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进阶必读,已影响数万高中生

  

  2017年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示例出现了新题型,第一道题是对修睦《落叶》的阅读和鉴赏,这一诗歌曾经出现在2012年大纲全国卷中,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情感等;2017年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把2012年高考题的第一小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改造为一道“五选二”的题目,考查了鉴赏诗句内容、词语含义、诗人情感、表达技巧等。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目的两道题极有可能“变脸”为:第一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第二题是主观题。

  !于老师

  ~

  调研近期各地模拟考试,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五选二”的题目的解答失误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考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选项表述的意思、不能把握“五选二”题目的特征等。那么,如何作答诗歌鉴赏“五选二”的题目呢?笔者认为要关注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考查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题目无论如何“变脸”,考查的考点都不会变化,依然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语言特征

  主要会涉及语言风格(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快、委婉含蓄、平淡质朴等)、语言特征(跳跃性、象征性、抒情性等)以及关键词语(意象名词、特征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2)诗歌内容

  主要会涉及题目的内容和含义、诗句具体的意思等。

  (3)形象特点

  主要涉及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4)思想情感

  主要考查诗人表达的情感。

  (5)表达技巧

  主要考查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设误方略

  (1)望文生义。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

  (2)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3)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4)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把诗歌的某些特点与教材中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 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5)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内容。

  解题技巧

  判断选项正误时,要注重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从诗歌的内容、思想、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全面把握诗歌。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来解说解答诗歌“五选二”题目的方法。

  上元县①

  韦 庄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②,落日青山吊谢公③。

  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

  【注】①上元县,今南京市地。韦庄写这首诗时,正值黄巢起义、藩镇逼压,僖宗逃出京城避难,韦庄本欲前往陈仓迎驾,因战乱无法通行而返归金陵。②江令:江淹,长于辞赋,有《别赋》《恨赋》传世。③谢公:谢安,一生爱山林,功成身退。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诗人用“三十六英雄”一词代称南朝时期称名一时的豪杰,点明了南朝兴亡更替之频繁。

  B.首联下句用“角逐”概括“英雄”的争斗,以及走马灯似的兴亡演变,最后用“尽”字把一切英雄、一切历史兴亡收束。

  C.颔联上下句是互文见义,紧承上联“兴亡”二字,主要就“兴”字引申,兴必有所亡、兴必归于亡,以此强调六朝衰亡的迅急、可悲。

  D.颈联具体咏写历史人物,借残花陈迹、落日青山作渲染,悲叹江淹、谢安,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悲凉处境。

  E.尾联写六朝英雄的霸图早已成为过去,只有石麒麟卧仆于草野秋风之中,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情更浓。

  (1)整体把握,全面理解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把握诗歌内容:

  ①审题目

  诗歌的题目会蕴含很多信息,比如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或诗歌的主旨等。此诗题目为“上元县”,但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不是咏唱“上元县”,而是通过对上元县昔盛今衰的描写表现物是人非的悲凉。

  ②看注释

  注释一般会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特殊经历。比如注释中解说了诗人写诗歌《上元县》的背景:正值黄巢起义、藩镇逼压,僖宗逃出京城避难,诗人欲前往陈仓迎驾僖宗,因战乱无法通行而返回金陵。

  ③定类型

  不同的诗歌类型表达的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不同。这是一首怀古诗,从怀古诗的角度分析,诗人往往会通过凭吊古迹,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悲凉情怀等。

  ④抓意象

  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诗人的情怀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描写“残花旧宅”“落日青山”“石麟无主”“秋风”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⑤品词句

  把握诗歌中具体词句的意义,是理解诗人情感的重要方面。分析具体的诗句,比如诗歌的尾联,描写了六朝英雄的霸图早已成为过去,只有石麒麟卧仆在野草秋风之中,不知道墓主人是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情。

  ⑥析技巧

  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诗歌使用的各类表达技巧等。把握诗句具体的手法,比如颈联的用典等。

  (2)分析选项,把握关键

  通过切分选项的语句对每一个选项做细致分析,把握选项的关键意思。比如A项,关键内容为“‘三十六英雄’一词代称南朝时期称名一时的豪杰”“南朝兴亡更替之频繁”。

  (3)一一对应,确定正误

  把选项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与诗歌相应的内容进行比对,从意象、意境、情感、内容、技巧等诸方面判断选项说法的正误。以D项为例,结合分析出来的关键点,与诗歌对照可以发现,这项中的“悲叹江淹、谢安,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悲凉处境”是错误的,这联主要借助二人来咏叹六朝的衰亡。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文言文阅读题的进阶技巧。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可用“三斧”来解答。“三斧”本是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看家本领”,这里借来归纳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斧是“劈脑袋”,即整体把握传记内容,明确传主生平事迹;

  第二斧是“鬼剔牙”,即迅速观察四个选项,定位于原文;

  第三斧是“掏耳朵”,即将选项与其所对应的原文内容进行细心比对,找出错误。一般说来,这“三斧”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

  若能熟知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套路”,则更能“洞若观火”并“手到擒来”,迅速揪出错误选项。

  文意理解题常见的陷阱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颠倒顺序

  命题人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打乱多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设置错误选项。如2015年山东卷第12题B项“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的错误在于“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得到国君充分信任后的结果(后),而非将军接受任命后的行为(先)。

  2.增减信息

  命题人故意遗漏或添加事件(或情节)等,导致选项表述不完整或选项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常见干扰法是: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如2015年安徽卷第6题B项中“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就属于无中生有。

  3.臆断因果

  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进行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到一起,以误导考生。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6题C项中“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而非他触怒皇帝,导致皇帝“没有设法保护”他。

  4.望文生义

  命题人有意对常见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或其他易错词语做出不正确的解释,从而导致考生望文生义,在内容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6题C项中“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错,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说明杀的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非“杀二宦者”。

  5.张冠李戴

  命题者故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弄错,以迷惑考生。如2015年江苏卷第7题D项中“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6.评价失当

  对选文中的人物、事件的分析评价不妥当,或盲目拔高,或有失分寸。如2015年重庆卷第9题A项中“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中的“很少受到谴责”错,原文是“终不一语加咎巫”,也就是说从不责备巫师,而非“很少”。

  【解题歌诀】

  分析题,并不难;

  详比对,细推研;

  巧辨析,省时间;

  抓人物,明事件;

  看范围,对时间;

  明因果,辨条件;

  故意添漏乱,难逃我法眼。

  小尾

  想要看更多干货,请移步高中语文后台菜单“于老师说”→“文章搜索”→输入文言文(或者诗歌等)~

  编辑丨大哥哥于老师

  来源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语文

  自白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