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给朋友圈做减法了

  

五月,微信更新。一个与朋友圈相关的新功能悄然上线。

那时,人们并不怎么关注这个新功能,多数人更是觉得这个东西可有可无。

八月,闲来无事的思思一一点开列表里好友的朋友圈观看来消遣时光。

美食美图,旅游趣景,艳丽自拍,恩爱情侣,心路历程,游戏体验……

各式各样,印入眼眸。

可也有寥寥几字“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和空白背景相印,刺痛神经。

渐渐地,从其他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思思开始意识到,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三天的朋友圈”。

  

  1

  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

微信用户持续增多,其早已变成了一个国民级的社交软件。

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个人事务的繁忙正是促使微信用户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同时因微信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拥有十分庞大的用户基数,越来越来的人使用微信来谈工作或完成一些事务。

久而久之,微信不再仅仅是当初那个亲友间的联系工具,它的社交面朝着各个方向发展。

因此,今日打开微信,我们不难发现好友中往往混入了一些仅仅是认识的人,一些在工作或者某些事务上有过一些交集的人。

我们不了解他们,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在他们面前展示自己的一些生活。

例如,驾校师傅。

确实如此,思思就不知道把驾校师傅分到哪个组里。和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仅仅是日常学车所必须的。

渐渐地,一些不是“朋友”的好友开始充斥我们的微信,令人不知所措。

  

更深层次来看,这是必然的,

这是每个熟人社交软件都会面对的问题。

微信被一层一层的社会关系所绑架劫持了。

好友里有老师,那么我们需要表现地像一个好学生;好友里有上司,那么我们需要扮演成勤奋的员工;好友里还有其他无法袒露身心的人,我们需要尽力地去给他们留下我们想留下的个人印象。

现实生活中的面具即便在网络上也无法脱落,如此重量,谁能轻易承受?

有条件的人选择拥有两个帐号,一个工作用,一个生活用。

但学生或其他人怎么办?

“分组”和“三日可见”。

  2

  分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有的人觉得“三日可见”是没有必要的,其原因自然是微信早已存在“分组”这个旧的选择。“分组”可以令我们发送朋友圈的时候选择谁可以看,谁不能看。

它比起简单粗暴地令所有人都“三日可见”,看上去确实方便一点,也实在一点。

  

但“分组”并不是万金油。

在你好友多达三四百或更多的时候,“分组”将变得复杂且令人窒息。

看上去,许多人的分组是按照好友的身份来进行的。例如,“亲戚”“同学”等。

即便“分组”可能以身份来命名,但实质上,我们进行“分组”时,并不全是按照身份来划分的。

我们往往是将一个圈子的人分为一组。

或者换一种说法,某个分组里的好友们,我们潜意识是将他们归在一个圈子里。

但人并不是只待在一个圈子里的,圈子也不是互相独立而不相干的。

你看,有的人可能同时存在于游戏的圈子,摄影的圈子,吸猫晒猫的圈子……

实际情况变得复杂,人并不能被过度标签化,“分组”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就弱化了。

  

所以说,问题的背后事实上是当今社会圈子太多,圈子太杂这个现象的映射。

曾听过一个“笑话”,女生宿舍四个人有五个群。

平日,对现实生活的圈子本就应付不暇,玩手机的时候还要对朋友圈划分圈子,对每个人划分社交距离,这很累也很难。

现在,我们学生还没有“工作圈”,已经在苦恼这种事情了。

真是不敢想象工作后,自己还会不会发朋友圈。

五月,微信升级。“三日可见”出现,自然会有人选择使用。

其实还有一些个人因素或其他情况,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三日可见”。

在此不一一论述。

  

这次的“三日可见”,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映射到社交平台上的一种选择。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连线交错复杂,层层关系互相叠合,令人难以辨别。

较微信为此推出的“三日”功能,我们是不是也要做出一点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私密朋友圈”?

圈子太大,那就缩小淡化一些圈子的存在感,省去一部分的交际烦恼。

关系复杂,那不妨做个减法,该深交的朋友就好好交流,几面浅缘的人就保持一定距离。

划分各种交际距离,在加好友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清楚,

对此微信并不能帮你太多,还是要靠自己

文编:柿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