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本质与技术无关?

  在第七届世界智慧教育高峰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做了主题为“教育与未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本质”的演讲分享。

教育与未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本质

俞敏洪

  

  在现场,俞敏洪表示,技术、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的很多行业,但教育的本质依旧是如何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学到知识,并且用最有效的方法将他们培养成才,而这与技术无关。

  谈到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俞敏洪认为,互联网是中性的,本身不是教育,而教育本身有其目的。因此,互联网只是为教育服务的技术手段而已。

  在当今时代,知识传播更为迅速,信息和知识能无边界大面积达到所有人群,获取知识的成本变低,知识传播手段更丰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国教育向在线化、移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变革。

  1. 在线化:消除教育边界;优质教育资源更被关注;教育资源趋向集中;碎片化学习成为重要形式之一,并且随时随地;智能化、去教师化的智能学习系统和平台会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

  2. 移动化:教育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行为分析,成为教育工作者个性化辅导学生的依据;随着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将会越来越值钱,有偿传播成为常态;移动互联和教育的结合,更多是互补,而不是颠覆,尽管在有些方面,颠覆成为必然。

  3. 智能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将与教学融合,使教师能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关注教学本身的发展,例如学生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提升、想象力提升、人品的培养等。

  在这些趋势之外,互联网在人格培养、道德完善、思想创新、制度变革四个领域上,不会起到大作用。在俞敏洪看来,这些教育技术带来的发展与真正的人才的培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他在演讲中强调,“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人格、人品。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良知、理性、判断力、独立思考、精神自由,还有人格独立。”他相信,正确的价值体系、独立的人格和创新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人从小有良知、有判断力,他的基础思维能力将使他具备创新和创造能力,而这与学习科学技术并无关系。

  正如每一次技术的巨大变革势必推动人类的一次巨大进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转变了人类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方式,并对个体的成长及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育的本质与技术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渠道,提升眼界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良知和理性。当校园界限被打破,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成为学校。以成立9年,至今举办过上千场公益活动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为例。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聚合交互,多所学校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大运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和活动中,也有机会走进最贫困的偏远乡村和5.12震后的四川。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见识社会的不同角落,这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社会和学校教育体系以外的东西,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理性和良知。

  未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有望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最大化。依托大数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定制最合适的课程和学习方式,尊重个体,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给予支持。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基于数据的教育应用。美国教育科技企业通过数据科学、机器学习技术、知识图谱等,搭建适应性学习引擎,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普渡大学的课程信号系统,根据学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过去的学业表现,运用商业智能分析技术,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业风险,促进学业成功。

  技术应用拓宽了学生品格教育的覆盖面。线上教学实现了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让偏远地区学生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在品格养成方面,教师和学生也可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远程的对话交流。未来,通过互联网对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还能发挥更多。

  现实中,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更加普及、更加公平以及更加个性化,为人的成长搭建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对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人格培养、独立性养成及批判性思维等教育的根本,也正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编辑后增加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原创文章及原创图片版权归属本公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