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爱会惯坏孩子?错!那些好带的孩子都是“惯”出来的【魔书堡专栏】

  

902篇分享

  魔书妈妈说:小区一个阿姨很得意地讲自己孙女来家小住的事情,她说:“多聪明的孩子,可惜被她妈妈惯得没一寸用,多亏送到我家来,要是经常住在我家,我会让她像一棵白杨树一样,长得笔直。”她还说:“早上我带她去买菜,她非要坐摇摇车,都快3岁的孩子了啊,还这么不懂事,我就告诉她,摇摇车有什么好玩的啊?傻孩子才玩!你看,我们一次不玩摇摇车可以节省一块钱,十次不玩我们就节省十块钱。我家宝刚开始不依啊,跟我又哭又闹,说妈妈就让玩,想玩多久玩多久。这不是毁孩子吗?那我就坚决不心软,不能惯着她这坏毛病。最后怎样?还不是乖乖跟我回来了。想当年我养孩子那会儿,我家孩子习惯就好,一点都没别人家孩子娇生惯养,乱花钱的坏毛病。小孩子不能惯的,一惯就变坏,就无法无天。小时候她摇摇车上瘾你管不住她,长大他游戏成瘾你更管不住。”

  说实话,我特想吐槽:

  快3岁的孩子是有多大啊?

  凭什么你觉得摇摇车不好玩,她就该觉得不好玩啊?

  玩摇摇车的孩子招你惹你啦?你凭什么说人家傻?

  玩个摇摇车是有多罪大恶极,需要这么坚决杜绝?

  是从哪里得来的认知,坐一回摇摇车就要上瘾,坐过摇摇车长大就要网络成瘾啊?

  ......

  虽然内心千万头神兽呼啸而过,但其实,不得不承认,持“不能给孩子太多爱,怕把孩子惯坏”这种观念的家长为数不少。我记得当时网络上流传一张图,一个小男孩,让母亲给自己买一个玩具,母亲拒绝了,小男孩当街情绪失控,哭着掐住母亲的脖子。底下评论多数是这样的孩子缺管教,要一次打服帖了;这孩子有什么用,如果是我孩子,我打死他;父母活该,太溺爱孩子了,要什么都满足,孩子就无法无天......

  这个情绪如此不稳定的孩子,真的是因为家长溺爱,被“惯坏”了,才导致得寸进尺吗?我看未必。心理学专家李雪说:“溺爱几乎是中国人的万金油标签,孩子出啥问题都往溺爱上贴,典型的中国式浆糊逻辑。那些口口声声富养就会把孩子养成李天一的网友,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穷养的孩子就要变成马加爵?”对此,我觉得不能认同更多。一个孩子为什么在得不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情绪失控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恐慌,他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被父母满足。一个总是被满足的孩子,偶尔得不到时,他解读到的是得不到是有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一个总是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再次得不到时,他解读到的是,我得不到是因为我不被爱,是因为我不配得到。

  我小时候有个邻居,他家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管束特别严,特别是那个父亲,即使内心真的疼爱孩子,脸也是黑着的。他们家有特别多的不允许,不允许孩子拥有零花钱,不允许孩子穿好看的衣服,不允许孩子看电视,不允许孩子吃零食,甚至,不允许孩子唱流行歌曲......一切会让孩子快乐的方式,都会被父母制止,他们或许认为让孩子快乐,就是溺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变坏。

  这家的女孩性格比较弱,被父母完全压制,小时候看起来特别懂事,不让父母操心,但成年后,谈恋爱总是被分手,最后嫁了一个各方面都不怎样的老公,没多久又离婚,工作上,她总是会找到很苦但是收入不高的活儿,她对自己的孩子也特别严厉,聊天时,她一边怨恨自己的父母当初对她的方式,一边声色俱厉地呵斥想要看会儿动画片的孩子。这家的男孩跟父母的关系特别紧张,总是处处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如果说“我生你养你”,他便会怼回去:“你别生啊!谁求着你生了?”初中毕业后他就离家出走,几年后回来就再也不出去找工作,在家啃老,父母念叨多了他就吼着回应。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孩子的行为不需要管束,但是,管束一定是越少越好。因为那些真正特别懂事好带,情绪平和,而不是看起来懂事好带的孩子,其实都是需求被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的孩子。

