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回首女儿的小学之路:6个阶段步步惊心!

  

  【声明】“燕园博学攒班网”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幼儿园阶段:没上辅导班,快乐教育

  女儿今年三年级,是一个认真、内向、独立并且有着丰沛想象力的孩子。如果在另一个语境中评论的话,她又是一个胆小、散漫、固执且尚未被大人思路所束缚的孩子。

  女儿出生后,我看了很多育儿书,也许是7080后这一代从小做惯了“乖小囡”从而对“自由”特别渴望的缘故,我对女儿一直本着“理解”的态度。现在想起来,我的价值观对女儿后来的表现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一直到上小学前,我对自己这个育儿观念还是非常自信的,小学前,面对诸多“幼小衔接”的培训班,我们一个也没去过,我也没有给她教过识字、拼音、算术或英语。她感兴趣的是做实验、玩各种破玩具以及所有的户外活动。

  幼升小阶段:进入“快乐”的民办小学

  进小学,对于我这样的父母来说,只是后面漫漫长路的开始。

  由于对口学校是所谓的“菜场小学”,我和女儿开始了懵懵懂懂的幼升小征战。别说女儿是“考试菜鸟”(她连一堂正规的课也没有上过),我们自己也是“菜鸟父母”,所以也就随大流既去考了上海北区著名的“XX附小”,也去浦东与3000多大军参与了10年一贯制著名小学的考试。

  记得当时看着女儿小小的圆滚滚的身体一个人挂着牌子找考试教室并且还要上机考试(她以前从未使用过计算机),隐隐觉得随着进小学后, “自由”也许是越来越奢侈的事情。在门口等她的时候,听到身边的父母在交流经验,越听越汗,普通的拼音学习、英语学习根本不算什么,思维训练正正经经学了3年的大有人在。“不然考什么考,考了也是白考。”有的家长说。

  在面试环节,学校老师甚至和家长明说:“如果父母之间没有一个能‘全职’陪伴孩子学习,建议还是不要来读我们学校,吃不消的。”幼升小考了4所学校,最后双向选择了徐汇一所以艺术教育和快乐教育著称的私校,小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小一新生阶段:成绩中游,仍在坚持

  一年级一开学,立马就给颜色看了,由于不识字,考卷上的题目都看不懂,语文考试只考了六十几分。英语背诵也像是背天书一样,一字一字,光靠学校里每天一节课,回来自己根本完不成作业。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现在入小学的默认识字量500-800字之间(1000字以上绝不是少数),数学、英语程度因人而异,但像我们这样的“素人”,全班大概只有2、3个。

  无奈之下,决定语文由我自己来补课,英语请家教来教自然拼读。大约过了2个月,孩子逐渐适应了,全家人大松一口气。我们不求孩子对分数“锱铢必较”,名列前茅,不是很多书上都说,“中游的孩子最幸福”嘛……

  照理说,我和他爸爸脑筋都不算糟,当年也都是名牌大学的所谓“高材生”,从来没有为学习发过愁,想着女儿本来也就是学前学得少,填平了差距应该就没问题了。但谁知世道早就变了,我们小时候那种回到家半个钟头做完作业书本一扔到弄堂里找小伙伴玩的时代早就过去啦。

  家长群里兜一圈,再淡定的父母,也都在暗暗地拼,搞得我后来都不愿意看群了。但除了一年级学了一阵自然拼读,我至今还没有让女儿补课,因为她的课余时间已经够少了,而我坚持认为一定要保证孩子足够的“玩乐”时间。

  三年级阶段:理念被颠覆,彻底迷茫

  由于坚持“自由”的念头作祟,一二年级除了一开始为了拉平入学差距而补了一阵以外,女儿的功课基本是自己搞定。我也一度引以为豪,虽然她的成绩不怎么样,但好在书包自己理,书皮自己包,功课自己做,实验自己做,仍然保持着幼童的单纯之心。虽然每天拖拖拉拉磕磕碰碰乱糟糟,但也保持着小小的进步。

  一直到三年级来了。都说小学时期三年级最关键,学校里还专门开设了小学三年级家长讲座,老师再三关照:三年级不努力,小升初徒伤悲。

  恰在女儿二升三之际,家里的小外甥刚刚经历了惨烈的中考。外甥初中就读于徐汇区数二数三的私校,成绩拔尖,竞赛成绩突出,一模考试考到全区三十多名,中考发挥一般,考了603分,由于之前保守签约,忍痛舍弃上中,进了交大附中。

  以前我一直对我姐姐“压榨”外甥读书不以为然,整天题海战,小孩太可怜。但经过此次中考一役,才知道现实如此艰难!很多人听到这个话题,都不屑一顾,会说现在考大学不要太容易,还怕考不进大学?但其实如果你家真有考生,你就知道这当中的比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请看一下这组数据:四大名校中,上中大学一本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也多在96%以上;剩下的第二档高中里,像复兴或进才高中这样的,一本率也在80%以上;再往下,向明、市三都只能在70%左右;而像一般区重点中学,一本率只有30%都不到!

