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原标题:在读写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作为语文教师,六年来我不断变化和丰富自己的读写课程:组织班级的学生阅读与分享教材、阅读材料、电影、经典书籍等,也让他们编写剧本进行表演……力图激发他们的思考、激活他们的体验,希望他们可以独立思考、自我探究,分享合作、自我审视,最终师生一起获得生命成长的充实感和愉悦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个课件实践的片段。

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学习 图片由作者提供

从学生的成长困惑出发

我们当下的课程观和课程实践似乎在有意无意忽略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创设课程的来源,这是无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需求、无视学生的课程权利。

我有个学生叫代俊州,小学和初一都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初二转到我所在的学校。因为学习基础太弱、性情太野,很快就在班级成了头头,带着几个孩子打架逃学,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班级秩序,使老师头疼不已。有一次我让他补写作文,他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天天在想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我去问妈妈,她说:“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当你错过这次机会,你的未来就黑暗了。”妈妈问我:“你的未来是什么?”我说是当明星,妈妈说:“你拿什么当明星,你的成绩这么差。”“明星”这两个字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遥远的,每当我看见电视里像我这么大的人都已经在赚钱了,而我却还在花钱。妈妈就说:“他们都是成绩好的、有艺术才能的人,你再看看你自己。”我低下了头,觉得自己没什么本事,只能呆在底下看别人演的电视。从那时起,我失去了信心,一点儿期望也没有了。

作为任教农村初中的教师,我所接触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是应试选拔的失败者,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迷茫崩溃,代俊州只是表现得更为激烈。我干脆用了四节课观看和讨论电影《十三棵泡桐》,并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我希望他们可以明白,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残忍,我们都不要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现在,这个孩子身上的戾气少了很多。其实,最好的成长永远是自我觉醒、自我完善。

从整本书的经典出发

整本书的经典阅读是读写课程的一个必然走向。和片段化的阅读不同,整本书的阅读更能养成学生的阅读思考,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全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我的班级共读的第一本经典是《小王子》。从观影到阅读书籍,再到最后的讨论交流,我前后一共花了七节课,完成了这次的经典阅读的尝试与挑战。

在观影和阅读的开始,我留了几个问题:什么是驯养?谁和谁建立了驯养关系?前后有什么变化?讨论之后,我又布置了书评的写作,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驯养就像一把双刃剑,没有驯养之前,你可能自私自大、冷漠、只关心自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独自承担一切、没有可以谈心的人、忍受孤独。但被驯养之后,你会改变,会逐渐考虑他人的感想,有什么烦心的事也会有人与你分忧。可是如果有一天,他要离开你,你会突然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难免是要哭的、要伤心的。

这段读书笔记是署名“心空”的学生发给我的。最让我震撼的是交流分享时,学生李欣雨的发言:“小王子和飞行员、狐狸、玫瑰等都建立了驯养关系,但小王子最后选择死亡回到玫瑰身边,是因为他觉得玫瑰太过柔弱,最需要他的呵护,这就是驯养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我今年又着手编写了《动物庄园》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读书报告单,希望书籍和电影结合,读思一体。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阅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自己的生活,从日常重复和零零碎碎里发现乐趣和意义。所以,这两年,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阅读和思考的目标——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意义。和学生一块儿讨论交流了《当幸福来敲门》和《海底总动员》,我布置了“阅读父爱”为题的写作。

爸爸嘴巴抿成了一条线,眉头的“川”字跑了出来,郑重其事地看着我:“你叔说回老家复读不行,因为老家的书和这里的不一样,怕你考不好,所以我觉得还是在这里上高中好。”

我语气不太好地埋怨了几句,爸爸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嘴角噙出一抹笑意看着我:“反正你现在就好好念,不要去想那些,要相信自己,给自己自信。”

我突然有些后悔,考高中本身就是自己的事,爸爸在帮我想办法,而我却迁怒于他,爸爸非但没有怪我,还鼓励我、支持我,我似乎读到父亲对我的爱的冰山一角,父爱是我一生也阅读不完的。

朱敏慧

已经不太习惯去观察和体味父爱的初中生,字里行间流露了对普通而平凡的父亲的更多理解和敬意。

构建开放的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能只是限于老师和学生,而应该向有志于参加学习的所有人开放。大家互相倾听,更好地理解他人,打破狭隘与偏见,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考,进而懂得多元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感情和逻辑。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建立更广泛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必须的努力。

我把一个学生关于异地求学的随笔和网上关于异地高考的文章编印成专题讲义。和以往不同的是,我让学生和家长共读共写。

我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乡下就是有几间多余的空房,一直出租给外地人,他们跟我们相处得挺好。以前有位租客,在我家住了十几年,直到去年他回老家创业才离开。回老家后还一直给我们打电话,问问家里情况和我们的身体情况。前一阵子我爷爷去世,现在的租客主动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我们听后很感动。我妈叫他们不要做饭,到我们家里来吃,他们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人与人相处长了都会有感情的。我能理解大家所说的“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但这个说法不是完全正确的。外地人有素质差的,难道本地人就没有素质差的吗?假如你到外地去打工,你希望别人也不把你当好人吗?

黄雪怡家长

六年来,我做了一些读写课程的尝试,越来越觉得以读写来激发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变得更好,而我也获得自我的认同感与职业的价值感,也许,这就是意义所在。我希望自己,还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创造,努力让自己和学生变化,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江苏张家港第八中学教师)

微信编辑:徐静婷

本文首发于《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17年2月27日第11版,版权归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教文化乐读”。

中教文化乐读

以教育视角观照文化,用文化眼光推介好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