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个孩子高三毕业了,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考进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去进一步深造。
这个孩子上学以来,一直因其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热心班级事宜,沟通表达能力较强,深得班主任和各个任课老师喜欢,同学关系极佳,有人羡慕地说,这是上天注定的孩子父母的天生好福气。这个孩子也许就是赏识教育模式的受益者,赏识教育模式也改变了这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层面。
2
回望这个孩子十二年的学习经历,促使其成才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是赏识教育模式的运用,激发了这个孩子的潜能,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通透,成绩越来越好。
那么,光是每天表扬孩子几句,就是赏识教育吗?孩子经常受夸奖就会成才吗?
3
任何一个孩子,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有一个想争第一的心愿,跑步时想跑第一,考试分数想象着获得100分,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父母的夸奖,想象着自己能够进步,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4
有的孩子经常被父母、老师、亲戚们表扬聪明机灵,他就以为自己大脑好使,因为自己聪明所以天生的成绩好、分数高。一旦某次考试发挥不好成绩失利,就怀疑自己的大脑,忽视自己曾经的努力。这时,这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固化,得不到提升。
因为学习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容不得停顿,塌下一节课一个环节,可能作业做不出来,不是大脑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因此,一旦父母告诉孩子,学习有困难,作业做不来,父母帮助你的是一起共同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让孩子满满的自信,迎接新的挑战。
5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培育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孩子取得成绩,轻描淡写的夸奖一句,孩子考试成绩不佳,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的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头一天力争适当预习,预习看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问题去思考,课堂搞懂难点,做作业就快速一气呵成,做作业变成了一种充满成就感的享受,而不是上学的负担,某些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做完了。回到家,玩耍,适当预习,孩子的作业只需家长检查签字而不是家长的讲授。
6
弱化成绩与分数的分量,强调不追求满分,因为满分意味接着极限,但必须90分以上,只有上课专心听讲,才能做到成绩优异90分以上。一旦家长告诉孩子,100分不是追求的目标,上课专心听讲才是家长的要求,是孩子作为学生的职责,那么,这个孩子的平常成绩和考试分数就将很稳定。
7
当孩子经常取得较好的成绩,父母不是夸奖这个孩子多聪明,而是鼓励他有个好的学习习惯,成就了他的高分数,努力必然有成绩。因此,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父母分享孩子成功的经验时,多半是说自己的孩子上课比较专心,这不是谦虚而是实情。
8
一旦孩子成绩优秀,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时,孩子的思维模式就开始发生变化了,这个孩子被自己的优异成绩所鼓舞,变得喜欢接受挑战。游戏喜欢攻关,破了关就不玩这款游戏了,喜欢讨论难题,喜欢尝试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务,养成学了就会、试了就知道、换位思考、双向思维等习惯,经常被鼓舞的孩子,思维就逐步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些孩子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有人将其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以发展一个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个新的问题为乐趣。
9
赏识教育,鼓舞着孩子的成长,赏识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强化孩子自信心的过程,经常受到赏识的孩子,思维模式得到更大磨练,视野更开阔,思维深度和层次更具逻辑性,更能客观理智地看待周围环境和事务,因此,做父母的人们,学着去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赏识陪伴着孩子左右,让勇于探索、乐于尝试的孩子总是受到鼓舞而非指责,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着更多的惊喜快乐和欢欣鼓舞。
图为大中学生的暑期军训。
图为小学生的考察学习。
图为尝试单反相机的职高学生们。
参考文献链接:
看见成长的自己
Carol Dweck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winner,做什么事都很顺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loser。Dweck也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她还下定决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于是,她开始观察小孩子,并企图从两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问题的答案。
1978年,Dweck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项研究。她给小朋友出了不同难度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话语。很快地,那些无助的小朋友便开始责备自己,其中一个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迷惑了。”另外一个孩子则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记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抛给了这些小朋友,而且越变越难。“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们的抗议没用,Dweck还是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难题。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沮丧到甚至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让Dweck震惊的——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那些成功的孩子不仅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他们还非常喜欢失败。
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开始责难自己;他们会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后说道:“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变得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地尝试。” 当题目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并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地,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Dweck发现,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Dweck先前一直以为:“一个人的素质是一成不变的。你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那就说明你不聪明。”这也是为什么,当那些无助的孩子开始失败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接受现实了——因为失败刚好提醒了他们,他们弱爆了(自己是那么容易就困惑,自己的记性是如此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当然也就变得不好玩了——谁会愿意被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loser呢?也难怪他们会开始转移话题。Dweck将这种想法,即认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测试组成的想法,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观念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Dweck将其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碰到更难的智力拼图时会那么兴奋——因为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具有挑战性,他们从中也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那些难题就不一样了。这些题简直太棒了——可以让他们发展一个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个新的问题。
随着Dweck对研究的持续展开,她还在各个领域发现了上面的这种差异。在人际关系中,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寻找那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伴侣,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只愿意找那些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人。即便是在运动领域,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运动员都会通过不断地训练让自己越变越好,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则会将自己不断萎缩的技能归罪于周围所有的人。
不仅如此,Dweck还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即便是一些很小的干预——比如说告诉学生做得很好,而且,不是因为他们很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很努力地尝试,诸如此类的做法影响非常大...
