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研究】顾炜:中亚国家的俄语现状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才战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俄语、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战略

内容提要

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发展经历了苏联时期的快速发展与冷战后的不断式微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语言政策,给俄语确立了不同的定位,并在学校教育中执行了不同的发展方针。俄语可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但其功能的发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俄语在中亚的发展现状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俄语问题成为制定人才战略的参考。

随着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了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该倡议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等国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国需要结合有关国家的特点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战略。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背景和语言能力,成为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亚国家作为前苏联的一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俄语都在这些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俄语在中亚国家的现状成为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才战略的重要参考。

1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中亚地区的五个国家,在民族、宗教与文化上同俄罗斯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使俄语在中亚地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作为历史的苏联时期,俄语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是由苏联的国内政策决定的,因此,俄语在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发展呈现比较趋同的特点,并受苏联国内俄语发展的整体历程影响。而苏联解体后,作为新独立的五个国家,俄语在中亚五国中呈现“同中有异”的发展态势。

(一)苏联时期俄语的历史性发展

苏联成立后,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问题成为其国内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宁曾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需要强制的国家语言么?》的文章,其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语言多元论思想,所谓语言多元论,是指在同一国家中,保留多种语言的存在,允许不同民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一政策从苏联诞生之日起一直持续了十余年,1936年的苏联宪法也未反对语言多元论的概念,但随后到来的“大清洗”彻底改变了语言政策的方向。1938年3月出台的文件《关于在共和国和州地区所属中小学校进行俄语强制学习的决定》最终确立了俄语在教学标准中的地位,从此开始了大规模推广俄语的过程,从孩子抓起的理念和做法有效地扩大了俄语在苏联境内的学习和使用。1961年的苏共章程确定了俄语实际上的优势地位同时俄语作为族际交流工具的作用也被强化。1979年在主题为“俄语—苏联人民友谊与合作的语言”的国际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认为,俄语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的民族交际语言的作用在客观增强,苏联希望借助俄语的发展形成一个“苏联民族”,就像美国的发展道路一样。勃列日涅夫的雄心虽然未能实现,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独树俄语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俄语的使用人数和掌握程度在苏联境内稳步提升,到20世纪80年代,熟练说俄语的人口数量稳定在苏联全部居民的81%左右,掌握俄语的人数从1915年的大约1.4亿增长到1990年的3.12亿。这些成为苏联解体后俄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俄语在苏联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但在“大清洗”之后,苏联国内的俄语政策带有强制俄罗斯化的色彩,给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带来了损害,这为俄语在苏联解体后的颓势埋下了伏笔。

(二)冷战后俄语在中亚国家的现实

苏联的解体赋予中亚地区的原加盟共和国以完全意义上的主权,因此,作为行使主权的象征和国家独立的体现,各国颁布了本国独立的语言政策,俄语因此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式微。与苏联时期的“国内统一”不同,中亚各国对俄语的政策和立场更加独立,呈现“同异有别”“同中有异”的发展特点。

相同的方面在于俄语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被抛弃,俄语地位的下降在所难免。出现了多种对俄语的新定位,包括国民语言、本族语,族际交流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以及可供选择学习的一门外语或选修课程等等。定位和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各国对俄语的不同态度。整体上看,20世纪最后10年是俄语在中亚国家发展最困难的时期,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强,俄罗斯及俄语对中亚国家民众的吸引力有所提升,俄语的颓势在部分国家得到缓解。

1.哈萨克斯坦

从苏联时代起,哈萨克斯坦在普及和推广俄语方面就是中亚地区的领先国家。1989年,3/4的哈萨克居民掌握俄语,其中的2/3是哈萨克人。俄语在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科学教育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当时90%的图书和2/3的报纸期刊都以俄文出版。1989年《语言法》通过后,哈萨克语成为国家语言俄语变成族际交流语言。此后,哈萨克语获得更快发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阿拉木图市内80%的街道名称和标牌都是哈萨克语,但在解体前情况则恰好相反。因此,独立后的20余年是一场“哈萨克化”或者说“去俄罗斯化”的进程。这在行政部门领域表现非常明显,俄罗斯族不再担任重要岗位的职务俄罗斯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削减为23.7%(见表1.1)。