  可以说,进四校,眼睛闭着都能考一本;而如果进了普通的高中,从统计学上来说,别说复旦、交大,哪怕是财大、同济,都是很渺茫的事。

  再来看看中考。为什么华育中学挤破头?因为中考环节上,华育进四校光是预录取一年就有140个,绝对是第一梯队;兰生一年预录取100个,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中,从西位到市北大约数十所初中,还颇有规模;除此以外进四校的也就只能以个位数来计算。至于普通初中,能考进四校基本就像中奖了。

  所以真正的现实问题就来了,那就是怎么才能进一所好初中,从而让自己的孩子不至于早在12岁的时候,就几乎失去了受更好教育的可能。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当我们在公园的草坪上放风筝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坐在学而思上奥数课;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在家里忙进忙出做“无用的”实验时,别人家的孩子在拼命练琴掐准时间小学毕业前考出10级——因为除了压榨孩子的玩乐时间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稍稍计算一下,从孩子出生到上初中总共只有12年,第一年还得吃奶,此后11年,有的人努力学习(就算人家是拔苗助长),你却“全面发展”,等到12岁“一考定终身”拼证书拼知识拼成熟度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拔着拔着至少看起来“长了”,而你发展着发展着却总还没来得及“全面”,那该找谁去就找谁哭去吧!

  我知道,有人会说,拔苗助长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的一生那么长,考不上大学怎么了,考个破大学人生就没指望了吗?再说,那些从小读书脑袋读傻的人见得多了。这话说的太对了,我原来就是这样想的。以前我也不屑于随大流,让孩子“全面发展”了8、9年,然后只剩3年了,突然发现还是希望能找到一条既不让孩子读傻又尽量不去浪费时间读破大学的路。

  抉择阶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看清楚了这条残酷的道路以后,差不多有3周时间,我都处于极度焦虑和压力中。

  女儿的成绩虽然在班上也不属于最差的,但在综合实力上显然没有什么竞争力:奥数还没开始,拉琴仅限于业余爱好,英语还是幼儿园级,加上一向散养惯了,缺乏好学生争当班干部的“上进心”。我家的娃到底怎样才能在小升初的道路上找到一席之地呢?

  首先想到的是转国际班。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早的在三年级,晚的则在初中转了国际班,据说都是从地狱到天堂的经历。其中一个孩子的经历特别值得写出来。

  他小学是在长宁区最好的公办小学读的,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妈妈五年全职陪读,儿子也算听话努力,补课、奥数、竞赛、英语、钢琴五步曲按部就班,到五年级毕业时,获得奥数奖状若干,如愿进入华育,算是在小升初打赢一场硬仗。全家搬到中海瀛盘,儿子在华育继续埋头苦读,成绩中上,若不出意外,继续努力,考到上中不算意外。

  直到有一天,他妈妈告诉我们,儿子从华育转学了,众人愕然。各种疑问扑面而来。如此千辛万苦考进去,怎么又撤了呢?

  他妈妈告诉我,他们进了华育以后,每天作业做到10点钟,小孩没有一点点空余的时间,虽然成绩一直在中上,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儿子的状态不好。她经过痛苦的思考,经过对孩子的资质、特长以及状态的全面考量,全家人做出了似乎是“匪夷所思”的决定,转学到协和国际学校去了。

  “所有人听了都会觉得很可惜,可是我的感受最真实,我儿子如今的成绩,不是他真实的状态和潜力,我不希望他在初中就被掏空了。所以突然有一天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决定让孩子转学。现在他的状态好极了。”他妈妈的话让人百感交集。

  而国际学校也并不是如大家认为的“不用学习整天玩就可以了”,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由于同样面临考学压力,学生也都需要寒窗苦读。但他们的教育体系、资源配比和目标都和国内不同,所以在小学到初中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学生需要强化的部分自然也就不同了。

  但在仔细了解了国际班的条件和费用以后,我无奈地发现,我家的经济情况不足以让我们能负担她从小学开始的国际课程教育。所以“国际班道路”就此打住。

  接下来就是“拼”的道路。我算了这样一笔时间账,奥数课一周6个小时,英语课一周3个小时,两门课家庭作业一周怎么也得3小时。就这样,一周一共168个小时,睡觉70小时,飞快吃饭7小时,上下学7.5小时,上学40小时,做校内作业12小时,练琴7小时,现在再加上课外补习12小时,路上来回怎么也得累计3小时吧。然后发现,小孩每周剩下的可供自己分配的“空闲”时间连10个小时都不到,其中还要不包括上厕所洗澡刷牙起床的时间。

  有一天,我发现女儿边做作业边默默地流泪,我问她,你是不会做,还是不喜欢做。她摇头说,都不是,只是想想做完作业练完琴立即就要睡觉了,一分钟想做自己的事的时间都没有了,心里有点难过。我听了都要哭了。我觉得不论是天才也好,傻瓜也罢,有谁见过地球上哪一种生物如果连呼吸都要计算时间的话,还能健康成长的吗?

