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股”折翼、股权质押……全通教育修炼启示录

  文丨戴静、冼力琴

  7月21日, 全通教育发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林小雅(二人系夫妻关系)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此外,公司还极力撇清此事件对 上市公司的影响。

  这一事件虽让人大跌眼镜,但最令人唏嘘的是,曾经摘得A股市场股价第一(467.57元/股)的全通教育,以“股王”姿态为A股市场所熟识,现如今,2017年7月25日收盘价为10.60元/股。全通教育用3年时间演绎了自己在A股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伴随股价暴跌的同时,全通教育股东纷纷减持套现。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林小雅分别质押了超过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50%的股票,招股书中第三、第四大股东纷纷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全通教育不断利用资本市场“买买买”,通过收购有盈利能力、有市场优势的资产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最终也遭遇折戟。而公司原主营业务“家校互动信息服务”营收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公司漂亮的财务报表靠着收购的子公司业绩来支撑……

  未来,全通教育该如何“绝地反击”?它又将给教育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带来哪些启示?

全通教育的发展史

  1. 股权多次质押的后果:被立案调查

  7月21日,全通教育发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林小雅(二人系夫妻关系)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此外,公司还极力撇清此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全通教育在公告中还称,本次立案调查事项系针对陈炽昌和林小雅个人,与公司无关,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造成直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然而,一位证券分析师告诉鲸媒体:“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以及董监被立案,严格来说,只是可能对公司的正常业务没有影响,但是对于上市公司很难做到没有任何影响。”他解释道,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其特殊之处在于融资的便捷性,但是一旦实际控制人受到调查或者董监高涉案,对于公司再融资以及股权质押、转让、银行贷款、信用贷等等业务都会产生后继影响。“何况全通教育本次涉及调查的两人既是公司的大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

  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今年Q1季报公布之前,陈、林夫妇二人就分别进行了一次减持。更为巧合的是,减持时间点刚好是在首发原始股解禁之后、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布的10天前。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2015年修订)》规定,在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十日内,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证券事务代表及前述人员的配偶不得存在买卖本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行为。

  早在今年2月,林小雅和陈炽昌就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分别减持495万股、1100万股。据悉,二者的减持均价分别为16.64元/股、16.92元/股,以此计算,分别套现8236.8万元、1.8612亿元,夫妇二人累计套现约2.68亿元。

  上市公司股东首发解禁后减持,除了少数由于持股人的身份原因,如涉及同业竞争或者是国家公职人员等,当然也有不少股东在上市后需要通过股权变现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此前港股上市公司腾讯的股东马化腾在早年进行过多次减持用来改善生活,但后期公司业绩支持股价不断创出新高,回看当初的减持基本上都在低位。

  在A股,审批制下的发行使得A股的上市公司较同行业非上市公司的溢价明显,导致不少公司的股东无心经营主业一心只想做高股价套现,说到底这些股东一心减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股票估值太贵!”大同证券分析师张诚告诉鲸媒体。

  鲸媒体获悉,早在实际控制人减持首发前限售股之前,全通教育就出现原始股东减持行为。根据全通教育2014年1月10日发布的招股书显示,第三大股东广东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SS)持股358.16万股,持股比例为5.53%;第四大北京中泽嘉盟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333.33万股,持股比例为5.14%。而2015年5月份开始,两机构便陆续进行减持,到2016年三季报全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根据全通教育招股书,陈炽昌持股2066.68万股,持股比例为31.89%;林小雅持股258.33万股,持股比例为3.99%。经过2013年度、2014年度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以及陈炽昌增持、认购股份之后,陈炽昌持有全通教育2.10亿股,其中1.71亿股为首发前限售股,林小雅持有2131.22万股,均为首发前限售股。

  根据全通教育7月20日的公告显示,陈炽昌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9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1.44%;累计质押股份1.35亿股,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67.59%,占公司总股本的21.25%。而其6月23日发布的公告称,林小雅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1636.2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8%;累计质押股份900万股,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55.00%,占公司总股本的1.42%。

  2.从“股王”到“一地鸡毛”,疯狂并购也无解?

