据成绩高低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的等级观念,它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推向不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去,惨痛的教训比比皆是。

  抛弃“差生”的陈旧观念,认识到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矫正人生航线,激发内在潜能,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特约供稿

  蒲公英 · 学生管理工作室

责编 | 张磊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新教师成长课 /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

/ 重构教师学习盒子 /

点击图片,打开更多《新校长》盒子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