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霖亲子教育,孩子心理成长,青春叛逆,父母智慧,专家指引一路同行.
上一篇我们提到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些读者给我们留言说: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实施起来就困难很多,或者说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
今天我们来谈谈关于亲子沟通的态度和技巧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愈大,便愈难与他们沟通,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去交谈。其实孩子是成长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当孩子逐渐长大,知识面、接触面增大,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有时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实他们又何尝理解孩子!父母缺乏对孩子的了解,相互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必要。
说到亲子沟通的态度,就又要老生常谈“尊重与信任”、“民主与平等”和“理解与关心”了,许多家长都明白为什么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事情,就常常做出相反的行为。来我这里咨询的家长中就有对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上什么兴趣班、读什么书等,都严格地控制。究其实质,是他们头脑中除了“要尊重和信任孩子”的信念外,还存在“我一定要控制孩子”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使得他们要求孩子必须服从,在与孩子冲突中会坚信自己是对的,一定要赢得“战争”。这样,也就与尊重和信任孩子的信念背道而驰了。
其实,尊重孩子就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信任孩子就是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和空间。理解和关心,也意味着要包容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例如,在时间管理上,让孩子慢慢学着自己规划自己的时间,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时间的主人。
我一男性朋友就让他上三年级的女儿自己规划周末的时间,当然,这个孩子第一次尝试规划自己时间得到的结果是令人不满意的。原因有两点:
她只是口头列出自己的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没有认真画表格写在纸上,大家应该也想到了,中午之后,她自己都忘记自己下午的时间是计划做什么事情了;
没有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该做的事情,拖沓的老毛病又范了。
说到这,有些父母就要放弃了,认为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规划时间的能力,但位爸爸没有放弃。没关系啊,总比以前每个周末妈妈、爸爸、外婆轮番上阵跟在她屁股后面不停催促她快快写作业要来得好吧。找到不足之处,我们来改进就好了。用尺子和铅笔认认真真地把时间细化到分钟,这个时间段该做什么就必须做什么,否则就会影响到下一个时间段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一直拖延时间,最后牺牲掉的只有本该属于她的玩乐时间。意识到了这一点,孩子就有了紧迫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当然经过几次实践孩子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这个时间表,最后很精准地规划好了每个时间段可以做到并且完成得很好的事情。(图表模版给大家看一下,仅供参考)
周末活动安排表
日期:年月日
活动计划 |
时间 (以分钟为单位) |
完成0~10分 0未做,10完成 |
满意度 0不满意,10非常满意 |
8:00~9:00 |
|||
9:00~11:30 |
|||
11:30~13:00 |
|||
13:00~14:00 |
|||
14:00~16:00 |
|||
16:00~:17:30 |
|||
18:30~20:00 |
在零花钱上,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数额是有必要的,这也是理财教育的开端。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爱好,也是如此,父母不宜干涉太多。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孩子反而能焕发更大的热情。利用好这种热情,对于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有百利无一害的。《知心姐姐》杂志上曾发表一篇文章,提到一位妈妈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将“我选择不如你选择”变成她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结果儿子从原来做事犹豫不决到凡事都能自己拿主意。另一位妈妈则相反,凡事禁止孩子,很少给孩子选择尝试的机会,结果六年级的儿子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孩子,孩子的思想永远无法得到自由飞翔。
自尊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核心和基础,有的家长当孩子成绩好时,就尊重他;当出现问题时,就任意贬低、指责,甚至打骂,这是典型的有条件的尊重。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怎么可能把他的真实想法说出,怎么能感受到安全和自由。有一句教育名言说: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父母正是让孩子抬起头来的主要促进者。
看到上面的两段概念性的论述,有些家长又要不耐烦了,一目十行地略过,那么下面我来插播一段关于亲子沟通的技巧,家长们要认真看了。
积极的倾听与同感的表达:
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积极的倾听与同感的表达,积极倾听不仅仅是倾听,是指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让他们明白父母已经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已经觉察到隐含在他们话后面的感受,使孩子感觉到被了解、被接纳,从而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协助他们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同感技术。他认为感觉被爱对一个个体来说很重要,能促进个人身心发展,也是弥补身心创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互动的过程有口语和非口语(如动作、表情、声调)方式。无论使用何种沟通方式,父母必须表达出想了解,而不是批评、判断的意图。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心之后,才能打开心扉。