  从“股王”到“一地鸡毛”,全通教育用了3年时间演绎自己在A股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早在2015年5月13日,全通教育登陆A股市场才一年有余,已在这一天出现A股最高价——467.57元/股,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A股市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股王”。

  2015年1月28日,全通教育携带着重组预案复牌,开始了它在A股“涨涨涨”行情。此外,全通教育作为早年A股为数不多冠以教育字眼的概念股, 2014-2015年创业新兴行业炒作的浪潮也加速了其登上“股王”宝座的进程。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15年股市波动异常,以及去泡沫的过程,辉煌一时的全通股份也开始盛极而衰。2017年7月25日,全通教育收盘价为10.60元/股。

(全通教育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来源:雪球)

  拼图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告诉鲸媒体:“全通教育是在这个市场泡沫期最大的时期,股价迅速拉升。但是长期来看,整个企业还是会回归价值的,这是长远的一个趋势。”

  回过头来看,当时股票异动的背后还有机构炒作的身影。2015年,多家机构资金大举买入全通教育股票,还有些券商也在研报中给出“买入”的评级信号。而在当年11月7日,证监会宣布对5宗市场操纵案做出处罚,被操纵股票多达18只,其中就包括全通教育。而其操作手法是通过虚假申报等方法影响相应股票价格,并快速反向卖出获利。此外,“游资扫货”也助长了全通教育股价上涨。

  在股价迅速缩水的同时,全通教育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7月14日,全通教育发布了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告称,公司营收4.07亿元-4.88亿元,同增0%-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300万元-1800万元,去年同期为盈利3590.88万元。公司给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业务EdSaaS等业务市场扩张产生相应的费用。此外,本期技术人员及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加。

  2016年,全通教育给出了让人较为满意的成绩单。据全通教育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9%。鲸媒体还发现,其收购的全资子公司北京继教网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习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分别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8547.17万元、1047.89万元,总计为上市公司贡献近1亿元的净利润。

  在收购方面,根据其2016年年报,公司一路“买买买”,已经并购的控股/全资子公司高达15家。

(鲸媒体不完全统计)

  然而,在疯狂买标的的路上,全通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全通教育在2016年8月份和2017年2月份两次宣告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但均在不久后宣告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原因均为交易双方核心交易条款上存在分歧,未能就交易方案的重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交易标的的金额预计在28亿~40亿区间,第二次预计在40亿~45亿元区间。全通教育试图再通过收购有盈利能力、有市场优势的资产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但最终折戟。

  分析师Z先生坦言,全通教育以概念炒作,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融资并购,但是从结果来看当时的不少并购比较匆忙,项目和上市公司也未能产生协作效应,没有业绩的支撑,只靠想象力和激情的公司终究难以走远。

  3.从背靠中国移动到“买买买”,全通教育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

(历年财报数据走势图)

  从玩转资本运作到争当“股王”之首,全通教育是否只会讲故事、玩概念?它的产品与业务又有哪些特点?

  全通教育成立于2005年。2014年1月上市之初,公司业务以家校互动信息服务为主,以校讯通运营为重点方向。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分别发布面向C端以及B端的全课网和全课云产品,而后于2015年收购继教网、西安习悦,将业务延伸至K12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目前已形成家校互动、ESaaS、学科升学、继续教育四大业务。

  在2014年之前,全通教育主要提供家校互动信息服务,以校讯通运营为主,产品主要满足家校互动领域对于家校沟通、考勤安全等需求。据全通教育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2013年其家校互动信息服务营收1.67亿元,占营收97.21%,毛利率为50.65%。

  主营业务家校互动信息服务采取与基础运营商合作的方式,由基础运营商负责向家长收取信息服务费。背靠中国移动这棵大树,全通教育在上市之时,也把自己定义为“中国首家家校互动信息服务上市公司”,主要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为中小学校(或幼儿园)与学生家长提供沟通互动的服务。

  据当时公告称,校讯通业务仍然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发达地市覆盖率达到80%,而发展较差地区不足3成,传统业务仍有可供挖掘的空间。全通教育表示,如果中国移动对于此项业务的经营发展战略发生重要改变,也很可能面临因客户集中而导致经营业绩受到影响的风险。面对移动互联互动的冲击,全通教育也开始谋求转型,并已启动在在线教育领域的布局。

  彼时,全通教育在保证基础校讯通业务增长的同时,开始推进在线教育服务,研发试点在线教育垂直化平台,开展与课堂同步的学科辅导服务。

  自2014年开始,全通教育在寻求转型之时推出了几款产品:

  ·2014年8月发布To C端、覆盖学科内容的全课网1.0;

  ·2015年8月发布To B端的全课云平台1.0,“全课云”面向的是K12校园管理市场,当时K12校园管理市场属于“三通两平台”规划之内。现在已有多家公司从事该领域,包括立思辰、武汉天喻、科大讯飞、云校等。这一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项目实施周期长、服务要求高;

