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新思维 新发展

  作者简介江伟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导处主任,副高级职称,教育硕士,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州市、肇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特聘专家。

新教材 新思维 新发展

江伟英

  【摘 要】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尝试用建构主义思想浅析新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探求图形化思维工具的相关问题。图形化思维工具的应用,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也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新教材;建构主义;图形化思维工具;高阶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与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使用,它在崭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下,体现了一种新思维方式,同时也为学生发展打开了新闸门。

  应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使笔者体会到: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发展,并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同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试图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使用一年级(上下)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新教材中所蕴涵的以上新思想。

  一、运用建构主义,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有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学生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和思维模式,他们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知识、新信息,以致同化它,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要实现以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意义为目标的深度学习,必须回到学生、学习、学科这三大课堂教学的原点上[1]。新教材的内容,紧紧围绕三大原点,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语文知识体系。一改以往的画风,印刷更清晰,色彩更鲜艳,更生动有趣,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感、知觉原理,顺从学生不同于成人的认识世界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与编排。

  1.新旧教材教学内容对比

  新旧教材版面大小不一样 ,旧版开本:890毫米*1240毫米,新版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新版字体更大,版面更清晰。

  一年级新教材全册总页数上下册都减少了。新教材识字量相对减少,上册识字量跟旧教材比,减少了100字,下册减少50字。写字量,上册写字量跟旧教材一样,但下册写字量减少了50字。识字课,跟旧教材比,新教材上册多了2课,其中只有2课的部分内容跟旧教材相同。此外,拼音和识字学习的先后顺序,旧教材是学完拼音后,识字和课文交错学习;新教材是先上一个单元识字,再学拼音,接着识字和课文交错学;下册则新旧教材篇数一样。课文篇数,新教材总量减少,上册减少6篇,只有6篇保留旧教材课文;下册减少13篇,保留的旧教材课文更少,而且保留的旧教材课文,教学要求也有了变化。

表1

一年级人教版

识字量

写字量

识字课

课文篇数

全册总页数

上册

旧教材

400

100

8

20

148

新教材

300

100

10

14

120

下册

旧教材

550

250

8

34

178

新教材

400

200

8

21

123

  2.新旧教材课文插图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差异

  (1)插图更写意,赋予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

  图1 新旧教材插图对比

  (2)新教材利用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蓝色标注生字中第一次出现的多音字;用红色标注生字的笔画顺序和识字过程第一次出现的笔画,用红色标注生字中第一次出现的部首。

  

图2 新教材运用色彩突出重点图例

  3.新教材对图形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新教材的学习内容编排,利用了各种图形化思维工具,回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原点,回到学科教学的原点,强调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

  (1)环状导图引导。同韵母音节的学习,同字部生字的认识等,新教材应用了环状导图,直观引导学生对比读音,认识韵母,记忆生字。

  

图3 新教材同韵母音节、同字部生字的认识图

  (2)“V”型导图引导。“读读比比”,学习生字,新教材应用了“V”型导图,直观引导学生比较学习与记忆。

  

图4 新旧教材“读读比比”比较图

  (3)线性导图引导。“读一读,记一记”,新教材应用了线性导图,直观变化导图外形为小火车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记忆词语。

  

图5 新旧教材“读一读,记一记”比较图

  新教材编排的这些内容,能让师生在应用图形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可视化地引领学生建构了知识的相关图式,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认识,建构新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二、应用图形化思维工具,发展学生思维

  所谓图形化思维工具,是指有助于思考问题的科学的、直观可见的逻辑框架,操作流程和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图形化思维工具有很多种,包括思维导图、环形导图等辅助思维的图形化工具。新教材中就应用了多种图形化思维工具,这有效帮助开发了学生智能,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准确度与清晰度。

  例如,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巩固性练习,过去一般是读拼音写汉字,再组词。生字后面加括号、加横线,学生任务量大,且机械练习的重复率高——一字组一词,或一字组多词的练习题(如图6)。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在批改学生作业和督促学生完成练习题以及改正作业错误。

  

