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看点:博学奇儒王充

  2017高考看点:博学奇儒王充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衡》一书是针对当时儒术及具有神秘色彩的谶纬说进行批判的,是解释当时世俗之疑,辨明是非之理的一部唯物主义哲学文献,因此,王充也被后人称为“无神论斗士”、“汉世三杰”之一。王充出生在一个破落之家,但从小饱读诗书,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做人清廉高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1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命制了关于王充的文言阅读题,通过对他家世、学养、品性的介绍,展示了王充优秀的道德情操。其他省卷也有相同命题立意的文言阅读题(如山东卷谢贞聪明好学、孝敬父母;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等),体现了2017年高考语文聚焦传统文化,以德树人的特色。

  本期,让我们走进我国东汉大思想家王充的世界,了解他特立独行而又博学恭谨的一生。

  博学奇儒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王氏原先是魏郡元城(河北大名)的名门望族,后因军功迁徙到会稽。燕赵侠义好斗的习气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到王充出世时,他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为了讲述自己的家族渊源,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顺带记载了祖上不光彩的行径,结果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误解,认为那是不孝。在那个做出孝道就可以扬名、甚至可以做官的时代,王充反其道而行之,不为祖上讳,其特立独行可见一斑。

  幼读经史

  王家尽管在社会上大耍无赖,好勇斗气,但对王充还是十分疼爱的,也十分注意培养。王充少时,不喜欢追逐戏辱等无聊游戏。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这引起他父亲王诵的重视。王充六岁王诵便教他读书写字,八岁让他上小学。书馆中学童百余人,都因过失和书法不工遭到先生体罚,唯有王充书法日进,又无过错,未尝受责。学会写字,王充告别了书馆,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专经学习和儒家道德的修练。

  《论衡自纪篇》说:“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可见王充接受的正规教育仍然是儒家的伦理,使用的系统教材仍然是儒家的经典《论语》《尚书》,与常人并无两样。乡学既成,王充乃负笈千里,游学于京都洛阳。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负笈京师

  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在京师太学里,王充受当时古文经学家桓谭和班彪的影响最深,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值定是非之人,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少时曾为乡里分肉,“分均若一”,乡亲们都夸赞这是能当丞相的象征。桓谭论议平实如陈平之分物,也是当丞相的料。可惜他因诋毁谶纬,贬死途中。王充将这位没过过一天丞相瘾的名家称为“素丞相”,以配孔子“素王”;并将桓谭作《新论》与孔子作《春秋》相媲美:“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然则桓君山不相,素丞相之迹在于《新论》者也。”又说“质定世事,论难世疑,桓君山莫上也。”评定世间的事情,讨论世间疑难,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受桓谭的影响,王充对神学迷信、俗说虚妄也深不以为然,他后来撰著《论衡》一书,其主旨也是“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与桓谭《新论》的主题如出一辄。

  同时,王充与当时供职兰台的青年学者也多有往来,如班固、贾逵、傅毅、杨终等。兰台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和国家史馆,在那里读书作文,皆由公家供应纸墨,条件优越,待遇优厚,是一个清高又实惠的学术机构,因此时人称进入兰台为登蓬莱,世以为荣。 汉代经学的繁荣与兰台这个学术机构有极大的关系。王充亲睹其盛,好不羡慕!到了晚年,穷居陋巷,还希望朝廷有朝一日也把他充征在兰台,报主隆思。

  博览百家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广交胜友外,还博览群书。《后汉书》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浅学俗儒多拘守经本,认为经为圣人所造,是真理所在,皓首穷经;一经之中,又专守一师之说,抱残守缺,排斥异己。更莫说儒书以外的诸子百家了。因此他们目光短浅,见解鄙俗。王充通过对儒书与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认为诸子与儒经同等重要,有时子书甚至比经书还为可靠。他说:五经遭秦朝“燔烧禁防,伏生之徒,抱经深藏”,汉兴,“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晁错等人受经于伏生,自后名师儒者,“各以私意,分析文字”,师徒传相授受,形成了所谓的家法和师法;经书本身的正误已难以辨别,更莫说经师讲解的是是非非了;相反的是,“秦虽无道,不播诸子”;由此看来,经书有遗篇,而诸子无缺文;孰劣孰优不辩自明了。

  仕途落拓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王充学成之后,也曾抱着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可是王充在官场的境遇并没有好多少。《自纪篇》自叙其为官履历曰: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椽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王充一身只当过地方官,东汉地方机构,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王充历仕三级,但都位不离“掾”。掾,是汉代各极机构中的属官。在县里,他作官至掾功曹,主管一县人事和考功。在郡里,他曾先后在军事长官都尉府作过掾功曹,在行政长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在州里,他亦被州刺史征辟为从事属官。他生平没逃脱过为人下僚的命运。

  王充也有过被征召的机会。在王充罢州家居之年, 他的好友谢夷吾向皇帝推举他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 刘歆、司马迁,不能过也。”汉章帝特下诏书,令用公车(公家车骑)将王充征往京师。这是王充一生中由皇帝正式下令征 召的唯一机会,可是王充并未成行,史书记载“(因)病不行”。也恰恰就在这一年,汉章帝驾崩。新君继位,万象更新,谁也顾不上老皇帝曾下过的 征贤诏书了。真是千载一时,失不再来了。

  养气自守

  晚年时的王充,生活非常凄苦,他自叙晚年生活说:养气自守,适食则(节)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 可延,斯须不老。世态炎凉撞击着老人的心,他开始苦读经书,专意著述。六十几岁时,他还完成了《养性》,倡导节欲。约在汉和帝永元九年,王充病逝。王充生平著述有《论衡》《政务》《养性》《讥俗》《节义》等,可惜多已失传。所幸的是,其扛鼎之作《论衡》被学者蔡邕从江浙带到了中原,王充的思想终得以流传。

  《论衡》历时30年成书,今存84篇。该书主要针对当时的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对当时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是研究王充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说《论衡》也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附:201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参考答案及解析

  8.A.“凶”为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9.C .C项“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然而、却”之意。 A项“焉”前句是“那里“之意,后句作助词,“……的样子”。B项“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原因,后者相当于“把”。D项“其”前者作代词,“他(的)”,后者作副词,“难道”。

  10.A .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11.C.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 “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

  12.B.B项错误在于“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说法相悖。

  译文赏读

  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祖上几代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编辑综合整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