这些俄罗斯族居民主要分布在四个地理区域:东哈萨克州、阿拉木图城、科斯塔娜州和北哈萨克。4/5的俄罗斯族居民生活在城市里。但以所掌握的语言划分居民构成的话在掌握哈萨克语的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掌握俄语的人数并没有大规模减少(见表1.2),并且有相当多的哈萨克斯坦人至少掌握俄语和哈萨克语两门语言。这是因为1995年宪法赋予了俄语“官方语言”的地位,俄语的实际作用依然存在,特别是因为俄语是人们“看世界的窗口”。2010年,哈萨克斯坦的周期性出版物中,85.3%是用俄语出版,地方性出版物中,俄语出版物所占的比例比全国性出版物中俄语出版物所占的比例还要高。尽管哈萨克斯坦通过法律法规,要求增加哈萨克语在各种媒体中所占的比重,但电子出版物中,哈萨克语的份额实际上不超过6%,90%以上的网站都是俄语网站。

按照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居民掌握哈萨克语的人数比例到达95%,俄语为90%,英语为20%。为了推动民众掌握哈萨克语,哈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涉及未来的教育领域中。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任务是到2020年,全部的中学毕业生都掌握哈萨克语。这一目标使独立二十余年来学校的语言教学情况发生了翻转性变化(见表1.3),俄语教学严重萎缩,哈萨克语的学习则蓬勃发展。而从地域分布情况看,只教授哈萨克语的学校基本上分布在农村,而大多数俄语学校位于城市中。高等教育中,使用俄语学习的学生也从苏联时期的90%降至2009学年的近一半,并且大多数学生分布在主要城市的高校中。

2.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样,俄语是官方语言(从2000年开始)。从民族构成上看,由于很多俄罗斯人迁回俄罗斯居住,吉尔吉斯人所占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见表2.1)。社会职业活动也与民族构成情况存在关联,俄罗斯人传统上在工业、交通、建筑、通讯等自然科学和精密科学领域是专业能手,而吉尔吉斯人在传统上从事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近半数的俄罗斯人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

  

  

与哈萨克斯坦不同,俄语和吉尔吉斯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掌握俄语的居民比例不断减少(见表2.2)。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金融合作等不如俄哈两国之间密切,这影响了吉尔吉斯斯坦居民学习俄语的热情。俄语对现在的吉尔吉斯人来说,更大的用处是移民有助于人们从吉尔吉斯斯坦移民到俄罗斯。

吉尔吉斯斯坦现在每年出版的57种杂志中俄语杂志有50种,212种报纸里,俄语报纸为85种。大多数吉尔吉斯斯坦的网站使用俄语界面网络用户中的90%以上依赖俄语信息。城市居民更有机会看到俄语电视节目;在广告中,其他文字的广告也都会并列出现俄语的说明。学校教育中,俄语和吉尔吉斯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显著变化(见表2.3),显示出吉尔吉斯斯坦并没有明显地增强某种语言所占地位的发展政策设计。

3.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俄语在乌兹别克扩展的高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9年,乌兹别克斯坦通过语言法,俄语被确定为族际交流语言。当时有超过1300万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俄语(大约由占70%-80%的城市人口和40%的农村人口组成)。1995年的国语法案通过后,俄语作为族际交流语言的地位不再被提及,而是更多强调其功能。21世纪的头10年间,俄语在城市(首先是首都塔什干)居民中的普及情况较好,在各类学校中,俄语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外语被学习和使用的。2000年前后出现了反对俄语霸权的焚烧俄语书事件,之后,各种商店名称、街道标识和公交站点名称等也不再使用俄语。2005年1I月,乌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人们对俄语的态度才开始有所转变。

