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故事 | 桑田:写给“高考”结束的你

  

  早熟与晚熟的区别,也许在于什么时期,明白自己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身经历过高考,以及高考培训,清晰了解到:有些人不适合学理科,不适合学文科,也不适合学艺术。这是由衷的话,但这并不妨碍到一个人成才。江苏高考作文的意思是,每个人终究必须成才,用一生积累智慧,只有“强者”这唯一的身份可循。

  终点和起点的临界,或许可以暂停,好好地休息是为了好好的思索,下一程的加速跑又开始了。

  我曾经无比“残忍”地发现一件事情,相信所有做过老师的人都深有感受。在讲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面对一个班的人群,你在瞬间接受到的反应,通过提问和练习的回馈,恐怕人跟人悟性的区别,会在这一瞬间暴露无遗。那些全年级前10名的学霸,性格各异,但一定有一个共性,就是深入骨髓的静谧——高速率地去做一切事情,完成每一步练习。更多的孩子,甚至一半以上,他们在接受知识点的时候,是部分的吸纳。

  如果三年有很多重复的步骤,我想那些悟性很好的孩子,在挣更高的分去了。而一大部分的孩子,在“重复地温习”。还是做一篇阅读,学习方法和基本功,会让一些孩子,在一篇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地吸收,如同其他人完成一篇半的效率。但更多的孩子是被“卡”住了,他们还是练习同一个“标题含义”题,却在翻来覆去的遗忘中,用更多的时间,答全一些精英孩子,可以在最初就完成的指标点。

  所以,人的成长区别,其实是一种指数曲线。从初一下开始的两极分化差别,到了高三,会成为一种鸿沟。这道鸿沟,会以呈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领悟,展现“活着”的层次。

  我在这一年意识到这么一个问题。同样是25岁的人,有的人去教小学语文,也有的人去外国大学教人中文。其实生活并不是敦促一个,25岁教小学的人,用极快的成长速率,专注而精益求精地提升教学一方面的功力。而是应该专注地在小学,这个配合他自身成长速率的段位,深入地驻扎下去,在这个维度的领域用适当的精力,成就属于他的优秀。然后将正常的经历分配,用在婚配、人际交往、各种技能训练上,达到平衡的和谐

  某一方面的瑞丽,虽然一枝独秀的璀璨。但无法顾及到的短板,才真正在拉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我不忍心去泼我高二学生的冷水——在他的年龄和眼界中,总以为高考一锤子定输赢。是人生唯一的拼搏。他在一个普通的高中,名列年级前20。不出意外的话,考一个上海打头的二流学校,是很保本的事。但一颗小小的心灵中,往往存在着天际一般辽阔的志向,同样都是想好,他说多么希望用出人头地的方式,凭借鲤鱼跳龙门考进复旦,来实现自己。

  在私下无数次劝解他:所有智慧的路,必然符合曲折,相信我,将一口气一直“含着”,很多目标在常人心中是无法一步落定的。在高一树下这样的雄心,你用三年去实现,太短了,这样的力度去跳跃,会成为一种自伤。但你可以将它默默定在心中七年。放缓4年的时间给自己,在他人更多松懈和释缓时,大一大二无论进入哪所大学的你,仍旧把“复旦之梦”贮藏。对于终身身份是一个其实很普通、很平凡资质的我们,其实成为它的“研究生”比成为它的“本科生”,也许更容易。

  曾经有一个同事,对我从中学起,在其中自习十年的一所大学,评价甚微。她说,她考进那所大学后,觉得那是一个浮躁的地方。所有人都没有在安心做事。但那一年,进入江北一所大学的我,即便它在南京确实一所二流院校,但我是多么珍视它的每一颗树,我自己考入的大学——大学才有的面貌,才有的临门的两排,表征着一所像样高等学府的树木。

  所有的“名牌”,所有的气候,所有的伟岸,我们情愿靠一路打拼去到达、去莅临。不平等的一切也许有很多,但你的心,可以让一切的境遇,一次次归零,你可以做好无数次,开跑的准备。

  2006年的夏天,高考结束,我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报名了新东方的四级班,把我高中从来没超过1860的词汇量,一口气掌握到3500;另一件事是在家,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部,叫做《商道》的片子,它帮助我,几乎完全放下了一样,始终在拖我青春期后腿的东西。

  可以说,我是从那个夏天,开始了真正的自己。

  虽然我是从初一那年,就决定做一个编辑、一个语文老师,将这条路走到我可以一直走到的尽头。但是我存有的那个疑问,我想我打破了它。那个标榜着选拔人才的考试,20%出简单题,50%出中等题,30%出难题。难道,在讲解一道题,表现出悟性差异的那种区间,会伴随人的一辈子吗。精英去领导这个社会,在任何考试去标准衡量的一切人,都按部就班地隶属于他所在的社会等级。我不这样看所有的年级排名,我也不会看所有这样标榜着,悟性和资质差异的排名。

  我认为教育,应该是服务于所有的人,是让每一个人都找到,打破这种频率的方式。也许,那个应试教育的优等生,在从事金融业、医学、新闻业、教育、法律任何一个领域,他都能很优异。但更多的人,在真正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摸清自己的位置后,应当会有一种更加“独特”的超越。

  从小学考到中考、高考,有一道作文题,叫做《规则》。(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盲人摸象,片面和全面)在资质更高的人群里,也许可以最快摸到这个世界,宏观格局里的规则,越是掌握越广阔领域的规则的人,越是处于一种身份的先列。但也有人,在自己小型的规则里,为了仅仅的驾轻就熟,终其一身。但最快的摸清规则,再打破规则,创造一种“历史”,去实现创新,是所有人必须走的路。也是每一个必须成才的一生,要经历的“创新”。

  只是早晚的问题,也许在20岁,也许在40岁。

  我们在隶属于各自格局规则的同时,更要去探索,独属于一个人天性的规则。这样,你才能更早地经历那个“创新”,去实现优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