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优秀学员】林川的北大坎坷升学路之 化竞+保送+高考篇

  阿雷老师:这里有两篇,一是谈化竞+报送+高考的文章,二是谈具体三位一体笔试和面试过程的文章(都是由林川本人亲自书写)。首先林川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学员,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我们在一起交流学习了两年。2017年8月3日,我特别邀请了他给我们新一届高三的同学做经验分享,现整理成文章的形式,分享后大家,希望对关注雷鼎的同学未来的升学之路有所帮助。他的学习成功之路给我的最大感触在于: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会有一个清晰的计划,然后是执行。比如他是我目前碰到的学生里面,做数学选填最快的选手,也是今天交流了,我才知道,其实他是有单独练习选填的,比如课间10-15分钟,争取做一套选填。比如,他会连续3-4天啥事不干,做40-50道解析几何。等等。所以,大家知道吗,考试,应试,其实没有太多捷径,你需要更多的是去做,做,做。

  

  林川的北大坎坷升学路,化竞+保送+高考

  【化学竞赛篇】(大多数对化竞没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该部分)

  一、 个人经历时间轴

  初三下、初三暑假:预习高中化学必修1,刷了2本教辅

  高一上:预习完高中化学课程,刷完高考化学重难点手册、53、天利。

  高一寒假、高一下:开始做省赛真题和省赛难度试题。4月参加省赛获一等奖,信心爆涨,自此决定主攻化学竞赛。

  高一暑假高二上:开始大规模看各种大学化学教材以及做初赛难度试题。9月参加初赛获得二等奖,全省排名80。(之后该学期主要在攻其它高考科目。)

  高二寒假高二下高二下暑假:寒假发现反复刷高考题太没意思,不如高三再刷。因此放手一搏,决定通过竞赛来在升学中取得优势。高二下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前各一周回学校突击考试以外,其它时间几乎全部停课在家复习

  高三上第二次初赛依然只有二等奖……意想不到的失败

  二、 失败的教训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失败的个人原因主要在于战略失误:

  高二下停课的时候觉得自己时间“充裕”,听说了种种“化竞初赛省一无用”的传言(其实省一还是有用的……),又对自己“信心十足”,觉得省一如“探囊取物”,就把重心放在了准备省队选拔上。然而浙江省队选拔的考试范围和决赛相当,所以我就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初赛根本不考的东西上……结果初赛直接送。

  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犯我这样好高骛远的错误……省一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由于高二下的大规模停课,我放弃了去北大夏令营的资格。主要原因是心虚,觉得自己去考试会考的一团糟……这也为我在保送季的纠结埋下了伏笔。)

  三、 化竞经验

  现在由于命题人的更替,初赛的考试风格几乎年年在变,所以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或者和老师、同学一起)琢磨。本届到了高二以后只有我一个人主攻化竞,所以学校的化学竞赛课有名无实(为了其它人的需要,授课难度几乎一直停留在省赛级别……老师也很无奈),我也没有可以一起交流的小伙伴,只能孤军奋战。这也许也是我最后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吧。

  高考内容,推荐至少做一本53。现在无论是省赛还是初赛都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难度的送分题,在这些题上丢分就太可惜了。巩固基础还是很有必要的。

  省赛内容,推荐《决战四月》和历年浙江省赛十几份真题。这一难度不必停留太久。

  初赛内容,推荐蓝皮《无机化学》和刑大本《基础有机化学》(参加化学竞赛的应该都听说过)其它比较推荐的有《有机化学机理的书写艺术》,周公度的《结构化学基础》

  其实还有很多,但是更多的竞赛经验大家可以上网搜索或者咨询老师……一个省二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四、 竞赛有风险,入坑需谨慎

  其实在杭外搞化学竞赛是一件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事情,具体表现如下:

  1、 竞赛本身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不像高考),不确定性大,风险高

  2、 某些学校(如杭二)几乎垄断了化竞资源,参加化学竞赛人数众多。相比之下,杭外的化竞,无论是资源还是氛围上,都要逊色很多

  3、 化竞学的主要都是大学的东西,对高考化学帮助有限(提高高考化学最快的方法是大量刷解答详细的模拟卷而不是所谓的“拓展视野”);未来如果不学化、生、医类专业,那么这些知识几乎完全没用

  4、 专攻化竞对保送非常不利。就学习内容而言,主攻化学竞赛必然导致英语、其它科目投入时间的减少,从而带来保送时的劣势;就结果而言,即使是初赛省一,对保送也几乎无帮助