民族构成方面,俄罗斯族在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989年的8.3%下降到2010年的2.5%。其中有一半俄罗斯族居住在塔什干,占首都总人口的巧%。而在1989年,这一比例为34%。俄罗斯族人口数量的下降显然与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存在联系,例如,超过2/3的期刊使用乌兹别克语出版影响了俄罗斯族人口的阅读。但在网络方面,情况又完全不同。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的网民数达到790万人,但网民大多数讲乌兹别克语,但使用的网络资源几乎都是俄语。当前,乌兹别克语网络资源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

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有40%左右的居民不同程度地掌握俄语,其中包含近一半的城市人口和20%-25%的农村人口。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像数据统计出的乐观。现在的学前教育中没有俄语教学机构。中小学校中,每周的俄语学习只有2个小时,学习俄语的学生数量和开设俄语的学校数量都大幅降低(见表3.1)。与此形成对比的是,85%的中小学校和9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国语乌兹别克语。大学教育中,俄语所占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见表3.2)。

4.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是唯一一个讲波斯语的前苏联中亚共和国。俄语在形式上具有族际交流语言的地位,但1998年,塔政府出台了一项规定—在正式公文中停止使用俄语。因此,俄语事实上变成了一种外语,在功能上与英语相同,成为塔吉克人“看世界的窗口”。

塔吉克斯坦的俄罗斯族人口在解体后的加余年间锐减(见表4.1),且语言的掌握情况同样并不理想。1989年,自由使用俄语的人占居民总数的36.4%,其中有49.5万人将俄语作为母语掌握,135.6万人作为第二外语掌握,而同时期自由掌握塔吉克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70%,乌兹别克语为25%。到2000年自由掌握俄语的人数比例只占总人口的25%。城市人口对俄语的掌握情况比较好,而农村人口中掌握俄语的人数比较少。

俄语报刊或双语报刊中的俄语部分只出版周刊,印数为1500份,而涉及公共政治、文学、科学的杂志印刷数量非常少,每季度只有300-500份。俄语最大的功能是在网络上,%%的网民依赖俄语网站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使用塔吉克语的只有22%。对俄语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塔吉克斯坦向俄罗斯进行劳动移民。塔吉克斯坦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一一个承认俄塔双重国籍的国家。

中小学的俄语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20世纪最后10年间,俄语的颓势非常明显(见表4.2)。最近几年间,整体形势有所好转,2008-2010年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4个“俄语世界”中心;2010-2011年全塔吉克斯坦有5所俄语中学,其中3所是俄罗斯国防部设在杜尚别等城市的学校;还比如2010-2012年,使用俄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2.8万人增加到3.2万人。塔吉克斯坦也是独联体中唯一一个位于全俄学位评定委员会系统内的国家。这些发展有利于俄语继续在塔吉克斯坦扩大影响。

5.土库曼斯坦

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比较特殊其外交的中立倾向比较明显。与其他中亚国家一样,苏联解体后相当多的俄罗斯族人回迁到俄罗斯。俄罗斯人占土库曼斯坦总人口的比例明显下降(见表5.1)。

俄罗斯族人口的减少也间接带动了俄语的衰落,加上俄语在土库曼斯坦的发展基础本就不强,因此该国居民掌握俄语的情况非常不好。在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就有71.9%的居民不会俄语或者掌握得不好。经过加年,流利掌握俄语(作为本族语或第二语言)的人降至12%,近9成的居民已经完全不懂俄语或者交流有困难(见表5.2)。

俄语的衰落是与土库曼斯坦前总统尼亚佐夫执行的积极的“去俄罗斯化”政策密不可分的。尽管俄语在文件中具有族际交流语言的地位,但在实践中,俄语被视作外语。俄罗斯族不能在教育和医学等重要领域担任职务,唯一的普希金剧院也被关闭。使用俄语出版的图书期刊、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等数量逐年减少。教育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进行俄语教学的学校数目还是学习俄语的学生数量所占的比例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见表5.3)。土库曼斯坦现在唯一的一个全俄语教学机构是普希金俄一土共建普通教育学校,2002年建校时有350名学生,到2011-2012学年在校生人数接近1000人,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俄语的影响。

  

