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学生会成为重点大学的主力军?

北京的孩子考清华北大,上海的学生考复旦交大,应该比四川考生念川大容易得多。

经常有人责问:都统一使用全国卷,一样的录取线,河南,江苏,山东会不会秒秒钟碾压北上广的学生!

我有个同事的儿子在上海读书,高考前一个月去澳洲当交换生,回到国内没几天就高考。当时同事的儿子目标是复旦,不出意外稳稳上,可是高考发挥失常考到了苏州大学,他们班里有二十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而在上海人眼里苏州大学就是不入流的学校(我没有针对上海人,地区差异,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不公平)所以那个同事就觉得很丢脸。

  老实说能考进苏州大学对于江苏考生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对于北、上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事。

而近年来,关于寒门子弟考取重点大学机会少、入学难,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不断下降等问题和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触发了人们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底层上升渠道变窄、寒门难出贵子、贫穷代际相传等”的担忧。

今天暂时搁浅教育资源不公平的槽点,北京、上海的学生会成为重点大学的主力军诚然有她历史的,现实的原因:

  京沪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北京,高校与研究机构集中了中国最多的顶级学者。

比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就集中了中国许多学科最好的学者。高级知识分子集中,就会形成浓厚的科学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非常有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主动学习和专研问题的兴趣,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比如,北京的中小学的历史课,都会组织孩子们去国家博物馆现场教学,外地的孩子就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虽然是统一的教科书,京沪的孩子学下来,知识面更广,是因为这些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京沪的所有孩子都这样,京沪的孩子也有不爱学习的,这一点和其他地方没有不同。国家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曾经对比了北京两个学校的学生到国博上课的情况,一个是北京郊区的普通中学,学生明显对国博讲解员的讲课没有兴趣,秩序也不好。一个是北京的一个重点小学,所有学生认真听讲不说,当讲解员讲到北宋灭亡后,在中国建立的政权,还没等讲解员讲,一个小学生脱口而出:伪楚。事后,讲解员十分感慨。

  京沪的高级知识分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注重对孩子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有两个亲戚,一个在北京一985高校全国领先的学科当老师,一个在中部某地级市当普通公务员。两个人都重视孩子教育,但方法完全不一样,当然,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中部亲戚的孩子今年小学毕业,放暑假了还在上英语和数学补习班。北京亲戚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学前班补习班从来不上,暑假就出去玩。当两个孩子遭遇,区别或者说差别非常明显。中部亲戚孩子的学习非常好,老师还特别表扬他英语听力好。但这个被老师表扬英语听力好的小学毕业生遭遇还没有上小学的这个北京孩子,他的表弟,才发现自己的英语听力是如此之差。因为,他除了听过课本录音包括补习班使用的《新概念英语》的课文录音,就没有听过别的英语听力材料。而他的表弟,每天吃完早饭,玩一会儿就会对带他来的爷爷说,爷爷我要听英语,听的都是英语童话,比如灰姑娘,睡美人,阿拉丁,彼得兔等。中部亲戚的小孩完全听不懂这些东西。北京这个亲戚的观点是,中国人学英语最明显的不足是听力和口语。所以,英语要学好,必须多听多讲多看。他还说北京许多幼儿园,从中班开始教孩子英语,有的幼儿园还有外教。

为了说明北京教育与外地的差异,给大家介绍一下人大附小的教学方法。人大附小寒暑假不布置作业,但要求学生每人要完成一个课题,内容自选。一年级就要求读20本课外书,整个小学期间要求学生读100本课外书,如果孩子愿意,可以选修第二外语,学校将在英语课外开设七种外语供学生选修等等,而且学校还特别强调,小学阶段不要太看重分数,而要注意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据说,人大附小的教师中已经有57人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可以设想一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学是否更欢迎。、

作为上海,北京考生,必须承认考取好大学的可能是相对更大的。

至于公平的讨论,必须要注意到“公平”并不总能够实现“正义”,如果高考采用绝对公平的方式(这里理解为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取消按省分配招生名额,全国统招),那么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考取难度大大上升,录取率等指标上依然“不公平”。“马太效应”将大大背离道义上的“正义”,因此追求绝对公平的逻辑本身即存在一定漏洞,需要修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