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血缘人骨遗骸!新华社报道我校在肯尼亚的考古发掘成果

  7月28日至29日,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美利坚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古今中国与东非联系国际论坛”在肯尼亚东部拉穆群岛曼达岛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得到了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共吸引了自中国、美国、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的近30名学者参加,旨在以考古发掘为切入点、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东非肯尼亚考古发掘为起点,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研究,助力我校在服务国家大国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考古队的队员们在水中进行浮选工作

  

美国考古学者查普·库辛巴(后右四)在曼达岛考古遗址现场给参会人员介绍情况

  

美国考古学者查普·库辛巴(左一)在曼达岛考古遗址现场给参会人员介绍情况

在本次“古今中国与东非联系国际论坛”召开前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于7月组织专家学者赴肯尼亚曼达岛再次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非州作为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既是多民族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自2012年起便同肯尼亚帕瓦尼大学人文学院、美利坚大学等单位开展了东非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研究,为非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于2017年3月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院级科研机构,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2012年12月至今,考古队员相继发现了包括具有中国血缘的3具人骨遗骸,根据碳14测年技术所得结果显示,在3具人骨遗骸中,其中一人生活的时间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基本吻合。同时,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大量明代时期的“永乐通宝”钱币及中国瓷器,证明了中国文化自唐代以来便以瓷器为载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非洲。此外,通过深入的人类学研究,证明了精美的陶瓷器物自古在东非不仅成为了当地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更是被当作神器供奉,帕泰岛等部分地区甚至还流传着大量郑和船队的传说

  

参与发掘曼达岛遗址的中山大学队员在现场进行发掘工作

在首届“古今中国与东非联系国际论坛”结束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还进一步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包括举办“非洲文化与艺术”展览、互派学者加强人才交流、联合开展考古研究等,为进一步推动中非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与发掘曼达岛遗址的中山大学队员在现场展示发掘的陶片

据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把“三个面向”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立足点。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分别设立了环南中国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考古重点发展方向,近几年,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已同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肯尼亚、法国、英国等的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已开展联合考古挖掘的工作,正逐步在欧洲、东非、东南亚、南亚、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综合性创新平台,最终构建起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研究。

  

参会的中国专家在拿到遗址平面图后在现场实地考察

  新闻链接

  新华社“肯尼亚发现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血缘人骨遗骸”专题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7/29/c_1121400232.htm

图片来源新华社专题报道

来源: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编辑:刘靖萱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