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历史的顶级大学,录取的中国人却不足5个,为何?

  

  幽泉学院大门

幽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美国最难进的学校之一,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沙漠深处的一片小绿洲,学院创办于1917年,学院每年仅招收12名男生,学校的校训是:“劳动,学习,自治”。学院学制两年,学费和生活费全免。学员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劳动达到20小时以上。在与世隔绝的沙漠深处,学校仅有的24名学生,一边放牧,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两年学制结束后,学生会获得副学士学位。根据幽泉学院此前的统计数据表明,80%的毕业生毕业后会转入哈佛、耶鲁、康奈尔、牛津、剑桥等常青藤名校继续大三学业,注意:是转,不是考。约有三分之二拿到学士学位,更有二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

  

  放牧是学校的课程之一

该校最有特点的是学生们的自律:学校的一切日常管理都由学生们自己负责,包括学校开什么课程、任免教授、新生录取,都会由学生董事会参与。此外,全体学生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公投,议题包括决定是否招收女生。但是,多年的投票结果一直没有改变——学校仍然只招收男生。

今年是幽泉学院成立100年,在这100年中,录取的中国人还不到5个,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也许很多国家从未有人被幽泉学院录取,但按照中国的人口来说,这个比例就比较低了,为什么?

  

  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课堂

现状一:目前正是很多孩子一年一度的暑假时期。在中国,学生在暑假上补习班是重头戏,各大新闻媒体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司空见惯。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家长心里其实并不想孩子太过劳累,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愉快的假期,但周遭孩子都在如火如荼地上兴趣班、补课,自家孩子怎能落后呢?

现状二:暑假期间,电视上出现了各种亲子互动类的节目。很多观看这类节目的人都会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在他们眼中,竟然是那么困难。蔬菜不认识,家禽不认识,常见的花花草草也不认识……

现状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这句话,作者并不是想否定,但是就目前的“书”来看,每一个版本用的时间都比较长,但是社会是时刻在发展进步的,尤其是科学方面的知识,其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书籍版本更新的速度。

  

一般而言,课外辅导班的教材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超前四年左右,而且校外辅导班的教学大都采用灌输、重复的方法,反而会伤害小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能力、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小孩子都是一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如果半岁就开始,宝宝的身体还没发育到可以走路的条件下,所带来的后果是可想而知。这方面的新闻也不少:什么半岁学步,7个月学步,引发的骨折、双脚畸形等。学习也一样,欲速则不达,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懂。

  

“有一位外地的骨干教师到某学校上公开课,学习的内容是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有的孩子不知道,这是常态,有些孩子通过自学知道公式,还有些是在校外学习知道的。这位老师问大家,面积应该怎么求呢?有孩子很快就回答底乘以高。接着问这个孩子怎么得出来的,他的推理过程是,由三角形的面积延伸,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候,数学老师都能听出问题。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先学长方形的面积、再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学三角形面积。而这个孩子的回答是在用未知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这样的话就会对未来的学习形成障碍。后来问了知道,他是在校外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关注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这个孩子在培训班只知道是什么,而忽视了为什么、怎么做,这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妨碍。”

  

  

在我看来,并不是说培训班不好,只是觉得每个课时,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知识,而人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假设全部都学会了,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再结合补习班每天又灌输新的知识需要吸收,又能记得多少?

寓教于乐,与其天天想着怎么让小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以先赢在起跑线上,倒也可以带孩子出去看看精彩的世界,和他们一起玩乐,这对培养孩子的三观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旅行,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人们的真实生活,以及所有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自对方的动作,对方的眼神,对方的内心的交流,都是无法在家里可以体会到的。这对于多元价值观、多样的世界观、多重人生观的形成和锻炼有极好的作用。

  

当孩子,或者说一个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也就是说,他开始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现在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学业的压力,让很多孩子渐渐失去了疯玩疯跑的机会,他们对手机、平板电脑玩得精通,肢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却明显不足;知道许多卡通玩偶的名字,却叫不出常见花花草草和蔬菜的名字。也许是社会环境的关系:如拐卖儿童,碰瓷、网络环境等,让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自我思想开始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渐渐的孩子的天性被压制,甚至不少孩子患上各类心理问题,如厌学、多动、行为退缩、焦虑、抑郁、爱打架、骂人等。

  

很多家长也担心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怕自己的教育不够。于是,孩子的假期被课外班所占据。做家长的,也是被逼无奈:“其他孩子都在上课外班,自己孩子不上就落下一大截了。”然而每个家长其实都知道上课外班的弊端,但有什么办法呢?

  

本来,在那个花一样的年龄,在那个应该是对世界对自然充满各种奇妙想象和探索欲望的年龄,想想当下的现状,莫名的觉得可悲。以前总是听父母那一辈甚至是爷爷奶奶那一辈说童年,作为听众的我,打心眼里的向往。如果当自己的孩子也成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那一辈,后代听他们的诉说,会不会还像我这么的憧憬。

  

对于孩子,家长们更多的,是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培养孩子的学习和思维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期间的对与错,只要不超过底线,都该让孩子去尝试。现在做错了,可以吸收教训和经验,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这些失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货。至于什么全面发展,在我看来可能是家长对这个词理解错有误。全面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而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发展。相信各位家长的同学中,有不少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现在看来,却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混的很不错。而且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在校时的学习成绩,应该算是个“学渣”,甚至是问题学生。不信您可以继续往下看。

  

爱因斯坦幼年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九岁时讲话仍不通畅。在小学和中学时,他的功课很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爱因斯坦也是想尽了办法逃学。十六岁的爱因斯坦报考了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爱因斯坦常找他问数学问题,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这时也激发了爱因斯坦学习的兴趣。

  

牛顿12岁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在班上成绩名次靠后,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身体比他强壮、功课比他好的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虽然平时很怕这位同学,但此时牛顿奋起反抗,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那同学只好屈服。牛顿也从此事看到一个道理:只要下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于是他开始在学习上也用上这个劲头。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这位叱咤风云的铁血首相在童年的时候竟然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在小学6年检的时候,邱吉尔由于成绩实在太差,竟然被学校留了一级,成为一个“丢人现眼”的留级生。然而,“智力迟钝”的邱吉尔却因祸得福,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并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靠付出巨大的精力,侵占孩子大量时间获得的高分和成绩,再好也是失败的。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思考能创新,才可以走的更远。知识面的广泛,有助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知识面,并不是来自于培训班。很多的经历阅历,只有孩子自己亲身体会过,才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仅是幽泉学院,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大学,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俗易懂的说,就算孩子数学考满分,也不代表他就是数学家,反过来也一样。

如果家长深知这方面的利害,却又对这个环境无可奈何,不妨换一种方式尝试。如果有家长朋友还有教育方法、学习技巧方面的疑惑或者好的建议的话,可以一起探讨交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