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思维导图反馈:我这样带娃"玩"思维导图

文:小妹妈

授权自公众号:小妹那些事儿

  免费读书会和思维导图课程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但是每天依然有大量的父母来咨询小杨老师如何参加,这让我感到这个暑假非常的有意义,因为我能帮助很多孩子和家庭的了解原汁原味的美国小学最新的状况和成熟的学习方法。除此以外,有越来越多参加完课程的有心父母发来了他们的课后总结和感想,有不少优秀心得想跟大家分享。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其中的一篇。如果你参加过我们的课程,那么你可以看看其他学员父母的视角,如果还没参加过,现在我们的智力圈美式学堂公众号(ID:Brainhoop)回复“免费”即可开始思维导图之旅了。

偶遇:一知半解

  因为对小朋友思维能力的关注,很早之前就有看过介绍思维导图的文章,在美国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在用一些很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小朋友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表达。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对why (为什么要学习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孩子的思维) 和 what (具体思维导图的科学的内容) 属于一知半解,但是“要用一些图表来帮助小朋友整理头脑里的思路”这个意识已经萌芽,所以还是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些机会

  去年夏天送小妹上托班的路上,烈日炎炎走在路上,小朋友提出要戴个帽子遮太阳,于是我就边走边跟小朋友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遮挡太阳,我们轮流想出一种方法,最后小妹连拿报纸挡太阳这种奇招也用上了。

  送完小朋友我去上班的路上,我突然想到这似乎是一个很适合“画”出来的话题,于是那天晚上我就鼓励小朋友一起把“如何在大夏天挡太阳”用图表的形式画了出来,这可以算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思维导图。

  

  去年秋天,小妹刚上幼儿园,学校发了一条丝巾作为运动会的礼物,小朋友回家路上把这条丝巾的玩法做了N种演绎 ( 看来接送娃上下学路上是头脑风暴好时机哈哈)有了之前的经验,小朋友很自然的就把这些个玩法又用同样的图示画了出来。

  

  对于小朋友来说,这种写写画画的方法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一旦有过几次“有趣”的体验之后,这种形式就会在他们的大脑建立回路,这应该就是“启蒙”的意义所在吧。

邀约:认真学习

  随着思维导图的热度不断升温,好几个关注的公众号都在把这个话题通过各种微课讲解+作业练习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我们几个妈妈组队跟着小杨老师学习,之前一直有关注小杨老师的文章,她是美国公立小学的老师,经常能带来很多有实操性质的干货,在"智力圈美式学堂”这个公众号上你可以找到小杨老师详细的21天思维导图课程的内容

  简单给大家科普几个基本概念吧。什么是思维导图?它是体现一个从零开始的思考过程。美国小学生目前在校学习的主要是八种图,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小朋友去阅读,思考和写作。它的英文叫thinking map, 我想这个英文名已经很清楚的体现了它的主要内涵 (下图摘自智力圈小杨老师课程)

  

  作为家长,这几个图对我们来说很简答,关键是要搞明白每一种图适合用在描述什么样的事情,例如圆圈图circle map主要是用来定义一件核心事情,适合头脑风暴式的就这个核心事件去讨论,而泡泡图bubble map则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如果不仔细研究课件尤其是老师的举例,刚开始还是容易混淆两者具体适用的环境。

  

实践:源于生活

  第一课学习的是圆圈图 (circle map). 这种图最多的用途是头脑风暴,给事物做定义。圆圈图是由一个小圆外面套一个大圆组成,在小圆里面写(画)上核心事件或者是中心词,然后在小圆之外大圆之内写(画)上跟中心词相关的内容。

  

  老师是通过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来示范圆圈图的应用。我先自己看完了老师的讲义,刚好我家也有这本绘本,于是就翻出来先跟小妹又讲了一遍这个故事,然后引导她完成circle map。以蚯蚓为中心,让小朋友回忆绘本故事中她印象最深的几个蚯蚓的特点,然后画出来。

  

  下图是老师给的一个范例,应该是在美国公立小学里面的实操吧。

  

  其实要完成这个图并不难,但是我总觉得只是简单的读绘本然后教小朋友画出来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知道圆圈图是什么和怎么画也就是what and how只是后面一步,关键还是要让他们知道why,为什么读完故事画这个图?它有什么作用?尤其是画这个图有什么乐趣呢?

  我一直觉得要培养学龄前孩子的一些好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觉得这事很好玩,他们体验到乐趣了自然就会愿意不断去尝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一种乐趣叫做妈妈跟我一起做。刚好周五在"得到”听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我觉得可以用circle map来提炼书的内容,然后在我们家的分享环节来演示如何用circle map分享一本书 (每天小妹会自己看书半小时,我们会不定期举行分享环节来介绍自己最近看的好玩的书)。

  我把书里面适合小朋友理解的内容自己先用图记下来,尤其是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例如书里面提到的江户建筑,日本和室的设计等,我把图片找出来准备好以便小朋友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

  

  当晚的分享环节效果非常好,小妹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作者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审美意识,我每说一个字她都会提问。例如“秘”,她就问我是不是就是说悄悄话的意思?有些字小朋友理解的不对,不过通过我举的例子说明她就可以明白,而且还主动帮我把圆圈图里面每个字的解释根据我的举例来配图。