  5、 在自招/三位一体中化竞奖项含金量不如数学物理(具体情况每年都不一定)

  总而言之,若你只是单纯为了刷奖,主攻化竞是并不是很值。

  若是你因为兴趣而参加并且不会为失败而后悔的话,那么,化竞,欢迎你。

  【保送篇】

  (!!!写在最前面的——2017届和2016届保送形势区别之我见:2017届在期中考后可以知道自己的三门选考成绩,这非常有利于对自己的合理定位,避免盲目自信。同时,高考只需复习语数英三科,与某些高校(如清北)的考试科目相同,这也大大降低了保送失败的风险。因此,学弟学妹们在看上届经验以及心路历程的的时候请注意一下这两大区别)

  在化学竞赛结束后我当了3个多月的保送党……虽然最后选择放弃保送,但其中的心路历程和准备保送的经历也值得回味一番。在选择上,我想我可能是全年级纠结最多的人,因此我觉得也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感想。

  一、为什么当时我铁心保送

  先展现一下在刚进入2016年9月时,我的部分成绩:

  各学期总评之和年级排名:1—2—1—2

  各学期英语总评年级排名:71—120—64—84

  照理说,这样成绩结构的人应当毫无疑问的投身高考,但我作出如此选择,有各方面的原因。即使现在来看,也不能说“不合理”:

  1. 历史原因:2015届的浙大竺院的保送态势非常喜人(有兴趣者可以看一看2015届的future in hand),清北情况也不错,且2015届的成绩排名靠前的一批同学几乎全部选择保送清北or竺院。这给我造成了“只要成绩好,就该保送”的感觉

  2. 客观原因:一个学期的停课,近6个月没有碰其它高考科目,导致我对其它科目非常“没底”。(但“没底”真的表明实力不足吗?)

  3. 心理原因:自化竞失败以后我的自信大受打击,第一次领会到了这种高风险考试中的“风险”所在,因此我对同样充满着风险的高考产生了畏惧心理,恐惧自己在大学本科这个“第二出身”上的失败。

  二、个人经历

  9月刚开学时,5天强背6级单词(除了语文、生物外不听仍何课,不做所有作业)。然后开始边刷六级真题、六级阅读边准备9月17号的通用技术和听力考试。

  (非常推荐在暑假就根据“短期、大量、重复”的原则集中突击,背完6级单词,用时5-7天;虽然很苦,但这正是英语中等/中等偏下的同学准备保送途中遇到的最大的坎!不背6级单词,看6级阅读障碍都会很多,更别说专四、专八;也写不了高端一点的作文。单词的具体用法以及辨析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慢慢熟悉。我看到一些同学在试图准备保送的时候,因为背单词的时间线拉太长,感到困难重重,从而放弃保送而去选择了“暂时”不那么紧张的高考。这种选择是非常不可取的。)

  9月17日后背专四单词(很多单词和6级重复,只需要再背约300-400个),然后和各类专四、六级资料还有一些语文资料进行大混战。

  期中考我并没有投入大量时间复习,因为我知道我“吃老本”也可以拿到各种资格,与其分散精力复习其他科目,不如花大量时间攻我的弱项英语。然后期中考就考出了全高中最低的一次年级排名(不过英语考出了年级36,这种极大的进步也是两个月努力的回报吧)……除非你和我一样非英语科实力很强,英语实力很弱,不然极不推荐这种做法。

  期中考后主要在清华英语和浙大竺院间反复纠结……由于浙大竺院保送估计已经成为了历史,所以这也就不多说了。

  2015年12月7日,传来浙大竺院保送被取消的确切消息。此时我抱着“考进浙大信息大类,也比去清华英语保送好”的心态投身高考。颇具讽刺性的,此时一直在嚷嚷着“坚定高考”“浙大性价比最高”“理工有前途,语言毁一生”“不去帝都吸4年霾”“杭州潜力大,北京多贵族”的王晨跃同学,和我“互换身份”——他选择去清华保送。

  三、一些教训

  1.我们的眼界毕竟有限,自己得出的关于各种前途的“分析”局限性太强,对于“城市”“学校”“专业”“兴趣”、“就业”“考研”“保研”“双学位”“出国”等都不可能有全面的认识。有时候,与其纠结,真的不如“follow your heart”

  2.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所谓的选择正确与否,都只不过是马后炮。举例如下:

  不妨假设A、B两同学为成绩不分伯仲,常居年级前五的尖子生。A同学选择保送清北语言(无浙大外院保底),成功;B同学高考试图冲清北,考砸,未进浙大,去了211某高校的某理工类院系。

  A同学暗自庆幸,“还好我没去高考,风险太大,搞不好就像B一样”;B同学非常失落,“要是我去保送就好了,唉,当初就是没听XXX的建议,高考哪有那么好考”

  你会觉得A同学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而B同学“考虑不周全”吗?

