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新中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
A.制定了1954年宪法
B.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C.颁布《共同纲领》
D.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源:Z#xx#k.Com]
解析: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后产生的,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符,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90年代,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符,故B项错误;“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性法律文件就是《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根本大法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第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是由为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所以这两部法律的颁布都推动了近现代民主化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D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来源:学科网ZXX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解析:A项人大制度下并非各级人大都实行海选;B项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C项,一届人大主要功绩是为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C
4.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据此,可以理解为它( )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体现和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故B项正确;1954年我们开启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表现,故C项错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B
5.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
A.成为中国新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是否成为宪法内容,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有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B项正确;新中国民主政治还未至臻完善,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答案:B
6.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 |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
C |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
D |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 |
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 |
解析: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践踏和破坏,但不能说彻底破坏,故B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7·张掖市高三模拟)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
A.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解析:由“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自由中国”到只有一个中华民国,体现出了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尽管其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国民党仍然是敌视大陆的,故B项错误;其坚持自己是中华民国而共产党是中共政权,没有体现出谋求两岸和解的迹象,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8.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是( )
A.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B.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C.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D.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希望至少保持香港现有的状态,而不要成为具有特殊国家体制的自治领。A项是这样做的目的,而不是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故A项错误;这样的处理是为了阻止香港从中国分离出去,维护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C项也是其目的,而不是原则,故C项错误;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只是暂缓做法,而不是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来源:学.科.网Z.X.X.K]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解析: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是高度自治权,而不是“完全自治”,完全自治破坏了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的性质。
答案:B
10.1997年7月1日零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B.香港回归,标志香港和大陆实行同一社会制度的开始
C.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D.香港回归,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解析: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也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11.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要达成一份能使香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这一声明反映出( )
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已经达成
B.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C.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已经达成一致
D.英国解决中英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达成是在1984年9月26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所处时间内香港仍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与英国意见的一致,题干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从英国外相的声明,可以看出英国无法维持1997年后对香港的统治,体现出英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故D项正确。
答案:D
12.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解析: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实质就是搞“台独”,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而台湾不属于“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故B项错误;高度自治权不等于独立,材料实质是要求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来搞“台独”,不是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南京市高三调研)(25分)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来源:学科网]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
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个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的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
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8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5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今后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二小问,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实现了不同政党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共同参政议政的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迫切愿望。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可知,中国共产党没有准确地把握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可知,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的概念,民主建设精力分配不均衡;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依法治国’,而只能是……‘政策治国’”可知,治理国家不是靠法律而是依靠政策。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该制度是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拓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回答即可。
(4)第一小问,新中国成立为实现民主法制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初期依据国情创立了适应本国民主法制发展需求的三大政治制度;“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路出现严重错误,民主法制建设出现严重倒退;新时期围绕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民主法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第二小问,民主政治建设需长久不懈地抓,不可能在短时间取得明显成果;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借鉴人类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但不可照搬过来;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民主根植于人民心中的良好社会土壤,确保民主建设时刻保持在正确方向。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
(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
(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
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 |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 |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
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解析: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
答案:示例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革”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示例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来源:Z,xx,k.Com]
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革”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
声明:本文由高中历史(gzls11)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