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强:为师者应当如何培养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他是海外第一个拿到终身教职回到国内当经管学院院长的人,自他起国内高校掀起了高端人才引进的热潮。时任上财校长曾对他说,“田教师,我们请你来,不是要求你八点上班,五点下班,这种人多的是。请你来是希望你帮我们搞学科建设,帮我们引进一些人才。”

  田国强教授当时就想,国内居然有这样开明和这么高战略眼光的校长,本来想谈的条件和待遇都不重要了。作为师者,他时常想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他说,需要具备三要素:有内在逻辑的理论训练,有纵横向历史逻辑视野的比较分析的训练和实证量化分析的训练,只有进行“三要素”训练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而不是说话没有边际的人。

  为师者的教育使命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大国,特别是强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四个方面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话语权的竞争,话语权竞争就包括了学术话语权竞争。当然其中最重要的竞争,我认为是制度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这是一个大背景,是我们办大学的使命之一。同时具体到商学和经济学来看,肩负着经济发展及民族复兴的任务,我认为这方面更重,因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解决怎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之后的讲座中我会具体谈这方面。除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然还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这两方面的研究,经济学都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高校的商学和经济学本科生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多少吗?近四分之一,有近25%的学生在学商学、经济学,并且几乎各个学校最好的学生都在学商学和经济学,比如全国的高考状元基本在北大和清华,而这些状元相当多的在学经济学和商学。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师资队伍比较薄弱,高层次师资严重匮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大规模地引进海外教师的原因。但是人才引进的成本是巨大的,有很多学生盲目地跑到国外求学,可是在国外一般的二流及其以下的学校基本上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创型经济学和商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引领做了一些事,其中就包括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

  我是2004年来到上海财大担任经济学院院长的。很多人说: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会在中国经济学的教育改革历史上留下一笔,为什么?就是它在全国引领和推进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效应、凝聚效应、带动效应和外溢效应。其实北大、清华早于上海财经大学就在引进海归教师,但作为中国顶尖大学,它们的做法为什么没有形成这么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呢?其原因就是由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它们是高不可攀的,认为其经验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有名的高校,它们得到的国家资源和各方面的支持最多,物力、财力、实力、势力、社会影响力,都是一般普通大学无法比拟的,从而认为无法效仿。但像上海财大这样一般性的大学一旦做出成绩,就对好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一般的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动力,从而纷纷跟进。

  的确如此,在来上财之前,我本来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批特聘教授,但我知道,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总要有人甘当垫脚石。当有人介绍我来上海财经大学时,说实话那个时候我根本不了解这所学校,也不知道这个学校咋样。在受邀访问上财时,时任校长谈敏教授,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校长,我认为是那时全国最好的校长,没有之一,对我说:“田教师,我们请你来,不是要求你八点上班,五点下班,这种人多的是,我们请你来是希望你帮我们搞学科建设,帮我们引进一些人才。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少,当时985学校把国家给的资源大多用来修房子、买设备,没有用于引进人才。当时我就想,国内居然有这样开明和这么高战略眼光的校长,本来想谈的条件和待遇都不重要了。

  刚才我说了“国家间最重要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就像毛主席说的:只要方向对了,路线对了,制度对了,没有人也有人,没有枪也有枪,小米加步枪赶走了小日本,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共和国。的确如此,很简单的道理,隔行不隔理,我们上财近13年的改革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上财那时是一所很一般的学校,我们经济学院当时更差,在学校属于中下流,学生基本是校内调剂进来的,当时学院账户中只有6万多元,起点很低。我到任后,在学校领导,特别是谈敏校长的大力支持下,让我们大胆探索、先试先行,尽全力支持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学校出资引进海归教师,我们推行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很快就取得了很大成效和反响。

