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语故事(14)|北语生日辨

  作 者

  

  阎纯德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作家。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和《汉学研究》,著有《作家的足迹》、《作家的足迹·续编》、《瞿秋白》、《鲁迅及其作品》(法文)、《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等专著。

  大学,也像人,因为有生命,所以也有生日。记住自己的生日,不是出于虚荣,不是为了说明资历,而是为了历史而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北京语言大学,经历了1950年12月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业班”、1952年8月的“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几个阶段,从荷塘月色照耀的清华园、未名湖畔的燕园、有着元朝历史痕迹的魏公村(畏吾村)、乾隆皇帝从江南搬来的景色秀丽的苏州街和多元文化聚集的“小联合国”的五道口,这些“地域”的转换与名字的变迁,均没有改变这所学校生存的初心与始终肩负着国家和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那种承担。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培养的第一批东欧学生

  

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首批意大利学生

  那么,北京语言大学究竟有没有生日,生日究竟应该从何时算起,一直是一些老师关注的一个话题。追溯学脉,大学的诞生,也如一个人的成长,它有婴儿、童年、少年和成年的不同时期,而哪个时期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不能数典忘祖;其实一所大学也一样,回望一下自己的摇篮和足迹,不忘过去,方可展望未来。

  1964年,当郭沫若题写的“北京语言学院”校牌挂出,就听人说北语出身于“名门”,但它虽然经历过清华、北大、北外的熏染,却始终怀抱一门“绝活”而独立于天下。几十年过去,为核实北语的真正年轮,我还特别找到陪着婴儿少年北语一路走来的89岁的唐传寅先生,他为我证实了我所了解的北语的诞生、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有一个“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班”,当时的教务长周培源教授是班主任。1952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这个交换生班转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周培源教授跟到北大,依然担任教务长的周培源教授还是这个专修班的班主任。1961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将北大的“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为“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翌年更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由北大到北外进行合并的联系人就是唐传寅先生。这次合并,从北大转移过来的计有王环、李培元、李景蕙、张维、金德厚、李德津、许德楠、田万香、程美珍、钟梫、赵淑华、赵桂玲、胡炳忠、唐传寅、黄文彦、马新华、扈素筠、潘文娱、邵佩珍等五十多人;这些元老级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是北语真正的创始人,还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拓者。这些北语的对外汉语教学高楼大厦的建设者,不仅无怨无悔地为北语的发展与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北语是汉学家的摇篮,他们是用一生的真诚在摇篮边吟唱着“儿歌”守护着“成长”的人。他们培养的学生有汉学家、外国的高官,甚至是总理。现在,这些可亲可敬的元老,有的已经仙逝,有的都还健在,他们都是北语诞生与成长、发展的见证人。

  

  在我看来,北语的生日被“瞒报”了10年。为了说明我们学校的生日不是1962年,而该是1952年,我还调查了我国十几所著名大学的“诞辰”计算情况,可以作为我们计算校龄的参考。

  先说北京大学: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在北京创立了一个学堂,乳名京师大学堂。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北大的生日是1898年。

  清华大学:1909年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其后游美学务处改革为游美肄业馆,1911年游美肄业馆又更名为"清华学堂"(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的生日是1909年。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又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的生日是1902年。

  中国矿业大学的的前身是晚晴时期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从1920年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1938年西迁西安、天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几经辗转,又迁河南郑州和江苏苏州,1949年迁回焦作原址。1950年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又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矿业学院。其后,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迁至天津,同年4月中国矿业学院在举行成立典礼。1952年院系调整,又与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华蓥山下的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这所大学可谓多灾多难,它被扒拉来扒拉去,像个流浪儿,到处打游击,但是始终牢牢记自己的生日是1909年。

  武汉大学的源头是清末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源自孙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曾有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以上几所大学都没忘记自己呱呱坠地于何时何地,校史都从摇篮写起,一直写到现在,不管何时走到何地,都牢牢记着自己的第一步。话再说回来,我们北语的摇篮是北大那个“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它的保姆就是那些从青春跟到白发满头的那五十多位“对外汉语教学”的老教师。1952年应该是我们北语的生日!在这个吉庆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后来者,要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他们致敬,向他们献上一枚“国际汉语教学元老勋章”以表我们对他们真诚的尊重与谢意!

  

  

  为热烈庆祝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5周年,让所有关心北语建设发展的朋友们重拾记忆,诉说与北语的故事,抒发对北语的情感,表达对北语的祝福,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诚邀校内外北语人撰写“我的北语故事”,为北语55岁生日献上一份贺礼。

  联系人:咸俞灵

  联系电话: 82303029/82303140

  电子邮箱:news@blcu.edu.cn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