  我表妹在大宝4岁多的时候怀了二胎,我挺为她捏把汗,因为妹夫常年出差,4岁多的男孩子正好精力旺盛特别皮,怀着孕照顾孩子,无疑会很忙累。表妹却说:“其实不是这样,他能很好地照顾自己,要是没有他,我还真不敢生了,我怀孕这段,他给我很多帮助。”我去她家时,确实也发现,小侄子特别懂事好带,他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到饭点了,妈妈喊:“要吃饭了。”他就自己去关电视、洗手,晚上他自己去洗澡,跟妈妈一起度过20分钟的特别时光后,就乖乖去睡觉。

  我很好奇,跟表妹说:“你运气太好了,孩子这么懂事。”表妹笑着说:“他没有不懂事的理由嘛。所有别的孩子哭着闹着要看的电视,要吃的零食,要玩的游戏等,在我家,都是被允许的。”

  恍若醍醐灌顶。我想起从娃娃有自我意识这半年多来,我跟娃娃之间的一些相处琐事,我不准他吃糖、喝饮料,家里请客免不了有饮料有零食,我便跟他说,“吃糖喝饮料会坏牙,虫子会把你的牙齿吃光。”我不准他看太久电视,每天只许看20分钟动画片,到点我就坚决关掉,理由是怕坏眼睛。我还不许他玩平板电脑上的游戏,即使他正兴致盎然,我也会坚定地拿走,我担心他游戏成瘾。

  所有这些事情,我都打着“为他好”的旗号,即使每次他都会哭得呼天抢地,我也毫不心软,如果说我做得比部分家长稍微好一点的,那就是事后我自以为温柔地安抚了他。但是我的孩子并没有因为我的严加管教而变得知道自我克制,相反,他经常为了吃零食或者看电视等跟我对抗。比如在外面别人给他零食,即使是那种吃起来有点蜡味的染色糖豆,他也死死守护,生怕我拿走。

  我朋友安慰我说:“你也是为了他好,长大他有的是机会吃,长大也有的是机会玩。”也许是这句话戳到了我的痛点,因为回忆起小时候,我只记得,水果硬糖有种心花怒放的甜美,丢沙包是开心到忘我的快乐,很多事情,长大即使有机会去体验,也不再是过去的滋味。我到底是跟我的孩子有多大的仇恨呢?要去严格限制所有这些会让他感觉快乐的事情?

  因此,虽然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我开始尝试着改变,在一些并非原则的事情上,我决定放开了满足孩子,让孩子过瘾。

  我不再给孩子限制零食,每次去超市,他看中的零食我都搬回家,包括巧克力、冰激凌、薯片、雪碧、可乐等我原来碰都不让他碰的食物,然而,奇迹出现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即使我家里到处是零食,但他并没有出现我害怕的上瘾迹象,甚至,他喜欢白开水胜过饮料,吃糖果只挑一种口味特别好的。看电视也如此,当他接收到他想看多久就能看多久的信号并经过一段时间确认后,他变得特别容易协商。

  我朋友的儿子爱玩王者荣耀,家里限制就在学校玩,没收了手机就问同学借着玩,他说,准备趁寒假没收手机、不准孩子出去玩,好好帮他把游戏戒了。我说你试着放开了让他玩看看,或者你陪他玩。特别感谢朋友对我的信任,他真的陪着儿子玩了一个寒假,甚至说服孩子的妈妈,在孩子游戏玩得正嗨时,推迟开饭时间。整个寒假,别的孩子忙着补习,他的孩子忙着跟爸爸一起不务正业。但是,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他更理解了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游戏,孩子也特别感激爸爸的付出。寒假过完后,孩子突然就跟爸爸说:“爸,你收走我的手机,监督我戒掉游戏吧,我要赶功课了。”他问儿子:“不玩了吗?”儿子答:“不玩了,玩过瘾了,痛快了。”后来,他儿子仍然偶尔玩一下游戏,但都是当着爸妈的面,会自己限制时间,据说,他儿子班上的同学都特别羡慕他有这么开明的老爸。

  其实,孩子需求被满足后的快乐,带给孩子的良好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一个总是被满足的孩子,很少哭闹、情绪稳定,懂得商量、愿意合作。因为他的需求,是被理解和接纳的,他的能量,不再消耗在跟父母争取更多的“福利”上。对家长而言也是一样,你的能量不消耗在跟孩子的各种对抗上时,带孩子自然就变得轻松很多。

  当然,从总是限制孩子的行为,到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转变过程,家长会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过程中肯定也不乏自我怀疑,比如很多家长会有疑问:“如果带孩子是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那父母作为监护人的作用体现在哪呢?”

