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养育工具 | 如何让孩子做家务?

  家务活

  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鲁道夫·德雷克斯

  孩子们是通过在家里帮忙做事来学习人生技能、发展社会兴趣并获得能力感的。

  1. 一起做头脑风暴,列出一份家务活清单。

  2. 设计一些有趣的方式轮流交换家务活,比如带旋转箭头的工作轮、工作图表,或者一个罐子,每个人从中抽出每周的两项家务。

  3. 花时间训练——在孩子6岁之前与他们一起做家务。

  4. 在家庭会议上讨论所有问题,关注于解决方案。

  

  你说过多少次“我自己做更容易”或者“我干脆自己做,这样不会出错”?或许,你曾经对自己说:“我要等到孩子再大一点,然后才让他参与做家务。”前两句话千真万确。你自己做更容易。如果你自己做,会做得更好、更快。但是,如果你等到以后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情,可能就太晚了。

  要记住我们在引言中所说的孩子们在建立着激励其行为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会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尤其是在习得语言和获得理性思考能力之前形成的信念。这些信念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你希望你的孩子对于参与做家务形成什么样的信念?如果每一件事都有人替他们做,他们会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形成什么样的信念?如果你读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我想你或许已经有答案了。

  现在来说说挑战。除了两岁时处于 “我来做”的阶段之外,你的孩子会拒绝承担家务。为什么?因为家务并不在他们优先要做的100件重要事情之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仍然需要父母教给能让他们受益终生的技能的原因。所以,要尽可能运用尽量多的正面管教工具让他们参与其中——即便是在他们抗拒的时候——并要避免用奖励作为一种诱惑。要明确说明我们都要做家务,因为我们是家庭的一员;我们都有零花钱,因为我们是家庭的一员。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

  奖励的危害在本书中被多次提到(以及表明奖励不利于孩子发展社会兴趣和承担风险的研究)。孩子们天生就有做出贡献的内在欲望。费力克斯·沃内肯(Felix Warneken)与迈克尔·托玛塞罗(Michael Tomasello)称之为“利他主义”(altruism),并且证实了这一概念。这两位研究者让母亲们把她们18个月大的学步期孩子带进一个房间。研究人员让孩子们看着他们在一根晾衣绳上挂东西,并在之后故意掉下其中一个夹子。孩子们会看着那个夹子,然后看着研究人员脸上不知所措的表情,随后会捡起夹子,通过将其递给研究人员来提供 “帮助”。

  是的,孩子们喜欢奖励(正如他们喜欢糖果、电视屏幕和赞扬一样),但是,奖励容易使人上瘾,并会导致想要更多、更大的奖励,或者没有足够大的奖励就拒绝做事。这破坏了孩子天生的特质——对贡献的欲望——的发展。

  玛丽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家庭会议上通过头脑风暴想出不同的方法来决定由谁负责哪些家务。上大一时,在与室友相处的过程中,我尤其感激这一工具。她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帮忙做家务的习惯(除非得到父母的奖励),因此,在干活的人与不干活的人之间开始造成怨恨。在召开家庭(宿舍)会议时,我们一致同意做一个宿舍杂务轮。这个轮子是用两张硬纸板做成的。小纸板上写着我们的名字,大纸板上有每周的基本杂务。我们每周都会转动轮子。这个办法很公平,是我们一致同意并且乐于参与的。这个职责描述为我们带来了和平与合作,以及令人满意的干净宿舍和对彼此的感激。

  由于我的孩子年龄还很小,在我们家,家务活已经成了孩子们或多或少都自愿热情地参与的事情。以下是几个例子:

·格雷森帮助里德使用安全座椅。

  ·打鸡蛋,然后搅拌煎饼原料。(他们轮流做。)

  ·把洗涤剂装进洗衣机。

  ·互相帮忙洗头发。

  ·排空浴缸里的水,另一个人把洗澡用的所有玩具放回桶里。

  ·开门(尤其是为女士)。

  ·确保关掉所有电灯。

  这些事情对孩子们来说都很好玩,而且有助于他们感觉到自己很能干,并认识自己在家庭里的不同角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我确信我会用到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一些方法。

  工具提示

  1

  要始终察觉你的孩子基于你所提供的经历可能正在形成什么样的信念。

  2

  不要期待孩子喜欢做家务。要和善而坚定,并且在训练和激励方法上要有创造性。

  3

  在家庭会议上,你的孩子可能会决定能够维持一周的家务活计划。当他们对这个计划失去兴趣时,不要感到沮丧,而要把“家务活”再次放到议程上,让他们想出一个新的计划。

  4

  要避免奖励,以便你的孩子形成做出贡献的内在激励。

  摘自:《正面管教养育工具》

  

  ★赋予孩子力量、培养孩子能力的49种有效方法;

  ★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教给父母不惩罚、不娇纵养育孩子的有效工具;

  ★家庭教育畅销书《正面管教》作者力作。

  end

  

新书上架!

(全场包邮)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