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 | ​“写作技巧”的力量来自“思想” ——“反复的力量”习作教学录评(执教:彭才华/点评:周一贯)

  

  

“写作技巧”的力量来自“思想”

——“反复的力量”习作教学录评

执教:彭才华(广东东莞莞城中心小学)

点评:周一贯(浙江绍兴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一、小试牛刀

  师:同学们,今天的习作课,我们先不忙着写作文,来听写几句话好吗?

  生:好。

  师:请拿起笔来。嗯,有的人速度很快,表现出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师:在工作纸上的序号1 后面写——①走进公园,满眼都是绿……(连带标点符号一并念出)

  师:平时写句子、写作文,标点符号不要忘记,它是句子的眼睛。(稍顿)有的同学瞪大眼睛看着我,对不起哦,老师只念一遍,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这个水平。

  师:请写第二句——②下雨天,我最开心。我喜欢……(不念标点符号)

  师:这一句的标点,请你自己思考,看加什么标点,在哪儿加。

  师:请写第三句——③这里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整个世界仿佛都干枯了。

  生写句子。

  师:请对照一下大屏幕,你都写对了吗?如果你写的和我不一样,可以改一改。当然,标点符号不一定非得这样,只要你能讲出自己的道理。

  生对照屏幕修正句子。

  师:一起来读这三句话。

  二、认识“反复”

  (一)揭示“反复”,一读“力量”

  师:下面我们仍然不着急写作文,读读书吧。来,咱们先读这段文字。(课件呈现《寂寞的球》片段1)常常在我专心写稿的时候,她忽然出现了。

  “给我两张纸!”她说。

  “去跟妈妈要去。”

  “我不要,我要跟你要!”

  “你没看到我没工夫?”

  “给我两张纸!”

  “你到客厅去玩好不好?”

  “给我两张纸!”

  “你到底想干什么?”

  “给我两张纸!”她说。

  我不得不打开抽屉,很不耐烦的递给她两张白纸:“好,现在回到你的书桌上去画去。”

  师:这是一个作家爸爸跟他四岁女儿的对话,你一定会发现,对话当中有个句子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是哪一句?

  生:给我两张纸。

  师:显而易见,是吧!咱们合作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面的,我读红色部分。

  师:感觉这个女儿怎么样?

  生:我感觉这个女儿特别任性。

  生:感觉这个女儿非常固执。

  生:这个女儿特别倔强。

  生:她很无聊。

  师:我们继续看——(课件呈现《寂寞的球》片段2)

  “樱樱!”

  “哎。”

  “樱樱!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哎。”

  “你知道我梦到什么了吗?”

  “哎。”

  “你猜。”

  “哎。”

  “我梦见一张纸。”

  “哎。”

  “樱樱。”

  “哎。”

  师:仍然是这个四岁的女儿,这一次,是跟她的樱樱姐姐的对话。仍然有个词儿出现的次数很多,哪个词?

  生:(齐说)哎!

  师:我们仍然合作来读读。这次我先读,你们再读。

  (师生合作读《寂寞的球》片段2)

  师:读完两姐妹的对话,感觉这个姐姐怎样?

  生:我感觉这个姐姐对妹妹特别不耐烦。

  生:我觉得这个姐姐对妹妹很死板。

  师:死板这个词不一定很合适。

  生:这个姐姐只会说“哎”。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妹妹偏要和她说昨晚做的梦。

  师:说明这个妹妹特别地——

  生:无聊!

  师:是啊,有没有人跟她玩啊?

  生:没有。

  师:她爸爸愿意搭理她吗?

  生:不愿意。

  师:她姐姐愿意搭理她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没人愿意搭理她!那么,你能猜猜,这个作家父亲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吗?

  生:寂寞!

  师:(惊喜)她的名字叫“寂寞”?!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生:云童。

  师:云童!我记住你了!好一个“寂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他们家,她叫什么呢?

  (课件呈现短文题目——“……球”)

  师:为什么叫“球”呢?有三个字,形容被人推过来推过去,这叫被人——

  生:踢皮球。

  师:孩子,你刚才说叫什么?