  图6

  而今新教材换成了应用思维导图组词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记忆生字、学会组词有更加明晰的了解,而且使组词的类别、结构也更加明朗。在新教材上册第52页中,要求学生给“车”字组词的练习(如图7 “车”思维导图)。新教材就利用思维导图来组织学习组词的过程,效果十分显著。

  

图7 用“车”字组词的思维导图

  一是,直观引导学生围绕“车”字,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形成头脑风暴。学生不再需要老师反复督促,也会主动思考记忆,主动拓展组词的范围,积极参与并进行分类组词的讨论,一字组多词,展开高效的学习。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如,除原有的几类组词外,学生会主动进行发散式思考,从更多方面提出新的词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与创新思维。

  三是,思维导图引导有层级的思考方式,直观呈现出各组词间的关系,同时每组词语都形成一个新的节点,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发散中心,培养学生发散式和开放式的创新思维。

  

图8 学生主动完善的用“车”字组词的思维导图

  新教材应用图形化思维工具进行组词教学,使得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化,学生能自由地想,有层次地想,灵活地想,引申地想,联系地想,对比地想,发散地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克服思维的主观性,突破思维的局限性,避免思维的混乱和无序,对实现全脑思维,激发学生进入大脑运作的最佳状态,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应用图形化思维工具进行教与学,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科学、严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读文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阅读理解、阅读感悟和听说读写训练的主阵地,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平台。新教材首次将思维导图工具等学习策略引入教材内容编排中,开辟了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强化思维引导,催生学生思维发展。

  1.应用思维导图,归类识字

  应用思维导图使抽象的、离散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有组织。

  例如识字学习:学生经过整理绘制思维导图,就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生字的字源、读音,认识记忆字形或字义。

  

  教师引导学生以一些识字部件为绘制导图的主题,拓展运用思维导图整理识字知识的要点,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了学生左右大脑协同思考、记忆的能力。学生画思维导图这样绘画式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识字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阅读信心倍增,思维更活跃。

  2.应用思维导图,串联阅读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对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2]因此,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华南师大附小教师不但注意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华南师大附小一年级为例,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而新(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创而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发起了一项“小学生寒假阅读活动”,该活动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仅2017年1月16日到2017年2月15日间,华南师大附小一年级合计187名学生,使用“WaWaYaYa+爱读”进行阅读的学生共151人,占一年级总人数的80.8%。一年级学生整体阅读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1,学生阅读数量主要集中在“0~100本”之间,其中,“0~50本”占45%,“50~100本”占27.8%;阅读数量在“100~200本”之间的占比为17.8%;还有极少数学生阅读数量能达到“200~500本”之间,占比为9.3%。

  

9 一年级阅读数量分布图

  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收集阅读时遇到的生字词,对阅读过程中联系紧密的识字知识进行个性化的整理,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按照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收集信息、储存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过程,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是听、看、阅读、理解等思维活动过程的综合表现形式。绘制思维导图刚好可让学生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加工信息,对前后阅读过程中联系紧密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进行个性化学习,使新知识能自动加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3.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华南师大附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思考,这类群体人数众多,导图作品也极具个性(如图10)。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从“形、色、式”等角度,全方位刺激学生头脑的直觉思维,从“结构、关联”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点,达到“经验形象与创新形象”的生成。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展开多层次、多种类的深度阅读思考。学生在思考、记忆、分析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学习灵感与想象得到充分激发。

  国内学者钟志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高阶思维能力定义为“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他结合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分析将其分为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种能力。而绘制思维导图,其实是一种高阶学习,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平台,是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在绘制导图过程中,学生更易于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善于分析归纳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反复操练中,逐步掌握问题解决策略,学生的高阶思维也因而得以发展。

  在新教材需拓展新思维方式的召唤下,华师大附小全体教研人员努力靠近这一变革要求。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努力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图形化思维导图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识字中,养成积极思考、善于分析、乐于整合的优良品性,进而实现多方面能力的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智惠.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材理解[J].基础教育课程,2016(1):47-5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志,2005,(4):78.

  (编辑:赵悦)

{关于我们}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投稿邮箱:xkcyj2012@126.com 联系QQ:175918085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