  事实上,在做出选择时,无论是A、B,还是你、我,都不知道他们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

  A同学也有可能保送失败,信心受挫,又因为复习时间减少,最后高考失常;B同学也有可能高考一路披荆斩棘,顺利进清北,说不定还拿个状元。

  那么这个时候,A的选择还“明智”吗?B还算“考虑不周全”吗?

  同样的,A进不能转系的语言类专业,几乎断绝了理工科之路;语言类专业就业之坑,世人皆知;虽说可能还可以转金融,但这条路也未必好走,毕竟狼多肉少;若干年之后,如果A遭遇就业、升学困境,郁郁寡欢;而B立志要充分利用那所211高校的资源,成为一方霸主。由于其综合素质能力强,不忘初心,坚持奋斗,在校园里当了leader,呼风唤雨;又由于专业符合时代需求,在所在领域如鱼得水,做科研有成果,工作有顺心如意,有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充实感。

  那么,你如何评价A、B当年的选择?

  世界,毕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

  希望这段话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要被一些马后炮的对错判断蒙蔽了双眼。

  3.不要太相信周边同学的言论、判断

  看看我和王晨跃同学当年都是什么心态才“坚持保送”or“坚定高考”,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要太相信周边同学的话了。

  很多因素也许都是事实的一部分。但到底哪些因素更重要,我们又何从知晓?

  五、 一些指点(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虽然去不去保送、保送什么大学,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但至少还是有一些通用性原则可以参考的……个人建议:大多数具有保送资格的同学尽量去尝试保送。

  理由如下:

  1.大学比专业重要,而保送可以让你进一个“好大学”

  我和一部分保送的同学坚信大学(本科)这个平台非常重要,特别是名牌大学,如985、复交、清北等。名牌大学所提供的资源、视野等是长久的,专业方面可能存在的劣势可以通过双学位/跨专业保(考)研/出国三种途径来弥补。而说实话,在没有真正接触过专业的课程之前,大多数同学是很难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的,大多数兴趣仅仅来源于社会价值观洗脑(去问问小学生们的理想吧,看看他们回答的局限性)以及自己的优势科目。

  我小时候梦想当“科学家”,喜爱各类科幻、科普书籍,后来又发现自己学初高中化学非常顺手,于是就觉得化学是“真爱”,开始搞化学竞赛。逐步深入,学到本科高年级课程、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化学这门学科的研究体系……(此处省略一百字),只能感叹自己“Too young, too naive”

  而事实上,大多数同学(无论你是年级里的那个位置)保送所能进的大学都好于甚至远远好于自己高考能进的大学,所以……

  况且,保送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项目可以凭借保送的名义学工科,而且项目里法国的大学也是法国顶尖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2.保送风险远远小于高考(在对自己水平有合理评估的前提下),而且即使失败,也可以回去高考;高考失败,想再上一个好的本科大学,只有复读一条路了【就各届的情况和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的确如此。这应该算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多出近100多天的时间,如果安排得当,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

  有一部分同学可以考虑放弃保送

  1. 厌恶外语的同学

  2. 对某理工医类专业有强烈情怀的同学

  3. 参加清北夏令营并获得一定优惠的同学

  4.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省赛区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同学

  5.三门选考成绩很高,且语数英成绩顶尖的同学?(仅猜想)

  不推荐以下理由放弃保送:

  1. 从来没想过自己去保送,没有保送这个概念,在面临选择时难以迈过自己的舒适区,觉得“这个不适合我”(其实这似乎是很多高考党的真实心态)

  2. 试图准备保送,卡在单词这一关,觉得“保送太难”(事实上即使英语中下,通过突击训练也能在保送生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前文略有提及方法)

  3. 盲目自信,觉得自己若参加高考,“交复可保底,清北等我来,状元不是梦”或者“浙大没问题,交复冲一冲,清北有希望”。据我观察,大多数持这种心态的人都高估了自己的水平(和杭外平时理科考试难度较低有关?)。

