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志(三) | 在台江的一天

  

  支教日志(三) | 在台江的一天

  

  早晨七点半,山地清澈的空气让太阳显得格外刺眼。支教队员们住的宿舍开始躁动起来。鸡鸣声早已匿迹,而一遍一遍循环播放的闹铃声、洗漱的水声、铺床时被子的闷响,还有走廊上节奏不一的脚步声演奏出不断幻化的乐章。在台江县城的这所学校里,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就在一个小时前,一支队伍已悄然出发,成为乐曲的前奏,为这一天的支教活动提供饮食上的保障。其中两三人前往离校一公里左右的包子店,用长宽约一臂长的泡沫塑料箱,搬回可供50余人食用的豆浆、肉包、烧麦,作为支教队员们一天的早餐——到了下午,还要有人把这些箱子送返早餐店。而另一队,四五个人,则前往附近的农贸市场,购买午餐和晚餐的食材。除去一个手拉小车可以拉取少量的食材,其他每袋5到10斤的蔬菜、瓜果、肉类,主要都靠手提肩扛。

  

  今天由后勤组的卜帆带队去购买食材。卜帆高高瘦瘦的,身后跟着四个“壮丁”,却也全是温文尔雅的模样,有的穿着衬衫,有的还穿着学校发的社会实践服装,行走在农贸市场的档位之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卜帆先告知了四人需要购买的食材项目并设计了购买的顺序和路线——对这里,她显然已经驾轻就熟了。

  卜帆一行人先去购买肉类。农贸市场的室外有一条不算窄的道路,却被连着的两排数十家肉档挤得只留下恰供三轮机车通过的小道。五人顺着道路走过了绝大部分档面,才最终选择了一家,买了五斤猪肉。尽管这样,一名男生在进入市场内买蔬菜的时候还是不无惋惜地说:“里面的这家的肉好像比外面的好点。”

  

  购买蔬菜也不是件容易的活儿。虽然条件艰苦,但后勤组仍坚持每餐有三个菜的伙食,这样一天便要准备六道菜,每道菜的食材都需要有五到十斤重。挑选西红柿的时候,虽然需要买的很多,但是卜帆挑得比平时老人买菜还慢、还仔细。“吃的东西一定不能省,而且要保质保量。”卜帆如是说。

  在支教活动过程中,后勤工作的辛苦是每个人有目共睹的,却也是提升每个人在支教期间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后勤组的工作说白了就主要是买菜,也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后勤组组长倪戈子坦言,“刚来的时候困难还是比较多的,不熟悉这里的情况,遇到问题也不知道找谁帮助。”

  

  早餐用毕,时间来到八点四十五。队长队辅们早早到了教室,等候学生的到来。有的学生带着早餐来吃,有的学生则带着一些练习册,抓住一点点时间写他们的假期作业。此时,队长和队辅们会开始活跃班级的气氛,和班里的同学们聊一些话题,在亲近学生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这里的情况。

  一队队长易际泉很享受和同学们“唠嗑”和了解学生的生活。只要手头没有别的工作,课间里他便会在一队教室里出现,和这些说两三句话就离不开“老易老师有没有女朋友”这样的话题孩子们聊天。一天傍晚放学后,他和几名学生留在教室里谈天说地,直到太阳几近要从西边坠落,才把学生们沿路送回了家,还错过了晚饭。

  

  一队的学生谈起对易际泉老师的印象,总离不开两个词,其一是严肃,其二却是易亲近。确实,在这个夏令营的“班级”里,易际泉老师作为“班主任”一样的角色,不得不在纪律、卫生等方面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但日常与学生的沟通,则不至于把这种严肃的要求变成一种隔阂。“和这些学生们聊天,我也慢慢找回初中那个时候,喜欢开玩笑的自己了。”易际泉老师说,“如果我没有当队长,可能这次支教就漏掉了不少东西。”

  早上的两节课在11点钟上完,此时饭点还未到,课程组组长,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赵杰,便把所有课程的负责人召集起来。轮流反映所负责的课程的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大到课时设置、课程内容所需要的调整与改动,小到某一个班某一名同学的学习困难或者纪律问题,上课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反馈,事无巨细,却都要经过全组大约10多人的讨论才能确定改变的计划。

  

  在课程组的讨论中,每一名支教队员都在教学方面实现了经验的分享和问题的警示。负责动漫课程的吴伟老师,便对课堂上个别同学出现的纪律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有的学生,与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如以不如此做的后果警示他。”吴伟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予在场的每一个课程组成员一个管理课堂的新思路,这一思路将通过各课程负责人传达给每一位稍显稚嫩的“老师”。

  

  晚上九点,在学校给大家的宿舍下面,刚军训完的浙大队员在教其他队员练习军体拳,平时看起来弱不禁风的队员们此时一个个扎足了马步,为了第二天课间操时能教给同学最正宗的动作努力着;宿舍内的床上,宣传组和调研组的同学们把床当做了办公桌连夜总结着一天的照片、视频、文稿,准备着第二天的调研资料,想了解这里的山落村庄,也想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到外面的世界。

  

  没有这么多特殊任务,更多的人则是努力教好一节课,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的“教书匠”。四十多人拥有四十多个不同的支教的一天,像沾着花花绿绿的颜色的调色板,色彩斑斓;但不管每个人的“颜色”多么不同,支教的这些天,每个人还是会化作粉刷匠,为这里的孩子添上一笔最美的色彩。

照片:张馨宇、谢佳良

文字:张馨宇

编辑:谢佳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