  生:寂寞。

  师:(点击课件,呈现“寂寞的”三字)哎哟,孩子,你太厉害了!仅仅就读了这么两个小小的片段,没有上下文,我们竟然能猜出它的题目来,猜出这个小女儿如此地寂寞、无聊,这是因为——

  生:因为家人都不想搭理她。

  生:因为家人的反应和她心里想得到的不一样。

  生:家人反复说的就是那句话。

  师:好一个“反复说的就是那句话”!(板书:反复)前边是爸爸不搭理她,她就反复说——

  生:给我两张纸!

  师:后面是姐姐不搭理她,反复说的就是——

  生:哎。

  师:面对爸爸的敷衍,她反复说“给我两张纸!”;面对她的纠缠,姐姐又反复说“哎”!由这话语的反复,我们看出了大人对她的不耐烦,也看出了小姑娘的寂寞。于是,我们也就猜出了题目就是——

  生:寂寞的球!

  师:我们看,什么是反复呢?一起读(课件呈现: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生齐读。)

  师: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第一片段里哪个句子在反复?

  生:“给我两张纸”。

  师:这一句突出了——

  生:小姑娘的无聊。

  生:小姑娘的寂寞。

  师:第二个片段则是——

  生:“哎!”

  师:这个“哎”又表现了——

  生:姐姐在敷衍她。

  生:姐姐有些烦她!

  师:这就是“反复”所具有的神奇的力量!(板书:有力量)我们一起读(指示板书)——

  生:(齐读板书)反复,有力量!

  (二)再识“反复”,二读“力量”

  师:我们继续看(课件呈现《家里的诗》片段3)星期天答应带老二去看一场《流浪一匹狼》。她也答应让我把书房的门锁上,赶快把稿子写完再出门,不来吵我。10 分钟以后,她来敲门:“爸爸,还剩几行?”我告诉她还剩80 行。再过5 分钟,她又来了:“还剩几行?”为了表示有个进度,我只好告诉她:“还剩60 行。”

  接着,“还剩几行?”“50 行。”

  “还剩几行?”“20 行。”

  “还剩几行?”“9 行。”

  “还剩几行?”“1 行。”

  “1 行写完了没有?”“写完了。”

  “走吧!”“走!”

  路上,她称赞我写稿子很快。我却在计划晚上等她睡了再动手写那篇稿子。

  师:这段话,仍然是刚才这个作家爸爸写自己的家庭。大家静静地看,你又发现了有一句话在反复出现,它是——

  生:“还剩几行?”

  师:就是这个“还剩几行”,你感觉这个女儿特别地——

  生:烦!

  师:这个“烦”太笼统了。

  生:急!

  师:心急,是不是?是啊,这个女儿很着急。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父亲怎么样?

  生:他特别疼爱他的女儿。

  师:他很无奈,但又爱自己的女儿。

  师:就是这么一小段话,就是这句“还剩几行”,

  我们读出了女儿的急不可耐,也读出了父亲的无奈和慈爱!这真是——(指示板书)

  生:(齐读)反复,有力量!

  (三)三识“反复”,三读“力量”

  师:我们继续。你们浏览一下这段话,有一个词儿很快会“跳出来”(课件呈现《大》片段4)清晨6 点钟闹钟叫的时候,她们像机器人应声而起,像火车走轨道一样的按一定路线走进洗澡间,在一定的地方抓漱口杯和牙刷,按一定的分量挤牙膏,按一定的方式刷牙,按一定的顺序轮流洗脸,坐一定的位子,吃一定的早餐,带一定的饭盒,在一定的时间出门,到一定的地方等准时到达的校车。在学校按一定的功课表上课,在一定的时间搭校车回家,坐在一定的书桌前面做一定的功课,在一定的时间做完,在一定的时间洗澡,然后换一定的睡衣到一定的小床去睡觉。

  师:哪个词儿?

  生:“一定!”

  师:请推荐你们班读书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读这段话。

  师:读完这个文段,你感觉怎样?

  生:这两姐妹的生活就像机器人一样被规定了。

  师:像机器人一样被规定,全都是因为哪个词儿?

  生:一定!