  ·2015年11月发布全课网2.0,以学科升学为主要方向。目前平台应用包括慧作文、慧数学、慧英语、慧成长、优学360、智高考等一系列产品。

  ·2016年8月发布全课云平台2.0,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提供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把移动校园门户作为全课云的入口。

  据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全课网共有近700所学校、约14000位老师、超100万名学生、超320万名家长正在使用。全课网业务2014年度营收为3594万元,同比增长约70%。而慧·英语作为全课网的增值应用,截止报告期末,服务用户数15万,付费用户数2.4万。

  对此,全通教育的规划是,2015年全课网各项应用服务已形成免费到高ARPU值的完整产品体系,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计划达到亿元级收入规模。

  从2015年至今,全通教育提出“全通智慧教育生态圈”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全通教育不断投资地方校讯通运营商,大力拓展渠道优势。例如,通过收购湖北音信、广西慧谷、杭州思讯、河北皇典、上海闻曦等渠道型公司,卡位校园入口;通过收购继教网技术,卡位教师入口;通过收购西安习悦,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研发与互联网社区的运营能力。

  据全通教育2016年年报披露,目前的主营业务包括家校互动升级业务、EdSaaS业务、学科升学业务及继续教育业务等,进行协同发展。

  具体而言,家校互动升级业务群通过一线渠道服务团队实现对海量用户(学校、教师、学生)的触达,为其他业务群的开展提供了入口基础;E-Saas业务群以全课云为核心,提供智慧教育一站式服务,改善家校互动升级业务群使用场景有限、对用户触点较浅的问题,其数据积累为学科升学等C端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底层支持;而后通过继续教育业务群的业务延展,为K12阶段的用户提供大数据支持。

  通教育于2015年8月发布全课云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启动EdSaaS业务,据2016年年报披露,目前已覆盖广东、贵州、福建、江苏、江西等11个省35个地级市,天津、重庆2个直辖市。截至2016年末,家校互动业务覆盖17个省份并持续拓展,注册用户数超1120万,付费用户数约165万。

  对于学科升学业务,2015年4月全通教育收购了介诚教育,业务布局延展到出国留学、游学等国际教育领域。目前学科升学业务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K12业务覆盖全国18个省121个地市、4个直辖市。

(产品分业务情况图)

  对于2017年经营计划,全通教育表示将继续加大EdSaaS等业务拓展及深入运营,扩大服务基础及入口优势公司将继续加大EdSaaS等业务拓展力度,开展百城百校战略,进一步扩大业务覆盖和市场占有率。

昔日股王全通教育“陨落”启示录

  全通教育不断利用资本市场“买买买”,通过收购有盈利能力、有市场优势的资产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最终也遭遇折戟——两份重组案以终止告终。而公司原主营业务“家校互动信息服务”营收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公司漂亮的财务报表靠着收购的子公司业绩来支撑……

  全通教育在A股市场的跌宕起伏,又将给教育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带来哪些启示?

  1.教育监管显威,上市公司“难逃一劫”?

  “昔日股王”全通教育自2014年1月上市后,其实际控制人陈炽昌便开始质押股份,获取大量的资金和融资,之后通过“买买买”布局自身产业链。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通教育先后进行了十余次投资收购事宜,包括遍及各地的地方性校讯通公司、涉及继续教育业务的继教网以及围绕教育科技孵化器等。

  向来“买买买”的全通教育也从没有停下它的野心。去年10月,全通教育曾终止了28亿元至40亿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当时有媒体猜测标的公司可能是分豆教育。今年3月,全通教育又拟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根据重组领域和交易金额,业内人士猜测全通拟收购的资产很有可能是启德教育。

  其实这两起重大资产重组终止的原因都在于交易双方核心交易条款上存在分歧,未能就交易方案的重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全通教育多次资产重组未果,加之证监会对借壳上市、并购重组的监管收紧,对此,全通教育对此的规划又是如何?截至发文时间,全通教育并未做出任何回复。

  王磊表示,当监管趋于严格时,企业想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快速拉升股价,这是不切实际的,“最主要还是要回归企业的内在价值。”

  教育行业毕竟属于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收购对资金需求量大,A股上市公司在这方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募资渠道多、快;劣势是监管趋严且上市公司的问题会透明化。

  2.各业务赛道竞争白热化,经营已是“四面楚歌”?

