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的支出项目里,子女教育一定是最不计成本的一项。当然,它也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都市中产靠加班熬夜聚拢的财富。
对此有记者采访了多名上海家长,其中一名面临小升初的孩子,其暑假月均上课的花销竟达到了4000-5000元,这让家有二宝、月入3万的母亲自觉“能力有限”。
在高考应试教育体制无法更改的局面下,家长选择下重金在报班产业链上寻得一席之地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与同属“有闲”阶级的富家子弟结为补习班校友,从而站在鄙视链的更高端。
本文来源:综合自“光明网”、“中国经济网”、都市快报。
........................................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这两天,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
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晒账单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南京某幼升小学生家长以今年暑假补课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英语补课总共约4000元;绘画每节课85元,一周一次,整个暑假花费680元;幼小衔接暑期班3100元;舞蹈暑期班2600元。
“这已经是非常‘克制’的补习单了,即便如此仍需上万元。尤其是礼拜六,上午幼小衔接课程上到12点,下午12点45分又要开始学英语。”
对于即将小升初的家庭来说,花费更大。北京21世纪教育学院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中,有92%报读过各种补习班。“关键在于小升初没有统一考试,大家才会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所谓‘大比拼’趋之若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说。
下重金报各类课外班,让孩子能站在鄙视链的更高端
烧钱式教育的烦恼,并非是中产阶层独有,只不过这个群体拥有话语权,能够用文辞进行刷屏式的公共表达。
即便是生活在底层的父母们也会挣扎着创造条件为孩子购买校外教育资本,“能力有限”的活法,是中下层群体的共有痛点。
由此可见,教育竞争在中国是一件何等惨烈的事情。
家长们把孩子送进名目繁多的暑期班,排除盲目跟风的因素外,其初心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在强化书本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开拓视野,进而达到全方位发展的目的。
这个目标越明确,烧钱式教育的讽刺意味就越强——传统的学校教育除了应试能力外,再无任何有效的附加值,以至于家长们迫切需要通过在课外不断砸钱的方式来购买那些应试教育所不具备的东西。
烧钱的方式越多,孩子的负担就越重,教育事业也会显得愈发浮肿。
在传统的校园教育之外,已发育出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包含补习,奥数,英语,游泳,美术,乐器,体育等各类科目。中国的校园教育除了教会孩子做题外,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希望孩子掌握特长,就必须要在校外追加投入。
这一点被清清楚楚地写在了课程表上——尽管三好学生的奖状上都写着“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中国的校园里,体育音乐美术之类的老师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寥寥无几的排课,轻易地就能被语数外老师占据。
高考这根指挥棒,决定了课程的权重,以及学生们时间投入的序列表。作为应试教育的“赘肉”,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不是什么意外的事。
但随着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人们对孩子情操、修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随着国人的收入增长,中产阶级逐渐崛起,具备校外教育支付能力的父母日益增多。
于是,在高考应试教育体制无法更改的局面下,他们选择下重金在报班产业链上寻得一席之地来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与同属“有闲”阶级的富家子弟结为补习班校友,从而站在鄙视链的更高端,或者在未来的相亲角里“卖”得更好的价钱。
教育竞争的惨烈挣扎,发生在传统教育体制功能单一、狭隘化的背景下。家长的报班支出越繁重,越反衬出教育体制的失能。“分数碾压一切”的价值观导致校园育人功能的退化,学生的课外兴趣早就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更悲催的是,忙碌的家长根本没有时间言传身教,只能把孩子扔进培训班,让孩子在培训班之间来回辗转,哪怕孩子们并不感兴趣。
所以,“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或 “月入3万母亲叹能力有限”的问题核心是应试教育漏洞所造成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像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一样。
而这一问题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和“污染”,则需要庞大的资金来修复。中层的抱怨、底层的无力,都同样说明了在枷锁一般的应试教育面前,并没有多少幸存者能免受伤害。
“烧钱式”教育带来的更大恶果是人为打破了基础教育所追求的起点公平。“尤其是农村孩子、底层家庭、弱势学校的学生。”江苏省社科院何雨博士认为,“在这种规则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各类培训、游学机构。"
但本质上来说,家长要“烧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是由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
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坚定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化工作,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家长们互相攀比、花式烧钱的现状,就会持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