  师:是的。大家数了有多少个“一定”吗?老师告诉大家,一共有18 个,可以进反复的“吉尼斯”了!是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大”,说的是三个孩子生活像机器人一样被规定,一成不变,机械乏味,所以,她们只好在——大便方面找出路。

  师: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比较——

  生:比较自由。

  师:是的。不过,文段里可没说孩子们生活没有变化,缺少自由啊!为什么我们很快就能猜到这一点?还是因为——

  生:(齐读)反复,有力量!

  师:到现在,这句话,我们说了几遍?

  生:三遍!

  师:呵呵,这就是——

  生:(恍然大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四)课文印证,感悟“力量”

  师:是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的就是“反复”这种特别的表达形式。话说三遍,就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反复”,我们并不陌生。咱们看(课件出示课文《小熊住山洞》),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内容。你发现了“反复”吗?

  生:它们“舍不得砍”。

  师:也包括前面的——

  生:它们走进森林。

  师:是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中间四个自然段都在反复。联系刚才读过几个片段,我们可以发现,“反复”这种表达形式,可以是词语的反复,可以是句子反复,还可以是段落的反复。由《小熊住山洞》这几段的反复,我们可以发现小熊很——

  生:小熊很善良。

  师:有不同的表达吗?

  生:小熊很爱植物。

  生:小熊很环保。

  师:是的,小熊很爱大自然,很爱这些树,它舍不得砍。

  师:我们接着看(课件出示课文《慈母情深》片段),这里的反复是——

  生:我的母亲。

  师:没错,就是“我的母亲”这个词儿,其实用一次就够了呀,作者“反复”了三次,这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作者对母亲的爱。

  生:还有对母亲的歉意。

  师:是啊,作者看到日渐苍老的母亲工作如此辛劳,很心疼啊!于是,他忍不住用了三次“我的母亲”。

  师:这反复果然是——

  生:(齐说)有力量。

  三、学以致用

  师:好的,孩子们,既然“反复”如此有力量,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反复”吗?请拿出刚才我们听写的三句话,大家任选一句,用上“反复”给句子加加工,注意想清楚你要强调哪种意思,或突出哪种情感。当然,你也可以新写一个小片段,好吗?开始吧。

  师:(小声提示有困难的学生)你其实就是把省略号变一下,想想,省略号可以变成什么呢。

  师:好的,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加工了两句,甚至三句,有的同学完全新起炉灶,新写了一个片段。

  来,孩子们,暂时把笔放下,来分享一下我们笔下的“反复”。愿意来分享的请举手。

  生:走进公园,满眼都是绿;走进公园,满眼都是花花草草;走进公园,满耳都是小朋友的欢声笑语;走进公园,满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出现了几次“走进公园”?

  生:四次。

  师:这样就突出了?

  生:只有走进公园,才能见到这样的绿,听到欢声笑语,感到春天的生机。

  师:是啊,可见他对公园的绝对好感。(笑声)请你继续。

  生:下雨天,我最开心。我喜欢闻小草的芬芳,我喜欢感受泥土的湿润,我喜欢在雨中奔跑,感受那冰凉的雨珠。

  师:老师们的掌声是最好的证明,你的“反复”成功了,它成功地表现了你对雨天的深深喜爱。

  师:哈哈,你的属于独创!了不起,小书迷!古时候有个叫欧阳修的大文学家,他就说自己的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他其实也是运用了?

  生:反复。

  师:是的,这种表达也有“反复”的意味。你不仅学了他在厕上阅读,也学到了大文学家当年的“反复”啊!

  点评

  一、“有术”与“无术”:源于“表达效果”这一根本点

  写作的“思想”与“技巧”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也是“道”与“术”的关系。“道”要“可道”,就要一定的“术”。在这里,“术”确实是为“道”服务的,“道”处于“本”的地位。但是,“道”的存在与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术”。由此论及作文,作文当然要以表达真实、自由的思想为核心。有没有思想,有怎样的思想,才决定了怎样去表达,用什么方式或技巧去表达。所以,思想的表达,不仅要有内容,还要有相应的形式,这就需要有好的表达技巧。本案的题目就很有意思,叫“反复的力量”。“反复”,是一种修辞方法,但彭才华在这里强调的是它不是一种“纯技巧”,而是思想表达的技巧。“反复”这一技巧的力量是什么?就是思想,是“思想的力量”,“思想表达的力量”。这就把学写作知识或技巧的“立足点”找准了,是为了更有力地表达自由思想。于是,课例以“反复的力量”为题,真是解决了不是要不要教写作知识与技巧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教写作知识与技巧。

