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图纸变为梦想——同济学子为山区孩子装点梦想教室

  

  没想到我们的教室可以变成这样,真希望每天都能来这里上课!

  我可以用梦想教室里的小房子跟在外面打工的爸爸妈妈视频。

  

  8月9日,由同济大学创业校友赞助,同济大学学生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间同济大学“伊尔庚”梦想教室在四川凉山布拖县交际河中学落成,正在梦想教室上课的中学生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纷纷诉说着各自的真切感受。

  改造前

  

  改造后

  

  半个月前,这个80平米的房间只是学校的储物仓库,经过10天的施工改造,这里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梦想天堂。而这样的改变,源于数名在校大学生之手。梦想教室由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等6个学院的10名学生,亲自调研、设计、施工和装饰完成。他们以“步入心田”为主题,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将沉浸式设计手法与沉浸式教育方法相结合,通过恢复性室内环境营造、使用者心理诉求的前期调查、交互式景观设计、素养教育课程搭建,为交际河中学打造了一个集自习阅览、讨论座谈、心理访谈、视频通话、形体训练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教室。

  

梦想墙

  

小组自由讨论区

  

手工作品和图书陈列区

  

留守儿童视频通话、远程心理咨询密室

  据悉,同济大学“伊尔庚”梦想教室是进一步落实校地合作、教育扶贫战略及实践育人目标的一次新尝试,由学校团委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推进,帮助当地进行硬件提升、学生素养教育和心理引导;为同济学子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同学们学会将书本知识化作扶贫的工具。此项目引进专业、校友和学生社团三大资源,旨在输出同济智慧,实现对口帮扶。今年将在四川布拖县交际河中学、贵州盘县石桥中学、福建长汀县红山中心小学首批试点建设。

  创业校友反哺母校,携手精准扶贫攻坚

  同济大学“伊尔庚”梦想教室项目由同济大学联合同济创业谷孵化的校友公司力量共同建立。同济校友张莉捐赠1100万设立同济大学“伊尔庚”基金,其中100万专项用于梦想教室的建设与运营,每年资助学生团队赴贫困山区开展教育帮扶,为学生建设梦想教室和开展社会实践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校友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和优势,激发反哺母校和社会的意识,整合资源来加大教育帮扶的力度,同时也通过朋辈间教育和成功校友的引领作用促进对在校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同济大学“伊尔庚”梦想教室在四川凉山布拖县交际河中学落成

  将图纸带出校园,将课堂搬到工地

  梦想教室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同济大学学科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际操作将图纸中的规划设计变成触手可及的实物。在前期设计中,结合当地文化和同济特色,远程制作效果图、施工图、工程计划等。建设过程中制定采购计划,深入现场施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材均使用环保、低碳、易获得的材质。后期装饰中,利用“梦想墙”、“追梦门”等交互式景观设计,加强教室的互动性,运用多媒体设备,使同学们在梦想教室里既可以同远方的家人视频通话,又可以感受千里之外的同济生活。同时,梦想教室建造期间,同济学子发挥支教课程引导作用,带领当地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建筑模型等装饰,共创梦想教室。

  

  

同学们在现场自主施工和装饰

  打破时空限制,促进支教的长久效用

  以往的大学支教活动,多集中在寒暑期,时空限制容易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此项目以梦想教室为平台,实现支教活动的定点、长期和日常性支教的有力结合,促进支教功能的全方位体现。配合采用“暑期+日常”的支教双模式,通过学生社团在当地形成暑期定点支教点,开设主题夏令营,并开展圆梦计划、教师培训等活动,打造集“课程设计、远程对话、异地活动”为一体的梦想课程平台。另一方面,梦想教室将成为一扇连接两校的窗户,非假期期间,举办交换生活、心理访谈、大山外的世界等活动,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线上“云课堂”,用同济校园文化装点当地学生生活,通过两校学生互动促成当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同学们在梦想教室中上课

  

支教团成员组织当地学生开展团建活动

  

支教成员与当地学生在梦想教室中合影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