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人数最多的会计学,如何称为万里挑一?

会计专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适用行业广泛、在职场中收入稳定、文理科考生均可报考等优势,因此,一直广受考生家长青睐,每年报考人数众多,是传统热门专业。

那么,有多少本科院校招收会计专业?学生报考的热门院校集中在哪里?报考会计学专业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成为万里挑一的高端人才呢?今天,我们就和您来深度聊一聊会计专业。

一、专业解读

在职场中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一个公司要在外地开分公司,那么老板只需先带一个会计去就能开始营业了,其他的员工可以陆续招聘。”此语虽然略有调侃意味,但足以见得会计工作在公司财务运营中的核心地位。那么,什么是会计专业,会计主要学什么?

本科的会计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国际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等方向。在开设课程方面,各校会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来开设专业课。总体来说,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都会涉及会计、审计、工商管理、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就业分析

1、现状

资深会计于女士认为,财务管理是商科中很注重技术的一门学科。理论上,这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积累越多越吃香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如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都培养会计人才,因此毕业生的人数也较多。

会计的层次很分明,拿到了含金量较大的证书,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会很快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当然,拥有名牌院校的学历证书,对就业而言也是如虎添翼。但从整体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占绝大多数,低层次人才供过于求,而高级人才却十分短缺

2、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为10万人以上,就业率在85%-90%之间。男女比例:男生24%;女生76%。从数据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毕业生规模较大,总体就业情况尚可。

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

各类公司、银行领域、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目前是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这类公司由于尚处在发展期,因此对会计人员需求量大,但缺点是主要从事较为基础的工作。

相对来说,外资企业的会计岗位待遇普遍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通常会对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3、毕业生就业建议

如果毕业生选择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事先要了解行业特点,那就是:累!但经受过事务所的历练,从业者确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事务所接到一个审计项目,如果新手从头跟到尾,接触到了包括与送审单位沟通等在内的各个业务环节,那么他的能力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初期可以考虑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职业起点。

4、薪酬分布差异大

会计行业入行容易,注重经验,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会越老越吃香。这也是很多考生选择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高端人才缺乏,普通人才供过于求,财务人员的收入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据调查显示,全国范围财务经理平均年薪为77300元,财务主管年薪为41293元,普通财务人员年薪为27005元。从北京地区来看,一般会计人员月薪3000元至4000元,会计主管月薪4500元至8000元,大型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月薪达8000元至50000元左右。

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低端人才只能成为茫茫就业大军中的“分母”。如果能够明确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校期间或毕业以后有目的地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就能使自己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院校报考指南

目前,我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非常多,目前有62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分布于不同层次,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均有。此外,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会计相关专业。从这一点上讲,考生报考时选择的空间较大,只要考生认定学习会计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报考适合的院校。众多院校在办学层次、培养水平、专业特色、录取批次之间有很大差距,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力水平、专业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

开设会计专业的热门院校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专门的财经类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另一类是综合性大学中经管学院下设的财会专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四、志愿填报指南

会计学属于管理学类专业,在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很多高校中,设有单独的本科专业;但在其他一些大学,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会计专业是“工商管理”大类下的一个子学科,招生时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选择专业目录中明确标注“会计”专业外,还应该注意那些涵盖在“工商管理”大类下面的会计专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时一定不要遗漏,同时还要看清招生类别,注意专业方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