  二、力量与思想:思想表达与技巧运用应该是统一的

  彭才华老师这堂课的亮点,就在于告诉人们作为写作技巧之一的“反复”,其力量在于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只有当写作技巧的运用体现为可以把思想表达得更有力量时,这样的写作技巧才是值得修炼的。

  作为这样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彭老师把“反复的力量”细分为三步推进:第一步是通过对“给我两张纸”的一段对话,让学生体会小女儿因为孤独、无聊、不被重视而固执地四次坚持“给我两张纸”。从女儿的反复要求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反复”的力量。第二步是爸爸答应孩子去看一场电影,但得先把稿子写完。于是,女儿一次又一次地去问“还剩几行”,竟反复了六次,这反复的表达形式,不只是表现了女儿的急不可耐,还有父亲的无奈和慈爱,自然就更有力量了。第三步,在一篇《“大”》的文章里,竟反复了18 个“一定”。三姐妹本该拥有的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却变得像机器人一样“被规定”,只有在大便的时候,才可以宽松自由一些。这样的反复,自然就更见力量了。这三步的层层推进,都一步深一步地表现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的力量。不运用这样的“反复”技巧,文章的思想表达就大为逊色。于是,写作技巧的运用,完全是为了思想表达的需要,两者合为一体而难以分割。这正是这堂写作指导课最为成功也最为出色的根本点。

  三、阅读与写作:读写一体的相得益彰

  教师适度讲一点写作知识或表达技巧,要力避抽象说教。这也是彭老师这堂课可圈可点的另一面。教师采用了读写一体的推进策略,无疑是特别令人叹服的。为了说明“反复”的力量,执教者选择了两篇优秀作品《寂寞的球》和《“大”》的三个片段,十分有力地印证了“反复”的力量所在,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到“反复”不是为技巧而技巧的扮酷,而是为了表达思想的力量而自然地“呈现”。这是通过读写一体实现的。在此基础上,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又让大家回顾了学过的《小熊住山洞》《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慈母情深》等课文的“反复”片段。这是又一种读写一体。

  读与写的对应比较,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认识“反复”力量的宽度与深度,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读写一体”的学习意识。

  四、守正与辨异:在比较识别中深化

  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反复”是表达思想的力量体现之同时,彭老师也不忘让学生正确认识脱离了思想表达需要的那些“反复”的负能量。确切地说,这样的反复不叫“反复”,而是“重复”。重复是作文身上的“肿瘤”,是应当坚决切除的,因为它不仅不能体现思想表达的力量,而是思想表达的障碍物。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更好地守正与祛弊。所以,彭老师在课堂上的这一招,不仅不是多余,而且十分必要。因为此乃“学以致用”时不可不防的误区。

  五、无用与有用:提高教学环节的多能效应

  还不可不评说的一点是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策略别具匠心的另一面:关注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是开头的听写:①走进公园,满眼都是绿……②下雨天,我最开心。我喜欢……③这里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整个世界仿佛都干枯了(写在导学单上)。当时,听课者一定会认为这大概只是一般的练笔吧,甚至觉得此环节可有可无。及至结课前,老师让学生拿出听写的导学单,任选一句,用上“反复”给句子加加工,让想要表达的思想更见力量时,这才明白,前面的听写不是无用的环节,乃是“无用”中之“大用”。这几个听写的句子,都已表达了明确的思想,但还缺少力量,如何才能以“反复”的写作技巧使其更有力量呢?这才是学生要付诸写作实践的目标所在。

  小学作文课当然要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基础,从作文中学会作文。但学生的自由写作又必须与老师的规则指导相结合,力求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童真意态后面,渗透出规范写作、善于表达的功力。因此,适度的、有用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指点,正是“规范写作、善于表达”的不可缺失的内容,无疑也是老师的责任所在。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7-8)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