  哎,这条路看来也走不通,我不是虎妈,也许是我自己懒,也许是我不够狠,但我仔细问自己,关键是压根不信!孩子也许不懂,可是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们自己在经历了那么多精神的磨难以后,真的还会相信靠这样训练出来的人,成年以后获得幸福的概率会比中大奖更高吗?相信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得出答案。

  在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停止了向前思考,而转回头重新看看女儿成长的这些年,我们一家到底看重的是什么?信奉自由是没错,快乐成长也没错,但是我真的都做到了吗?或者说真的尽力了吗?还是在为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偷懒”找借口呢?

  总结阶段:痛定思痛,分享心得

  现实的情况摆在那里,一来我没有雄心壮志改造社会,也没有实力挑战教育体系,二来我不忍心过分压榨孩子,违背常识拔苗助长;那么剩下的,只有如何加强家庭教育,自我加倍努力。

  我仔细地读了女儿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课本,看了他们的周末卷以及各类试题,做出了以下的“计划”,和广大家长交流与分享:

  一、抓速度最重要。

  和不少孩子一样,我女儿动作慢。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忽视了这一点,总认为孩子长大就会好了。但现实告诉我,等不及啊!三年级一到,功课量明显提高,如果能1.5个小时做完的作业,她做2.5小时,就是活生生少了1个小时,要知道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1个小时的自由是多么宝贵啊!

  因此我强烈建议不论何种情况,在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正确率都可以不管,必须把速度抓上去。而且,速度并不和“自由”相违背,速度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都要匆匆忙忙。速度是自由下的规则,有了速度就有了时间,有了时间,才有一切的可能。

  再以我外甥举例,我外甥做作业速度特别快。读到初三的时候,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要做到晚上10:00以后,但他每天放学后现在学校做作业,抓紧时间一般在7:00左右就迅速做完,然后回家吃饭,晚上还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或下楼打篮球。

  二、智慧态度看刷题

  应该说,虽然很多题目(答案)一如既往的僵化(尤其是语文),但是我决定一不抱怨制度,二不抱怨老师,而是通过仔细地梳理和理解,指引孩子更全面及触类旁通地理解“正确答案”,决不轻视孩子的任何“幼稚”的疑问。

  如此一来,一道题目就不仅是为了求一个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一道题,事半功倍地尽可能地学出知识面,学出兴趣,学出探索精神。

  例如我们做到关于黄山的阅读题时,我们不仅查阅了她所感兴趣的各种地质资料,还一起观看黄山风景片,甚至在假期安排去黄山旅游;做到数学的“简便计算”时,指引女儿把各种简便计算的方法归类,把自己容易出错的原因归类,这不仅让她能更快地完成作业,最要紧的是同时也真正地在做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意义;再例如在她拉琴的时候,我们不仅练习技术,还一起阅读作曲家的各种小故事等等。

  回首自己的学习经历,我觉得“知其所以然”是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不仅如此,日积月累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自由是自己给的。

  通过对孩子学习的思考,我也反思了自己思想中对于“自由”一词的偏狭认知。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不自由”的一面。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大环境,那么如何在小环境中真正帮助孩子去认识“自由”,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

  我现在认为的“自由”是,首先是“理解”,这理解,既是对历史现在的理解,也是对自身及外界的理解;其次是“勤劳”,再自由的国度,也不可能躺着吃脖子里的馅饼;最后是“接纳”,所谓接纳就是,我从我的智力、能力、心力方面都思考过了,尽力了,并真心地相信,那么不论现在怎样,未来怎样,都保持“接纳”的心态。

  不得不说,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实践,作为家长,我真的觉得很累。不仅是身体累,最主要的还是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反省的那种压力。社会环境我们不能改变,学校环境我们也不能改变,如果我们还不改变自己,那还能抱怨谁呢?最重要的是,不论结果如何,我觉得我没在浪费时间;不论我女儿以后到底能上哪个学校,至少在能力范围之内我已经尽力了。

  我没有仅仅用“小升初”的目标来“压榨”孩子,而是以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的标准首先来要求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地去反省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虚伪和负面情绪。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和各位父母共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