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成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往的政策,加大了学习和使用俄语的范围和力度,特别是在急需的专业领域。2008年8月,俄罗斯著名学府古勃金国立石油和天然气大学在阿什哈巴德开设了第一所分校,用俄语授课,培养专业的石油人才。这显然是为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同时,更多的学生也开始前往俄罗斯学习。整体上看,中亚国家的民族构成发生着有利于主体民族的变化。当前时期,俄语在各国的地位存在差别,掌握俄语的人口数量受各国语言政策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只有哈萨克斯坦略有增加)。

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俄语问题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使中国在同中亚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通常使用俄语。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 俄语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中亚开展的建设与合作,需要结合俄语在中亚国家的现状,认真研究和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俄语问题。

1.俄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功能

中亚国家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联通中国同西亚及欧洲国家的中间环节。同中亚国家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俄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这给俄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第一,俄语是开展互联互通建设的主要工作语言。尽管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发展现状存在差别,定位也各有不同,但俄语可以作为主要工作语言,方便中国同中亚国家进行公文往来、商务谈判和项目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特别是在网络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俄语网站仍然在中亚国家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通过俄语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和资讯交流,可以推动信息互换和信息流动,推动贸易的便利化。

第二,俄语是实现民心相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载体和工具。在中亚国家中,俄语基本具备族际交流的功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族际交流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语则成为重要载体。中亚国家民族构成复杂,宗教、文化和民俗习惯等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使用俄语,可以便于各民族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传播文化,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推动民心相通的实现。特别是有相当多的知识精英、商务人士和高技能工人生活在中亚国家的城市中,他们大多掌握俄语,使用俄语同他们进行交流有助于吸引他们投身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而中国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的增多,可以认识到彼此发展目标的接近,促进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构建。

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使用俄语可能存在的问题

尽管俄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但正如俄语在中亚国家的现状所反映的,使用俄语,特别是片面、僵硬和单一性的使用俄语,有可能引发一些问题。

第一,片面使用俄语有可能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国家。苏联解体20余年来,俄语在中亚国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为了彰显主权,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去俄罗斯化”政策推动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播。因此,片面使用俄语,特别是在重要的礼宾场合使用俄语,有可能让对方感到不受尊重,而且容易被对方认为是在固守旧式思维,按同前苏联打交道的方式同中亚国家来往,这将影响合作的开展和深化。同样的,不仅在国家层面,在日常的经贸往来、项目建设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能够使用中亚国家的主体民族语言,将能够极大地拉近与对方国家人员之间的距离,哪怕仅仅是最简单的交流,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片面使用俄语有可能阻碍合作的全面和深入。使用俄语的居民目前集中生活在中亚国家的城市里,而面积更为广阔的乡村则更多使用本民族语言。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贸往来,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主要的大城市中,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市场就在这些使用当地民族语言的乡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例如铁路和公路的修筑,需要了解复杂的水文地貌,这非常需要当地百姓的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信息。具体的工程施工中,不仅需要专家和技术人员,更需要大量的工人,而这些工人恰恰可能是掌握俄语不好的普通劳务人员。因此,为促进全面和深入的合作,不能片面使用俄语,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当地民族语言。

第三,片面使用俄语不利于合作的长期持续。从中亚五国当前的俄语政策以及俄语在中小学和高校中的发展情况看(参见表1.3,表2.3,表3.1,3.2,表4.2,表5.3),年轻一代学习俄语的时间以及掌握俄语的情况相较其父辈祖辈存在差距,尽管部分人为了获得移民或出国学习的机会等,可能会在学校教育之外自我进行俄语学习,但整体而言,在年轻一代的中亚国家民众中,俄语并不具备旺盛发展的生命力。更为符合实际的描述应是年轻一代的中亚人在本民族语言外,对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的掌握更加多元化。这也就意味着片面使用俄语不具有发展性的长远眼光,为促进合作的持续需要适应当前语言多元化的现实。