所谓看见成长的自己,本质上说的就是具有“成长性思维”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
今天和大家分享《看见成长的自己》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一章。这一章,说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冠军思维” 。
比恩继续说道,“我开始明白一名棒球运动员应该是什么样子了。我能看到自己与这一要求的差距,而伦尼就完全符合。”
通过自己的观察、聆听和思考,比恩终干明白思维模式和心态比才华重要得多。比恩开始相信得分跑垒——棒球比赛的关键——更关注的是过程而非才能。
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比恩作为奥克兰队的总经理,在2002年带领全队取得了赛季103场胜利的优异成绩——他们赢得了地区冠军奖杯,还几乎打破了北美联赛的连胜纪录。令人惊讶的是,这支球队的薪酬总额在联盟各球队中排名倒数第二!他们购买的不是才华,而是有益的思维方式。
迈克尔•乔丹: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迈克尔•乔丹也不是篮球天才,他其实也许是体育史上最刻苦的运动员。
众所周知,迈克尔•乔丹都没有入选大学篮球预备队;在NBA选秀中,头两支球队也放弃了他,真是个不小的挫折!只要提起迈克尔•乔丹,我们就能想到他有多么了不起。但在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球员。
乔丹被踢出大学篮球预备队后大受打击,不过他母亲说,“我让他重新回到高中队里继续努力。”
他每天清晨6点就出门练球,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里,他在自己的弱项上也下了很大工夫——他的防守能力,以及运球和投篮技术。
教练也很惊讶他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一次,当球队输掉赛季最后一场比赛后,乔丹连续练了好几个小时投篮才停手。他是在为来年作准备。
即使在名利双收之际——被公认为一名运动天才之后——他对练习的执着依然让人唏嘘不已。前公牛队助理教练约翰•巴赫称他为“一个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天才”。
对乔丹而言,成功来自思想。面对各种采访,他不断重复这句话:
“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优势更为强大。我一直这么说,我也一直深信不疑。”
但他人看到的却是乔丹近乎完美的身体素质。
可其他人又是怎么看的呢?他们认为福柯的这种能力就是天分。“马歇尔的橄榄球智商是我见过的所有位置球员中最高的。”一位老队友这么说。
什么是“冠军思维”?
什么是冠军思维?也许说法不同,但它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是它让你咬紧牙关坚持训练,是它让你沉着应战,并且让你身处逆境时依然能取得胜利。
几乎所有“冠军”都具有这样的“思维”:他们中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有多特别,生来就能获胜。他们是勤奋训练的人,是学会在压力下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人,是在必要时能超越自己平凡能力的人。
伟大的体育教练约翰·伍登说:
“我相信能力会帮你走上巅峰,但需要冠军思维才能让你长盛不衰……一旦有所成就,你反而必须付出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当你看到关于一名运动员或一支球队不断取得胜利的报道时,别忘了告诉自己‘除了能力之外,他们的思维特质更重要’。”
资深的体育记者说他们观看一支球队比赛,就能知道这支队伍是否具备一种特别的“性格特质”——就是在背水一战的时候依然能保持沉着冷静,攫取战斗力量的能力。
我想我们应该逐渐明白,这样的性格特质来自思维模式。
有一种思维模式能让人们沉迷于自己的已有能力,一旦事态发展非其所愿,他们便会失去重心,无法发挥应有水平,终将他们渴望得到的一切。
还有一种思维模式能帮助人们很好地应对挫折,采用最佳策略从而达到目标。
后者,就是成长式思维,冠军特质来自成长式思维。
一句话,就是:你应该相信自己永远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