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校优秀稿件选篇】我与课改共成长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参加工作已经二十年了,课改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但是,不管怎么改,我的教学方式始终未发生太大改变,课堂上自己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生怕学生没听懂,总是讲得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而这一次高效课堂改革,使我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回顾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历程,有艰辛与挫折,也有欢笑与成功。课改让我学会了正视自我,反思自我,实践自我。

说真的,刚开始我和许多同事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有抵触情绪,随着课改的推进,渐渐知道课改的必要性,但仍是被动的。把自己的不思上进归功于客观环境的不成熟,其实更主要的是没有潜下心来去思考,实践。

一次,当自己精心准备的校级公开课——《陶罐和铁罐》,被听课老师指出:教师不敢放手,没有体现学生为主、教法与学法陈旧,没有体现课改精神.....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我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我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正视课改,唯有潜下心来切切实实加强理论学习,接受课改的洗礼,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重新给自己定位。

从那以后,我积极转变思想,进行经常性的反思,找出与课改要求的差距,一次次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深入课改年级、课改实验学校万盛小学听课后,我发现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后来,又陆续参加了房涛、梁恕俭等专家们的专题讲座,我更加明确了课改的要求与方向,领悟了课改的内涵与精神,体验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魅力,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谦虚审慎的钻研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对照专家的指引,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点滴的进步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于是,我积极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

然而,要改变固有教学模式不是件一帆风顺的事,刚开始,由于自己的导学提纲设计不够合理,导致计划一节课的内容要几乎两节课才能完成,课堂上有的学生根本融入不到小组合作中去,交流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怎么办?此时,我又想打退堂鼓,还是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吧!然而,我们年级是学校指定的课改年级,必须实行课改!领导可是随时都要推门听课的,怎么办?我深深地感到: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最难改变的也是自己,但一个连自己都改变不了的人怎么能改变别人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去探索,主动去尝试,就一定会有成效。

于是,我虚心向走在课改前列的老师请教,在网上找合作学习的课例进行学习。在年级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认真修改自己的导学提纲。为了设计好导学提纲,我反复阅读教材、深挖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学习提纲中的问题设计既要知识全面,又要突出难点、重点和疑点,同时问题尽可能的通俗易懂。我还特意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人文化关怀,设计上了一些情感话语,如“温馨提示”啦, “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等等,学生自学课本、合作交流的热情就一下子高涨。而且,我还精心在课堂导课上下了功夫。我深深知道,课的开始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所以,我力求导课新颖、有趣。要么是哲理故事,要么是对联和谜语,要么是歌曲、小品等。

就这样,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模有样了,连平时胆小的龚诗韵、周婕同学都举起了直直的小手,居然能鼓起勇气当着全班发言了,虽然声音还比较小、仪态还不够自然,但这就是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功的第一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课堂展示环节也是一节好课的重头戏。我深深知道这点,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我多费心思,我一般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从中发现他们思维的火花,而我只是充当记录员和调解员的身份。但要对他们提出展示的规则和要求,如展示时自然大方,语音清晰洪亮,语言规范,并说:“我代表某组发言”或“经过讨论,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等。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开动脑筋,注意发现不同见解和不足;小组代表展示完毕,其他同学,如小组内或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和纠正。并且为搞好对小组的评价,对发言人的评价,作为激励措施,还设计小组评价表,从表现、发言积极、声音、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小组进行多元评价。这样既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又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当在课堂上听着一个个出人意料、富有个性的见解,感受着一次次惊喜与欣慰时,我真正体会到是课改给课堂注入了生机,给学生注入了活力。当我与孩子们沉浸在课改的快乐中,沐浴着课改的阳光成长时,我终于明白了:课改不是靠学校与领导的指挥棒,而要靠我们自己的实践,我们一线教师才是课改实施的关键。

很荣幸,我走进了课改,参与了课改,感受了课改,并从课改中汲取了许多养分。课改象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给我带来自信和快乐,使我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在课改的舞台上快乐耕耘,快乐成长,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收获幸福,也收获着自己的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