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宴”虽遇冷,师生情谊不“降温”

  许朝军

  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4次入选

近几年,全国各地严查严刹“谢师宴”等吃请歪风,餐饮行业的人对这种变化的感觉最明显。湖北武汉某饭店的李经理告诉记者,“前些年这个时候,我们的电话都被打爆,但今年预订‘谢师宴’的很少。”(8月6日人民日报)

我们自古就有谢师恩的传统,数年蒙师恩,一朝辞行表谢意,所以请老师吃个饭,坐在一起共话师生情,也无可厚非。可如今的“谢师宴”变成了家长们的宴请,你方唱罢我登场,对老师的宴请今一场明一顿,宴席逐渐“高大上”。如此一来,不仅造成餐饮上的浪费,还导致家长之间、学生之间竞相攀比,给很多普通家庭增加了额外负担。而一些老师在聚餐时经常大醉,沉湎于学生家长的宴请,久而久之教师行为愈来愈背离师德师风的原则底线,因而产生了不正之风,也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形象。故此,有些地方已经把治理“谢师宴”纳入整顿教育行风和强化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

不过,随着各种监督管理和干预措施的到位,“谢师宴”在社会上已开始“收敛”,不少酒店尤其是高档酒店预定“谢师宴”的现象也慢慢消失。“谢师宴”遇冷的事实,凸显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同样,现在的事实也表明,“谢师宴”遇冷后,师生之间的情感并未有丝毫“降温”,反而是更深更浓更见情谊。

首先,“谢师宴”遇冷,消失的只是应景性质的“宴请”,但师生感情却没有改变。不参与宴请、不胡吃海喝、不酩酊大醉的老师,反而让学生感觉更有亲和力,更有师道风范和儒雅气息,这种对老师的尊崇和敬爱之情更加浓郁,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次,“谢师宴”遇冷后,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表达不会少,而且因不再热衷“谢师宴”,学生表情达意的方式也更发自内心和别具一格。目前出现的一些新谢师方式便很受老师欢迎: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莘莘学子将感恩之情化作一封封书信、一首首原创诗歌、一条条祝福短信;在山东省实验中学,最重要的谢师环节被安排在高考前最后一次班会上,师生们一起回忆往昔、展望未来,并倡导“文章谢师”,还有学生亲自动手给老师制作手工贺卡……与“谢师宴”的吃喝相比,这些表达的方式不更让人感动,也更能突显师生情谊吗?

“谢师宴”遇冷是一种好的社会现象,体现了一种文明进步。“谢师宴”的遇冷让人颇感欣慰,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单纯地依靠社会自净效应来让“谢师宴”主动“降温”,而应该通过堵疏结合的干预措施,继续助力“谢师宴”降温。

比如我们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规范监督,通过警示教育等引导教师主动拒绝“谢师宴”,做到自觉不参与、不组织“谢师宴”,用师道尊严和作风转变来践师德、铸师魂。学校及纪检监察部门应不断地去监督、检查和规范教师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谢师宴”这种不正之风的蔓延。最后,学校应针对学生及其家长开展专题教育,鼓励和倡导文明毕业、文明告别、文明谢师,用真心和真情去表达对老师的敬爱,用最能体现情感的文明方式和老师说再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