  特别在引进人才方面,我上任仅半年后就从海外引进了10位人才(随后两年又引进了近20位人才,三年引进近30位人才),我们全方位的改革措施和人才大量的引进在全国高校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好的反响,比我们好和差不多的学校一下子都坐不住了,可能就是这么一个想法:上财是一般学校都能做,我们也能做,于是纷纷效法。我是海外第一个拿到终身教职回到国内当经济或经管学院院长的人,我之后,很快,大致半年后,洪永淼被任命为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院长,西南财经大学请到了甘犁当院长,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把周林教授请到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当院长。北大和清华,这下子坐不住了,北京大学把张维迎从常务副院长提升为院长,清华大学把钱颖一提升为常务副院长,两年以后当上了院长。这就是杠杆作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上财的改革对顶尖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一般的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动力,从而纷纷模仿和跟进。只有像我们财大这样一般的学校来做“垫脚石”,就像小平同志建设深圳特区一样,它更有说服力。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其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为什么首先考虑开办暑期师资班?因为做好一个事情需要做到四个关键:信息、激励、效率和外部性,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公益培训就是外部性,自200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整整办了11届,累计免费培训总计已培训教师1436人次,分别来自33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71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1名青年教师报名,经过审核,全部予以录取。“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费用全部由经济学院负担,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只是给研究生暑期学校,后者是从2009年开始举办,包括今年共举办了9届,总计已培训967人次,分别来自125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今年“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共有来自全国138所高校的511人报名,经过严格审核,最终录取了119名学员。其实,更应该支持高校教师来培训,如果我是教委主任,我首先是支持高校老师,因为一个高校老师学成回去后一年要教几百个学生,十年下来,数千位老师至少让几百万学生受益。咱们经济学家谈的是效率、效益、成效,支持教师培训效应更大。当然我们也要培养人才,很多在座的研究生愿意来暑期学校来学习,非常好!

  同学们,我经常谈“明道”,一个人的眼光的大小决定了理念的优劣,理念的优劣决定了目标的大小,你人生的目标,工作的目标,一旦决定后,就决定了你今后的发展,然后才是“优术”。大家要知道学好知识,即使主观上为了我们自己,但客观效果上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我们希望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能为社会经济,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精英型人才,而不能关着门说自己是第一。现在我们想多做些事情很难,并且有很多风言风语,甚至有人会给你上纲上线,但是只要国家发展起来,民族完成伟大复兴,这个才是最实在,个人受点误解甚至是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认为真诚待人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经济学院做事就是很实在,很真诚。我看到的其他讲习班、暑假课程班,基本都是几天,最多一个星期。而我们经济学院对你们是整门整门课程的培训、学习,你们课程是48学时的课程。我们计划是开设七门课,经济数学、高级微观(Ⅰ、Ⅱ)、高级宏观(Ⅰ、Ⅱ)、高级计量(Ⅰ、Ⅱ),但是Ⅱ开出来很难,说明咱们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对更高级的课程还没有什么需求,这是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要开四大类的课程?这也是我的一个理念,培养科学的经济学家,培养高层次的经济学人才,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家,需要具备三要素:有内在逻辑的理论训练,有纵横向历史逻辑视野的比较分析的训练和实证量化分析的训练,只有进行“三要素”训练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而不是说话没有边际。要知道任何一个理论,一个政策,一个制度都是有适用范围的,弄不好就成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经济学家,一旦被接受成为政策,弄不好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不喜欢学术,认为只要有思想就可以,但你怎么知道其适用范围呢?我现在经常强调要立有学术的思想和做有思想的学术,两者辩证统一。光有思想没有学术,在中国的传统国学里有很多。

  这方面我有很多思考,把中国的传统国学与经济学里的很多思想一一对应起来,可以找到相似点,但是这些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不知道适用边界和范围在哪里,没有边界就很难做到善用,泛用就会产生很大问题,有时误用甚至会对社会、国家造成很大危机,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倡要立有学术的思想的根本原因。另外一方面,只有学术没有思想很可能导致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无法为国家社会服务,所以必须要把学术转化为普通老百姓和政府官员能听得懂的知识和语言,包括具体的实际应用。我们为你们提供的课程就是经济学院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任何理论、学术、思想都有边界,你们一定要打好理论基础。