  我的分享之后,小朋友要求分享她这两天重新翻出来看的《小威向前冲》, 果不其然她也主动先画图,再讲解。虽然她画的图还谈不上circle map,但是说明她已经开始有这个意识了呢。在她分享完之后,我又跟她重新用“比较像那么回事”的circle map画了一次,小朋友喜欢分格来画我也没有特别去纠正,毕竟保持她的兴趣目前是最重要的。

  

  除了我们自己做demo,我们还可以敏锐的捕捉孩子平时谈到的话题去做练习。昨晚小朋友自己编排了好几段跟孔雀有关的舞蹈,每跳一段她都会强调这是有故事的,一会儿是孔雀妈妈带着宝宝去喝水,一会儿是孔雀开屏,一会儿又说是雄孔雀和雌孔雀结婚的桥段。我就干脆建议她用circle map把她设计的舞蹈画出来,然后拿着图向我们介绍。

  再来聊聊泡泡图,在中间的大圆里面写中心词,周围的小圆圈里写描述中心词的内容,是不是觉得跟圆圈图很像呢?这里要强调的是泡泡图的小圆圈里面写(画)的一般为形容词或者是形容词性的短语

  它主要的作用是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我自己觉得它比圆圈图更直观明了,就是基于事实的陈述,而不像圆圈图是可以记录你的发散的思维和想法。

  

  老师示范的例子,以十美分作为主题泡泡。

  

  泡泡图比较典型的例子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绘本《我爸爸》和《我妈妈》开始引入。很神奇的是当我第一次跟小妹提到今天我们来认识bubble map的时候,她一下子就提出这不就是小时候画过的丝巾的玩法吗?

  刚好这两天在读国家地理幼儿版的书,这类科普的内容挺适合用泡泡图来演绎的,于是我先给小妹讲了这本《Meerkats》并做了一个示范,然后我们又读了《Seed to Plant》, 我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基于这个提问小朋友完成了这副泡泡图。

  

  

启发:不忘初心

  先来总结一下我观察到的带小朋友接触思维导图的几个好处

  首先是在思维上,可以帮助小朋友整理天马行空的思路,让不爱说话的小朋友知道可以说什么,让爱说的小朋友更加言之有物;

  其次也鼓励了小朋友画画,虽然小妹画的图看起来乱七八糟但其实都有她自己的思考,例如上面画的以"what plants need to grow“为主题的泡泡图,其中关于植物生长需要空间这一点小妹画的是两个紧挨的圆圈上面写了一个No, 这是她想到的表达方式,看似画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图里面却包含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也是思维导图最重要的一个作用那就是对于日后阅读甚至写作能力的帮助,关于这点我也正在摸索,以后有更多实际经验了再来分享。

  带娃"玩”思维导图的过程倒是给我在工作中写proposal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其实我之所以对思维导图感兴趣,是因为我的前任老板。她是一个思维特别活跃又缜密的人,每次一些很复杂的项目或者系统她总是能一边阐述一边就用很简单明了的图表来辅助她的表达。虽然严格意义上她画的表并不完全符合“思维导图”的标准,但是这种随时可以拿起笔,用清晰的逻辑画出你想要表达的内容的感觉实在很棒啊。

  上周写年度计划的方案,表格不够美观于是就想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表达,刚开始用了双重气泡图,自己觉得挺美观但老板说看不太懂,有点乱。于是又重新去翻看了双重气泡图的定义,发现原来我对它的作用理解有偏颇,只用了它的形式,却忽略了两个泡泡之间的关联。于是果断改用了泡泡图,还在原始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整,丰富了表达的内容和美感。

  

  除了自己在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可以在生活中使巧劲,多借力,今晚小妹睡前自己编了一个《两只小猫》的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猫遇到怪兽把怪兽吞掉的奇葩内容,故事脑洞不小但是太短,于是我就跟她提议我们把故事丰富一下。

  如何丰富呢?完全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小朋友把时间地点人物理理清楚,情节可以用flow map来画,相信到时候她自己画完了情节再来讲,故事的内容就可以丰富了。

  所谓的巧劲不光是用在思维导图上,比方今天我在给小妹讲《Seed to Plant》的时候她老是打岔我说讲完这本要跳芭蕾,于是我就借她对芭蕾的热爱之力,对她说等我们讲完这本请她编一段芭蕾来演绎一个种子发芽开花的过程, 她立马摆了个花苞慢慢打开的造型,不但记住了bud (花苞) 也激发了她好好听完这本书的兴趣。

  我想,不管是思维导图,还是读书笔记,又或者是最近兴起的 design thinking,帮助孩子在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上提升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无须太纠结或者是为难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

  但是学习最终恐怕是要回归枯燥,无趣甚至是痛苦的,就算是小妹最爱的芭蕾,我相信兴趣班上大把的时间应该都会拿来反复的练功吧,也许并不如她所期待的那么“有趣”,但正是因为我们父母在最初的那些用心的引导,那些对孩子不含诱惑的深情,那些让孩子们体验到的乐趣和快乐,会让他们将来面对枯燥的学习的时候更有决心和毅力再去坚持一下吧。

  

  回复“课件”领取十五课全部课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