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道英伦人文游学记之四:Oxford(牛津)science科学人文艺术滋润的经典《围城》

  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与剑桥大学并称牛剑,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艺术大师、政商界领导和社会名人,在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最早成立于1167年,是英语世界中的第一所大学。英国在12世纪之前都是没有大学的,求学的人都是寄读于其它欧陆国家,直到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与法兰西国王决裂,寄读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被迫撤回英国。由于亨利二世在牛津建了一座行宫,回国的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庇护而聚集于牛津,并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一个“总学”,此即牛津大学的前身。

  13世纪初,被称为“师生大学”的牛津有了第一位校长,但因牛津学生与镇民的激烈冲突,一批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剑桥镇,成立剑桥大学,开启了两所世界性古老大学之间跨世纪的漫长竞争岁月。鉴于这次冲突的严重性,英国国王出面镇压,判定市民赔偿牛津大学此后500年的费用,因而在这之后的每年都会有市民代表去牛津大学缴纳赔偿款,如今这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1214年,在教皇使节的磋商下,牛津大学得到特许,重新回到牛津。1571年,牛津大学的身份通过一项法案而得以正式确定,一直发展扩大至今。

牛津导游地图

  作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的学科体系也相当的历史悠久。牛津的学院系统产生于大学诞生之时,现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学部、医学科学学部4个学部和万灵学院、基督教会学院、墨顿学院、王后学院、三一学院等38个学院。

  学部是牛津大学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它不是大学内的自治单位,而是跨学院的机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学院,但各学部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隶属于某一学院。学部下设独立的中心和研究所等。

  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是在13至16世纪之间创立的,它们和学校的关系就像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每一所学院都由院长和几个研究员来管理,他们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专家,大多数在学校都有职位。各学院规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学生、教师(院士)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

基督教会学院

基督教会学院

  其中基督教会学院是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是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而存在的。它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其占地以及其建筑都归学院自己,政府无权干涉。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所教堂式学院,而这间教堂的建造历时800余年。这间学院最引以为傲的是在200年内走出了13位英国首相。

万灵学院

万灵学院

  万灵学院是1438年亨利六世为纪念百年战争战死者的英灵而建立的,其前面蓝色门条拉丁文翻译成中文,就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专业。与其它学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自己的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它补充新成员的方式是每年邀请牛津大学中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一场考试,但只招收其中最出色的两名学生,因而成为万灵学院的成员在英国被认为是最高的荣誉。

墨顿学院

墨顿学院

  墨顿学院创立于1264年,以悠久的历史和出色的学术而著称。1264年,时任大不列颠大法官的W·墨顿决定创立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并设立基金会、制定相关条例,这也就是墨顿学院的雏形。这一条例的特点在于,规定墨顿学院是自治的,资金也由院长和院士们直接支配,这正是今天牛津大学多数独立学院的特点。700多年来,这里的学术活动一直延续,学院的建筑也不断扩展。时至今日,墨顿学院已成为牛津大学学术实力最强、最富有的学院之一。

王后学院

王后学院

  王后学院始建于1341年,名称来源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王后海诺特的菲莉帕,以其新古典主义建筑闻名,主要设计者囊括了著名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和尼古拉斯·霍克斯摩尔等等。如今是牛津大学最富有的几个学院之一。

三一学院

三一学院

  三一学院成立于1555年,位于英国牛津的宽街,介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和布莱克韦尔书店之间,它的周围是铁栅栏而不是围墙,学院的独特的蓝色大门,使其在外观上比牛津大学其他学院更加开放的和可供访问。三一学院产生了三位英国首相,与贝利奥尔学院并列第二位。

博德利图书馆门前的彭布罗克伯爵三世威廉·赫伯特铜像

  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也是非常多而出名的。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牛津大学总图书馆,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其前身是汉弗莱图书馆,1598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外交官托马斯·博德利对其进行全面整修,并广泛搜集图书,捐赠了自己的藏书。1602年图书馆开放,不久博德利利用捐赠款项设立基金会,使该馆的经费得到保证。为表彰博德利先生对修复图书馆的重大贡献,在1604年图书馆被命名为博德利图书馆。

博德利图书馆道德、哲学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语法、历史学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希伯来语、希腊语和几何、算数学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抽象学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逻辑学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医学科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自然哲学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天文学与修辞学入口

  为方便读者,每个入口上都标明具体的学科门类,通过不同的入口可以借阅到不同门类的图书,只不过门头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拉丁文。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建于位于1749年,位于牛津市中心的拉德克利夫广场,属于博德利图书馆的一部分,是牛津大学唯一图书不能外借的图书馆。它是以它的捐赠者约翰·拉德克利夫博士的名字命名。图书馆是英国早期圆形图书馆的代表,拱顶式的巴洛克式建筑已成为牛津的地标之一,也是牛津所有图书馆的标志,经常出现在众多牛津大学的明信片和宣传册的首页。很多人知悉这个图书馆,是因为钱钟书先生,据他妻子杨绛回忆,钱钟书在牛津大学留学时经常进出这个图书馆,后来更是把这座图书馆音译成“饱蠹楼”。

钱钟书和妻子杨绛在牛津

  钱钟书留学牛津大学与庚子赔款密切相关。1935年,钱钟书在与杨绛结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和妻子杨绛一起坐着巨轮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所谓“庚子赔款”,就是1901年(辛丑年)9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清政府和11个国家达成屈辱《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赔款史称“庚子赔款”。

  1933年,英国政府庚子赔款管理委员会南京董事会开始了一项资助中国学生前往英国留学的计划,为期三年。该奖学金为每一位受益者提供的具体资助额为:服装费20英镑,往返英国的交通费80英镑,每月学杂费及生活补贴24英镑。这足以确保每一位留英学生三年中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学习。

钱钟书在牛津大学的注册登记表

  1935年4月,钱钟书参加英国文学科目考试,并以三年来所有候选考生参加的所有考试中的最高分87.95分得到了这一科目的奖学金,此后钱钟书在西尔科克先生的帮助下顺利进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以见习生的身份攻读英国文学方向的学士学位。

钱钟书和妻子杨绛

  那时的钱钟书夫妇跟导师和同学相处融洽,过着愉快而充实的留学生活。多年以后,杨绛先生还时常回忆起牛津导师和同学对他们这两名中国学生的热情好客。此外,从现存的他们来往的书信来看,他们还跟埃克塞特学院的多个国家学生交上了朋友,甚至是挚友。

  作为一名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钱锺书被要求参加或聆听他的导师所推荐的所有课程。三个学期之后,按照学校的规定,钱锺书提出了申请,请求准予他可以申请学位的正式学生资格,并批准他的论文题目《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但最终的论文版本题目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保存在牛津大学被钱钟书戏称为“饱蠹楼”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中,并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围城》

  1938年,钱钟书与杨绛乘法国邮船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开始《围城》的布局和构思。1941年由广西乘船到上海,后因珍珠港事件爆发而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并正式写作《围城》。早前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经历和困顿于上海沦陷区的情绪,对他和《围城》的题旨和书名的确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947年,钱钟书完成《围城》的创作,第一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围城》

  用《围城》里方鸿渐的话说:“留了学了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会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这事忘了。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是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了地面,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