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 | 这位科学家、院士离世,其实他做老师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思考!

他曾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他是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他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其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7月4日2时26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陈学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岁。

陈学俊先生虽走,身为教师的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青年立志救国学成归国投身教育

  陈学俊成长在那个祖国内忧外患的时代,在大学时即下定决心以“工程来救国”。一路走来,他也确实始终在为这个目标奉献着。

青年立志 投身教育

1919年3月5日,陈学俊出生在安徽滁县,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机械系,1946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至1949年在重庆及上海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1947年起兼任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起任交通大学专任教授、锅炉教研室主任、动力机械系副主任。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陈学俊大学时即下定决心以“工程来救国”。

  1941年召开的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陈学俊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揭开了我国动力工业发展的新篇,同时还在报纸上振聋发聩地喊出了“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的志愿。

  白手起家,从零创建我国锅炉专业

没有教材不要紧 自己编著!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培养锅炉行业高级人才的大学里,没有一本用中文编写的教材,陈学俊决心改变这样落后的现状。

  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在美国搜集的资料整理消化,结合自己在美国参加当时世界最大的10万千瓦发电机组建设积累的经验,编写了《燃气轮机》一书。该书于1949年面世,是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教材。1948年,陈学俊还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热能动力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对当时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工程热物理学的发展。

筹建第一个锅炉专业

  自从瓦特对蒸汽机做出重大改进并带来工业革命到今天,锅炉一直是生产各类动力的重要装置,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生产电站锅炉,独立自主发展电力工业,当时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运行等,一切都是空白,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数据和计算公式。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陈学俊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他还在国内首先提出发展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建议,主持了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参数选择研究,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可以工作到临界压力至超临界压力的高压试验台,这在当时的国外高等学校中也属罕见。

  亲授子弟6人成为两院院士

陈学俊在备课

名师出高徒,培养众多人才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6人成为两院院士。

1955年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陈学俊指导的三人中的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林宗虎说他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俊的培养。1980年,国务院学位制度公布,陈学俊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34人获硕士学位,博士后4名。

年过9旬依然同学生学习交流

在同事、学生眼中,陈学俊先生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他90多岁高龄依然在实验室中和学生们一块学习交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每周都会去多相流实验室看看。

捐出大量资金鼓励莘莘学子

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160人,发放奖学金31.5万元。

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用于奖励梦想的新一代。他还经常以他自己在旧社会怀着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困难情景,以及新中国的良好学习环境为题材,启发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国争光。

几十年来,陈学俊在教育科研领域勤奋耕耘,为国家的强盛繁荣奉献出了全部力量。

岁月如歌,从清晨走到黄昏,从黑发走到白发,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还是在成功辉煌的岁月,陈学俊都坚持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他所热爱的领域中留下坚实的足迹。先生走了,但他为大家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将永垂千古,指引与激励着大家不断向前。

  JZ

  文章来源:高中教师

你有干货?

你有困扰?

只要是你的心声!

都可以!

  

  

  狮之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