  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很值得。我刚到经济学院任院长时,学院本科生基本没有人出国,生源也基本上是学校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企业评价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好用,实际,但是后劲不足。为此我很着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我们的学生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有社会责任感,要如何培养才能让他们成为行业精英、社会领袖和国家栋梁?除了重视学生的基本品质和道德规范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面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三要素培养,三要素的具体训练是指:

  第一、理论训练,要有内在逻辑分析。数理逻辑与经济理论逻辑是高度嵌连的。给本科生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全国高校要求经济学本科生上数学分析课程的只有两所高校,一个是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另一个就是上财经济学院。同时,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改革开放的国策相适应,我们也注重对于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训练,两手抓两手硬。

  第二、历史视野,要有历史视野的分析。就像欣赏一幅油画,站得太近,看不清楚,需要在更远的地方才能欣赏到全景。经济社会发展看30年、50年是看不清楚的,要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看。中国的朝代从没有强盛过200年。我们要培养学生历史视野远大的眼光,要求他们学习《资本论》、学习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记得刚在经济学院推《资本论》课程时,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但我仍然坚持,要求开设,因为我们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他们要有基本的理论训练,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资本论》的逻辑性很强,它在某种情况下大大改进了现代市场制度,有很大的功绩。很多大学最近两三年才开设这样的课程,我们已经开设了十几年,现在《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等都进行了报道。

  许多人来这里学习可能是想考上研究生、博士生,这很好。但我要明确指出的是,想混文凭的学生千万不要选择上财经济学院,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培养非常严格,现在不少博士生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上批量发文,平时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我们的培养质量不会弱于美国二流大学的博士生。“明道”非常重要,今天选择来这里上课的学生,你们的投入不会白费。我记得,每次在我人生关键点,往往是某个人,某一句话影响了我的选择和人生,我之所以很愿意花些时间谈和写些人生哲理、思想方面的东西,和我们的学生分享,就是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迪。任何话、任何事情走极端都不行,经济学的理论及其训练就是告诉你,任何理论和制度都是有其边界,所以不能走极端,最近两、三年我与不少知名教授辩论,大多是因为他们的不少说法走极端,走极端往往容易失败,很难做出事情。

  第三是量化分析,要有数据、实证的分析。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等课程非常有用,因为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三个维度的设置,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未来的期许

  我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们谈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以及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就是希望增加你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给你们打气,让你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你们随后一个月的学习将会很辛苦,上海天气非常炎热,大家愿意把时间投入学习,我非常高兴,也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院的老师,行管人员和学生会将尽最大可能地为大家服务。今天,经济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常进雄教授、副院长孙燕教授、分管研究生教学的海归教师院长助理杨有智副教授,还有分管暑期项目和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院长助理冒佩华副教授都来参加开学典礼,显示了对大家的充分重视。我们推行的国际化改革,不仅是引进优秀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本土教师水平大幅上升,这就是改革的力量,这就是改革的内在逻辑。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但不用怕,我们在约束条件下做事。我经常说国家法律是红线,教育部是底线。

  我认为做这些事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行管人员也非常辛苦,他们没有寒暑假,和公司职员一样只有年假,这可能是全中国唯一这样做的学院,现在还没有一家学院或学校跟进。尽管我们像国外高校一样,行管人员是不放寒暑假的,但其他学院和学校都放寒暑假。如果不取消寒暑假放假这样的制度安排,我们怎么可能办暑期学校?为了国家的改革发展,学院和个人必须要做出牺牲。当然,在他们受聘进入经济学院时,我们都事前说清楚了,我崇尚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崇尚个人自由选择,他们进来工作前都已经知晓了没有寒暑假这一规定,所以不会造成问题。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制度和管理团队。经济学院有20多万字的制度文件,有很好的管理团队,他们很辛苦,我为经济学院的老师和行管人员感到自豪。我已经提醒他们了,要好好地为你们服务,在这随后的一个月的学习中,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为你们服务的老师和学生联系。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大家聚在一起学习,团结就是凝聚力,紧张就是效率,严肃就是执行力,当然也要活泼,我们希望尽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希望你们在上海待的愉快!

  谢谢大家!

本文为田国强在第11届全国高校教师暑期课程进修班暨第9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来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