  全通教育成立后,就已开始试运营校讯通业务。彼时,校讯通因“乱收费”一事在各地陆续被迫停用,这也导致全通教育业绩增长乏力,2014年营收同比增长率掉到11.8%,净利润同比增幅只有6.9%。全通教育由校讯通发展到现在的家校互动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家校类App不断兴起,产品的数量骤增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这个领域已是红海一片。

  近几年为了顺应“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政策,全通教育发力ESaaS业务,从智慧校园、教学管理和移动校园门户等方向覆盖用户面,通过学校和教师端将其C端产品辐射至家长端,形成由B端导流C端的模式,由较低成本获取C端高ARPU值用户。不过全通教育在这方面的投入巨大,除了收购成本外,还有研发和渠道建设成本,由此全通教育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300万元-1800万元。

  对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竞争,而后涉足的上市公司还有科大讯飞、立思辰等。科大讯飞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等重点方向开展战略布局;立思辰以“智慧教育+教育服务”为双轮驱动。另外也有一些涉足幼教的上市公司布局教育信息化领域,例如拓维信息、威创股份、和晶科技等。总体而言,这些上市公司也通过“四处撒网”扩大其业务线,不过这也意味着面临业务整合的风险。

  在学科升学方面,全通教育在公告中称,学科升学业务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从目前业内行业竞争情况来看,也有不少公司通过B端拓展学校内容和服务的采购路径。除了传统卖设备和教材的机构外,还有科大讯飞、立思辰、汇冠股份、网龙等一众上市公司,以及清睿教育、一起作业、盒子鱼、学霸君、作业盒子等创业公司。

  全通教育一直在在线教育方面布局,不过这方面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如101教育老牌网校转型直播;掌门1对1、猿辅导、学霸君、理优1对1、一米辅导等在K12在线1对1赛道上厮杀。除了在线1对1,这些在线教育企业也在不断发展班课产品并不断扩大品类。

  全通教育在继续教育业务方面,包括K12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技术服务等,拥有全通继教旗下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据2016年年报披露的数据,全通继教累计培训人次217万,新增培训项目466个,中标金额2.78亿元,同期增长20%。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继续教育业务收入3.31亿元,占主营业务比重为33.86%,为占比最多的一项业务。虽然继教网的业绩表现较好,但背后的对赌压力不可小觑。全通继教承诺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800万元、8500万元和10625万元。

  杀入这些渐趋白热化竞争的领域,全通教育是否会以“鲇鱼之身”在其中突围?

  3. 教育稀缺性丧失,全通已成“前车之鉴”?

  A股市场上教育概念曾经是稀缺资源,但这种稀缺性正在丧失,教育公司上市(不管是IPO还是重组上市)都需要谨慎。

  民促法修法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修法允许民办学校进行工商登记,突破了民办教育机构在IPO、借壳上市等方面的障碍,但是修法也明确规定“不得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从这一方面来说,只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都会受前述禁止性规定的限制,在上述禁止性规定之外的培训机构则将受益。也就是说,这也为大部分教育公司上市扫除了政策障碍。

  不可否认,教育企业如果能独立上市的确能给自身带来一些优势和利好。包括公开发行股票之后(企业)就能获得一大笔钱,未来有很多定增的机会。此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质押出去、换出现金。无论是股东套现,还是为公司补充流动资金,这种质押在A股市场上已蔚然成风,全通教育的“跟风”不免也埋下了隐患。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周数据,两市共有3253只个股涉及了股权质押,占全体A股(3300只个股)的比例达到98.58%,全市场只剩下47只个股没有涉及股权质押,其中40只个股为2017年上市的新股,剩余7只为ST个股。

  “上市也是把双刃剑。”此前昂立教育创始人、轻轻家教创始人刘常科对鲸媒体表示, 对于基础扎实、管理规范的教育机构,在上市成功后,资本确实会助力,“但如果公司本身发展基础就薄弱,上市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伤害,因为上市对于管理规范的要求很高,对于持续的高速发展要求很高。”

  张诚也坦言,像全通教育这样的概念股,一旦概念被市场遗弃,业绩最终证伪后,股价走势终会“尘归尘土归土”。同时公司如果股价波动过大,而业绩也偏离行业平均水平太多还可能引发监管关注和调查。正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目前对于全通教育上市公司股东是否和市场人士合谋操作股价尚无定论,但是全通的案例给了喜爱概念炒作和有心想在自家公司股价上做文章的大股东还是敲了一记警钟。

  拓展阅读:

  上半年11起教育资产重组夭折,创业者美梦变“噩梦”?

  教育资产重大重组终止的背后:折戟为何,谁最受伤?

欢迎投稿:news@jingmeiti.com

官方网站:http://www.jingmeiti.com/

官方微信:jmedia360(鲸Media)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