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语不断的闯红灯大妈,我们该追问哪一种真相丨每日时评

  大家下午好,我是作作文君

  我终于又上班了,高兴的不得了!今天我们要看的时评有两篇,一篇是关于闯红灯,一篇是关于应试教育,一起来吐槽吧!

  雷语不断的闯红灯大妈,我们该追问哪一种真相

  然玉

  7月28日,江苏徐州一大妈因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开始态度还不错,但一听说要去站岗立马大变脸。面对交警执法,大妈态度嚣张,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再说犯病” “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教育孩子和孙子去偷、去闯红灯,见警察就骂”。相关视频被传到网络之后,迅速被大量网友围观和转发。(7月30日《都市快报》)

  雷语不断的闯红灯大妈,迅速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尽管舆论一再暗示,奇葩个体不能代表群体肖像,但诸如此类的事情,每每还是不免让公众展开发散式联想。尤其在“有视频有真相”的当下,形象突兀的人物、荒诞冲突的情节,在短短一两分钟的镜头语言之中,已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这些被精心挑选和剪辑的视频画面,就此成了特定人群的失德凭证。可事实上,镜头所“控诉”的片段,远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真相。

  “不差钱,明天继续闯”,如此雷语,多半是当事人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其实,但凡是气急败坏,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脱口而出这类气话、昏话……问题在于,当这戏剧化的一幕被制成短视频并爆红网络,太多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那么整个事件的性质便注定要恶劣许多了。对于此类曝光视频,大量正义感爆棚的网友,素来习惯“对事又对人”“由个体推及群体”的解读路数。就这样,口出狂言的大妈,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了。

  视频存证,网络声讨,这早已是社会自我道德启蒙的成熟范式。其贡献不容抹杀,也即以众人同声实现了某种“立时可见的正义”;而其缺陷同样很是明显,那就是“爆料视频”往往只截取最具冲突性的片段说事,却忽略了必要的前后语境和背景印证——此前,不少轰动一时的爆料视频,最后惨遭反转打脸,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源于此。删繁就简、主旨单一的“晒丑短视频”,毕竟无法容纳多元的人性与复杂的现实。

  就有限的视频画面来看,昏话连连的涉事大妈,当然是无视规则的“坏榜样”。之于此,网络舆论的情绪表达则要激烈得多,直斥其为“坏人”“恶人”。很长时间以来,非善即恶的原始“二分法”和简单粗暴的素质归因论,构成了“爆料视频”最流行的观影逻辑:我看过,我骂过,我转过。在这其中,逼问真相、反思原因、探讨对策的理性诉求,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甚至,所谓的“爆料视频”,一次次成为情绪发泄和人身攻击的佐料,这恰恰是最值得警惕的。

  闯红灯、恶语相向的大妈,无疑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但,这更多还是执法部门的职责所在。而作为围观者,过于纠结于个案中的个体,也许只是平白错过言明共识、重申规则、共筑底线的又一契机而已。

  适用话题:闯红灯大妈、规则、道德

  作文君点评:熊孩子老了,是时候去监狱弯弯腰捡捡肥皂了。

  应试教育只会量产颓废的大学生

  余寒

  华中科技大学新规出台,吓坏不少学渣。新规是这样的,在校普通本科生,因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而受到学籍警示处理,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可申请转入专科学习,达到专科毕业要求后,按专科毕业。因特殊困难不能完成本科学习者,也可以申请转入专科。

  概括来讲,就是学业不达标,本科降专科。至于说学渣担惊受怕,存在理解偏差,新的降级就学方式,其实是在退学之外,提供了另一条自救通道,学生多了一项选择。当然这里面关键还是尺度问题,如果学校从严把关,收紧学业考核,那学渣们确实该提心吊胆起来了。

  华科大的这次新规,不少人点赞,被当做教育改革的积极实验。老实说,这本身是一种很奇妙的格局,它说明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业警示制度缺失,纵容学生混日子是常态。严进宽出的原则贯彻久了,大学生当然会被惯坏。所以一方面高校毕业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与此同时,学历严重贬值,文凭成为就业市场的镀金工具,毕业生技能素养每况愈下。

  不过,大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未必只因警示机制缺失。追根溯源地讲,它实际上是长期应试教育反弹的结果。很多大学生,在高中冲刺阶段,班主任经常会灌输达到了大学就会轻松许多的减压理念,可见整个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氛围,是完全脱节的。高中奉行三点一线的规律生活,作息时间精确到分钟;大学则完全解除了所有外在束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问题是,经历了十多年间应试教育驯化的他们,根本没有心理上的准备。

  结果可想而知。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植根于兴趣,应试教育重压下的中国学生,是很难有兴趣可言,就算有兴趣也会被培养为竞赛工具,如奥数等。升学是指挥棒,所以他们对于学业的理解,更多是出于高考这两天的长期铺垫。一旦高考结束,进入大学,高考的指挥棒没有了,就业市场上的专业对口率极低,迷失在宿舍的游戏中是很正常的现象。

  大学前后,两套教育思维和逻辑,反差度简直天壤之别。其断裂之处,经常会让大学的改革倍显无力。比如现在很多大学会有自主招生,但这种招生,通常还是围绕分数转,根本无法挖掘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天赋。教育警示机制同样如此,大学可以变得很严格,提高退学率或者降入专科的淘汰率,但这种转变,何尝不是把高中那种应试压力,重新接续四年?

  基于学业警示的任何尝试,首先都得明白一点,变革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毕业率的数字更好看,或者说提高大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而是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其能够在大学四年挖掘自身的潜能,并尝试着对接社会。以此来看,华科大的降级措施,注定难掀起涟漪。

  这也从侧面说明,应试教育塑造了一种铁板一块的思维格局,它的影响力没有随着高考而结束,而是传递到大学,并进入社会,难以撼动。大学里所有的颓废,无非是因为压在身上的重担一下子没了,温情脉脉的象牙塔下,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业,变得最不重要。对于这种局面,我们当然鼓励大学在学业警示方面的尝试,但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此,或者说过分夸大其积极的后果,结局可能注定会让人失望。

  适用话题:应试教育、能力、标准

  作文君点评:有标准总比没标准好,有个看得见的目标,总比埋头赶路好。

  小尾

  8月你好,7月再见,9月等你。

  编辑丨作文君

  来源丨光明观察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考作文

  自白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