3.影响俄语使用和功能发挥的因素

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发展情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将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俄语使用以及俄语功能的发挥。从前文对“俄语在中亚的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因素的存在将其梳理归纳,主要涉及国际和地区形势、国家间关系、国内政策等方面。

第一,中亚国家的国内政治、语言政策和社会发展情况。中亚国家为了强化主体民族的地位,显示本国的国家主权,可能采取更加独立的“去俄罗斯化”政策,这将极大影响俄罗斯族以及讲俄语居民对俄语的使用。由此,可能引发大量移民的出现以及民族构成的变化。国家颁行的语言政策和法律法规会直接影响俄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样存在影响,例如,本国经济出现困难时,将迫使一些百姓到俄罗斯找工作,由此会激励人们学习俄语。而这些国内因素之间也会构成连锁性影响。例如,国家通过不利于俄语使用和发展的政策时那些掌握高知识和高技能的讲俄语居民可能因生活不便而离开所在国,由此将影响该国的经济,而反过来说,国家为留住人才可能改变语言政策,影响俄语的发展。

第二,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发展,俄罗斯都是对中亚国家最有影响的大国。曾经同属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方面便利了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往来,另一方面也存在并不美好的记忆。珍贵的独立和主权对中亚国家尤其重要,因此,俄罗斯同中亚国家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俄语在中亚地区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俄语使用。例如,当俄罗斯同某个中亚国家双边关系出现恶化趋势时,有可能激起中亚国家的痛苦记忆,使其采取疏远俄罗斯的政策,俄语也会因此发展受挫。此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该国的建设过程中使用俄语就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地区和国际形势。当地区局势平稳、地区合作顺利开展时俄语可以更多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当地区竞争加剧,特别是主要大国如美俄等国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加剧时,中亚国家为拓展同美国的合作,或保持在俄美之间的平衡性政策,可能更多在国内推广英语,俄语的发展就相应受到影响。

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才战略

根据俄语在中亚的历史和现实发展,以及围绕俄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有效的人才战略。具体来说,人才战略涉及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两个方面。在当前已经开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如何合理使用人才,是人才战略中优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的目标是将具备最合适的知识背景和语言能力的人才调配在最需要的岗位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干。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着眼于未来的人才使用和长远发展,也应将培养常态化,即针对现有工作人员的情况,适时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养,使长期培养与短期充电相结合,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输送更多的可用人才。

第一,注重俄语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在各种建设项目和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大量懂俄语的人才,因此,在招聘和选拔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才来源。这不仅需要从国内各高校的俄语专业毕业生中选拔和招聘,也需要吸引在俄罗斯及相关国家留学的毕业生回国就业和创业。也可以在已经参与实际业务的工作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俄语培训,这其中应包括那些具有一定俄语基础、在学校进行过公外俄语学习的毕业生,帮助他们提升俄语水平,并结合其专业知识背景,推动与俄罗斯、中亚等相关国家开展合作。

第二,加快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开展小语种培训。正如俄语在中亚的发展萎缩所显示的,与中亚国家开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工程建设时,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运用当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话将有助于合作的深入进行。并且,随着市场对语言本土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学习当地市场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加快市场进入。因此,不仅应在国内加大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要针对相关人员开展小语种培训,以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相关国家语言政策的变化。

第三,着重培养和使用复合型人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已成为学界的一个普遍性共识。应当加大培养力度注重合理使用。这种复合型人才,首先是在外语方面具有复合型能力,即不仅掌握英语、俄语,也能够使用或掌握中亚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国语或民族语言,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向西延伸,对至少掌握两门外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存在大量需求,加快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工作势在必行。其次,复合型人才应不仅仅是掌握外语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涉及经济、贸易、交通、通信等多领域,仅掌握语言显然是不够的,这方面可以允许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外语的专业学习。

第四,促进海外汉语的推广,加强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共建项目,需要各国参与其中,也就必然涉及相关国家的人才战略问题。我国应加大汉语在国外的推广,接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促进汉语在相关国家的传播,帮助培养对方国家的外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而达到深化合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标。(注释略)

文章来源:《中国俄语教学》2017年01期;首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