运用积极倾听,父母要学会“停、看、听”。也就是说,当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暂停手中正在进行的工作,注视孩子,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倾听孩子说了些什么,让他把话说完,不加评论和判断,尽量从孩子的立场了解他所说的话。待孩子说完,你将所接收到的信息再反馈(概括、陈述)给孩子,例如:你看看妈妈(或爸爸)这样理解你刚刚所说的,是不是与你的意思是一样的?一方面可以澄清听到的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误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重视。唯有此,父母才可以了解孩子话中隐含的意义,才可以真正帮助孩子克服某些恐惧心理,增进亲子关系,协助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愿意听父母的看法和意见。
“问题所有权”:
接下来我要谈到“问题所有权”,爱干净的爸爸妈妈通常会有不爱收拾的孩子;讲究效率、做事麻利的爸爸妈妈通常会有拖沓、散漫的孩子。为什么?因为这些父母太爱管闲事了,他们把孩子的问题揽到了自己身上,没有建立一个问题归属的概念。这样,他们不仅要抱怨自己的辛苦和劳累,而且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那么如何界定问题所有权呢?可以根据三项原则来确定:
一,若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属于孩子的问题;
二,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妨碍了父母的权力或职责,属于父母的问题;
三,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且不妨碍父母,这时亲子关系没问题,皆大欢喜。
父母在面对困扰时,可以问问自己:这问题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问题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关父母的事,属于孩子的处理范围。如果孩子与同伴、朋友、老师等他人发生冲突,那是他们两者的问题,父母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不需要插手或干涉,只需要从旁加以引导和注意即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是: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需要积极倾听;对于父母的问题,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信息,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对父母造成了困扰。
“表达我的信息”:
再来谈谈“表达我的信息”如果父母感到孩子的行为干扰了自己,可以采用表达“我的信息”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例如:你正在忙于一些事情,孩子却不断来干扰,或者孩子迟迟不归让人担心,一般父母遭遇此情境会指责孩子“你真不听话”、“真糟糕,你一出去就不知道回来”,而没有说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这样的“你的信息”的沟通,往往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常常造成双方的紧张和冲突。此时,就可以采取“我的信息”的表达方式。那么如何表达“我的信息”呢?它通常包含三部分:
描述行为(只描述而不评价),指出行为的后果,说出对这个行为后果的感受。例如:你踢(行为)得我好痛(后果),我真的受不了了(感受)。
一般而言,表达“我的信息”的基本句式是:“当你。。。我感到。。。因为。。。”。举例而言,通常采取“你的信息”的沟通话语:“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要把外套扔到沙发上!”如果运用我的信息,就可以表述为:“当我看到外套扔到沙发上时,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很想保持客厅的整齐。”再例如,对于通常的“电视关小声点儿!难道你没看见我在打电话吗?怎么这么不懂事!”可以改为“表达我的信息”的沟通方式:“当电视这么大声的时候,我打电话很费劲儿,因为我几乎听不到对方在讲什么。”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责备,也不会忙于辩解,而是会体谅到父母真实的处境和感受,从而自发产生消除问题的动机。父母告诉他们其行为带来的困扰,他们也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探索更多的解决问题之道:
探索更多的解决问题之道,即当孩子遇到难题或者亲子双方有冲突时,可一起衡量各种行动文案,彼此协调,选择合理的文案,并付诸行动。举例而言,五年级的儿子,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他很沮丧,满满的挫折感,向妈妈抱怨:老师尽出些烂题。妈妈首先积极倾听:
“你觉得很不公平?”
“对呀,出的考题课本里都没有!”
“你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你花了很长时间在课本上,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嗯。。。,我好生气。。。我好想哭。。。”
一段时间后,儿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母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母亲在其间扮演倾听、引导的角色,孩子会为了在下次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而想出各种改进方法;母亲给予的支持和尊重,有时会刺激孩子想出更多方法。最后再评估哪种方法更好,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由于父母的信赖和支持,孩子会对所作的决定有一种承诺感和责任心;也发展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亲子之间也少了一份敌意,多了一份爱意。尤其是对于双方有冲突的情况,若能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双方彼此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亲子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
概括一下,当孩子遇到难题或者亲子双方有冲突时,可一起衡量各种解决方案,一般而言,探索的步骤如下:
1. 利用积极倾听来了解并澄清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2. 与孩子共同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3. 列出并评估这些方法;
4. 决定最佳的解决方法;
5. 付诸实行;
6. 追踪评估实施后的效果。
【作者简介】昊霖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企业EAP执行师,国际认证催眠师,家庭(组织)系统排列授证导师,人力资本管理师培训讲师,NLP国际认证高级执行师,中国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公益平台创始人,青少年潜能训练专家,和谐亲子训练导师,资深亲子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