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暑假就要偷偷搞点事情,这篇中国古代通史复习资料快收了吧!

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1.时间:从神话传说时代——夏建立之前

2.农业:(1)农作物:北粟南稻

(2)生产工具: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3.畜牧业:家畜饲养猪、牛、鸡等。

4.手工业:养蚕缫(sāo)丝。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和商朝的政治

(1)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

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

(2)分封制:

A 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

B 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

C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 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A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 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A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 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2)手工业:

A 青铜制造:

B 丝织业:

C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由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多是军用品和奢侈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3)商业:

A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B 周朝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秦朝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中国家。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纷争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2.千古一帝——秦始皇

(1)主要功绩

A.兼并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政治制度创新: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行县制,颁行法律。

C.经济文化措施:土地私有合法化(按亩纳税),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

D.开疆拓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建灵渠,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2)秦末暴政:修筑长城、骊山陵墓、阿房宫,沉重的赋税徭役;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3)评价

A 积极: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局面,开创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其最大历史贡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B 消极: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二世而亡。

总体评价: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三)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

  二、两汉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继承发展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发展;两汉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2.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中枢机构的变化:建立中朝。(中朝官:级别低、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经济

1.农业

A 生产工具:犁壁,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B 水利工程:漕渠、白渠等。

2.手工业

A 冶铁业:东汉

B 丝织业:有“丝国”之称。

C 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A 开通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

B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等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三)思想文化

1.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A 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A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代表作:《春秋繁露》

B 主张:

①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强化皇权。同时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③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C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科技与文化

(1)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

(2)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医学:

A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B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望闻问切四诊法。

隋唐时期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相对较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有较快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兴旺,出现了国际性大都会;经济重心在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3)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政治交往,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隋唐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隋唐制度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A 内容: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B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A 唐太宗:在反隋和统一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加号“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B主要业绩: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C 贞观之治的内容

①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政治。

②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③ 民族关系: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④ 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功过评述

① 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买入鼎盛时期。

③ 开放的对外政策,为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

④ 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4、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二、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①曲辕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②筒车。

2、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① 商品:瓷器大量出口。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② 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③ “市”: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成为行。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直接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城垣围住并与居民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④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⑤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三、文化

1、科技:

①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火药: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已经用于战争。

2、文学:诗歌创作的繁荣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

3、传奇小说:

传奇是唐人小说的通称,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绘画: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5、书法: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宋元时期

  一、两宋时期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政治方面: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经济有很大发展;北方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

(3)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顶点在元朝;民族间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和平仍是主流;几个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4)对外关系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特别是科技方面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根本目的:稳定北宋政权。

②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③具体措施:中央分相权: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

地方收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④影响: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

①历史背景:

A 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赋役以及高利贷盘剥之下,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B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 庆历新政。

②主要内容:

A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B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C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太学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③变法的结局: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

新法固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④变法的历史作用

A积贫局面改善,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可是有些新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积弱局面改善,国力得到增强。

(二)经济

1、农业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

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五大名窑。

3、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①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分散在城中,市是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三)文化

1、儒学思想体系的新发展

①程朱理学:

A 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

B主要人物:

北宋:程颐、程颢兄弟;核心思想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

C历史作用: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产生重要作用。

②陆王心学

A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B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C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③影响: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科技:四大发明

A印刷术: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火药: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C指南针:北宋时发明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D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文学和艺术

①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宋元时期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目的尖锐。

②话本:宋代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叫“话本”。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③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市井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

  

  高考历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