  4. 看见自己非英语科成绩不错,英语成绩偏弱,受家长/老师/同学鼓动“你就应该高考”(看看我那个时候的其他科目成绩和英语成绩的鲜明对比……有这种成绩结构的人都去准备保送,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

  5. 对保送失败的恐惧(说真心话,我觉得就进入同一所大学而言,一个人保送失败的概率和高考成功的概率差不多,如果这都恐惧的话……)

  六、 我不放马后炮,我还想保送

  即使我最后高考考进北大信科,但我依然后悔我没有去保送。高考的残酷和凶险真的不是几个词就能描述的清楚的。事实上,我一直没有搞懂,当年“我考进浙大信息大类也比去清华英语保送好”的执念从何而来。我不符合“我认为可以放弃保送的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到了2016年6月,无论是高考前、高考期间还是高考后,我都不认为放弃保送对当时的我而言是合适的。

  【准备高考6个月,高考+三位一体】

  (本来也想谈一下各科的学习经验,但想到2017届以后的各科的考纲、考试形式和2016届差异颇大,也就不多提了。总体来说,刷题总是有用的,只不过回报周期不同罢了。根据个人经验,化生最快,数理其次,语英最慢)

  【一模篇】

  (本篇主要谈我一模前约50天(2015.12.7-2016.1.24)准备高考的复习策略,比较适合保送失败/中途准备过保送但又放弃的同学参考。)

  由于竞赛和准备保送,我比一直坚定高考的少了近9个月的复习时间,数理化生四科几乎都“摇摇欲坠”。所以,这个时候的复习,效率是第一位的。

  要提高效率,至少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由于一模成绩在三位一体初审中的关键地位(在三位一体篇会提及),在一模考试前,我的目标完全就是是一模考试。而在一模后,我的目标才是真正的高考。

  (!!!注意:一模考试和高考的风格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2017届的具体差异有多大我也不太好说。不过请大家注意这一点)

  下面就讲一下我一模前复习的故事(似乎好像对下一届没什么用)。2016届一模的考试形式和高考大致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理综在一模中分物化生三科考,且各占100分。

  当时,我大致环顾了一下各科的情况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语文——现状:由于有前三个学期的积累和准备保送阶段的一部分时间分配,还过得去。而且现阶段攻语文投入产出比低。策略:认真听课做作业,然后除了平时偶尔复习一下字音字形以外,无视这门学科

  数学——现状:前三个学期爆刷,但9个月没碰了,导致当时好几次考试和自测连120都上不了。简单题、中档题,“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难题,“招招轮番上,成败看运气”。

  策略:作为次要科目。每天1-2份选填,“药不能停”,练正确率。自己另外找时间研究后三道大题的方法(老师也会讲一些),但不狂刷大题(时间消耗太多,投入产出比低)

  英语——现状:经过三个月的猛攻,英语已经提升到了“130稳保,140有希望”的水平,再花时间,投入产出比低。偶尔看看笔记本,做一张卷子。

  物理——现状:自己没什么兴趣,以前没有狂刷过,又9个月没碰,非常不扎实。表现为分析经常出现漏洞,成绩很不稳定(75-90波动) 策略:“弃疗”。上课不听,作业看心情,考前刷一波卷子找手感。将物理的提升放到一模后

  化学——现状:6个月狂搞,3个月没碰,考试低级错误很多。 策略:3天刷一张卷子找手感,避免低级错误,冲击满分。

  生物——现状:6个月没碰,3个月只听课不做作业,细碎知识点、答题模板几乎忘光。 策略:将其作为主攻科目,每天刷1-2张卷子,找到一些细碎知识点在书本的对应位置,划出并记录;将一些比较规范的答案剪下来贴到本子上,找出关键词进行背诵。

  自选模块——现状:数学化学可以完全不管,但物理几乎要重新自学。策略:花一部分时间来顾及自选物理部分

  最后一模小爆发,语文英语没被拉分,物理没砸(87.5),化学(99.5)生物(92)表现较好。唯一让我意外的是数学142.5,选填全对,仅大题最后两道各有一些扣分。总分年级第一,杭州市排名约为第五。虽然这个成绩和我高中前三个学期的积累密不可分,但我想我的复习策略也是起到了不小的帮助的。

  总结一句在高考准备阶段,时间不够时的短期提高总分的复习方法:通过刷题来尽可能减少低级错误,通过背诵来多记一些知识点(尤其是语英生),少攻难题。

未完待续

《林川的北大坎坷升学路之 三位一体实战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