  我个人的主张是,满足孩子,当然不是全无原则,只是这原则,越少越好。我家的基本原则就是,没有伤害他自己,也没有影响其他人。

  比如我家娃娃晴天的时候常常要求穿着雨鞋出门,夏天的时候觉得自己踩着一双厚棉鞋出街特别好看,我都会允许,只要他自己感觉快乐。有时候也会遇到家人阻拦的情况,比如下雨天的时候,他喜欢跳水坑,爷爷奶奶和爸爸都会反对,因为弄湿衣服容易感冒,这时候我就会顶住压力给他换上雨靴,穿上雨衣带他出门跳,跳开心了回家洗澡换衣服,以免生病。但如果他要通过用石子砸别人家玻璃获得快乐,那一定是不允许的。

  事实上,家长容易忽视,孩子有向好的本能,就像我朋友带着孩子玩王者荣耀时,不止一次给我打电话,问:“这行得通吗?如果他要这么玩一辈子呢?”事实却是,孩子自己内心也担心总玩游戏会耽误学习,也特别不想落在人后,因此,一旦他不跟游戏死磕,他的精力立马转到学习上来了。

  在满足孩子时,除了要有原则,还要注意,要尊重孩子,像尊重大人一样去尊重孩子。

  我朋友跟我说:“你说尽量满足孩子,那孩子的要求明显不合理,你也会去满足?”我问:“是什么样的不合理的要求呢?”她说:“家里已经有一个球了,他还会要另外一个球,只是颜色不一样。”我说:“为什么要觉得他的要求不合理呢?如果你买了一条红色的裙子,但是你觉得同款的白色也很好看,你犹豫不决,然后老公跟你说:“能别那么浪费吗?败家也没你这样的啊!”你情绪能愉悦吗?但是如果他说:“你的眼光真好,这两条都很好看,但是我觉得买两条还真有点舍不得,要不我跟你一起选一条更好看的吧。”这样说,是不是即使没被满足,你也不会特别难过?对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觉得可以满足他,当然很好,但是你觉得不想买,也没啥问题,你可以选择不给他买,然后如实告诉他,不买这个球,不是他的要求不合理,而是你自己不舍得。你没有否定孩子的需求,把他当成人一样去尊重,孩子就会更容易悦纳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孩子,你如果放开了让他喝饮料,他就只喝饮料,完全拒绝白开水。有的孩子,你如果放开了让他看电视,他会看到眼睛干涩难受到不行了仍然继续看。这个时候,需要体现父母监护人责任的时候就到了,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需求,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并给他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表妹的儿子辰辰有段时间只喝饮料拒绝喝水,表妹告诉他:“妈妈也觉得饮料比水好喝,但是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喝饮料吗?”她将网上看的一个视频演示给儿子看,是饮料的制作过程。她将几样东西调一调兑一兑,弄成一杯饮料放在孩子跟前,然后扔下去一张纸,将纸张捞起来,纸上全是色素,而饮料成了一杯白水,她没有解释更多,孩子自己就主动不喝饮料了。

  我家娃娃刚放开了让他看电视那段,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仍然舍不得关掉,因为他不知道这样的福利是不是天天有。我便在他旁边玩轨道火车、磁力片,拿他的小玩偶做角色扮演游戏,他很快被吸引过来,并参与其中,电视节目就变成了背景声。

  如果所有这些你都了解了,但是你仍然觉得不放心,你会说:“那惯不坏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家的孩子可没这么好对付。”那你可以想想身为成人的自己,如果老公总是支持你买买买,总是夸你美美美,总是无微不至照顾你,你是会变得无理取闹,毫无底线还是更加贤惠通达,美丽动人呢?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爱不会“惯坏”孩子,那些好带又懂事的孩子,都是因为得到了足够多的爱。如果你给的爱让孩子变坏了,那只能说明,你给的不是爱。

  付立平

  9岁女孩的妈妈

  儿童阅读与家庭教育研究者

  安迪月读营主创

  《亲子》杂志专栏作者

  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校讲师

  

  

付娟娟

2岁男孩的妈妈

丰富的孕育、家教类图书策划编纂经验

魔书堡专栏作者

正面管教儿童情商讲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