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十八:《“退园入班”并不明智》

原标题:“家教杂说”之十八:《“退园入班”并不明智》

标签: 分类:

“退园入班”并不明智

赵忠心

一位幼儿园的孩子的母亲打电话问我说,她的孩子正在幼儿园大班,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上小学了。她们家附近成立了一个学前班,有人说上学前班对孩子上小学很有利,可也有人说没有什么好处。请问,孩子上学前班究竟有没有好处呢?

这位家长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据说,在一些地方有不少的家长,在孩子离上学还有一年的时候,就让孩子退园,进入小学开办的学前班。个别的地区,甚至出现幼儿园大班“人去楼空”的情况。这种做法,究竟是高明呢,还是不高明呢?

有的家长主张自己的孩子上学前班,无非是指望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让孩子早一点儿收收心,提前进入小学生的“角色”,将来真正进入小学的时候,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可以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到进入小学时“起点”比别人高,学起来比较轻松、从容,使孩子从入学一开始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那么,学前班能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呢?我以为比较难。为什么呢?

学前班并不是按照幼儿园的模式开办的,而是按照小学的模式开办的。如果同幼儿园一样的话,就没有开办的必要了,也就没有家长非要退出幼儿园再进入学前班了。现在,各地开办的学前班,可以说是一种“准小学”。孩子进入这种学前班,虽然一般比正常入小学的时间只是提前了一年的时间,但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准小学”的教学方式。学龄前的孩子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很差,集中注意集中的时间很短。而学前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作息制度上,一般都与小学相同或相似,对还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负担。很难达到“收心”的目的,弄不好还会引起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畏惧和反感。

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是系统的文化知识,而且还是抽象的书本知识。由于学龄前的孩子认识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不可能理解书本上的抽象的知识。他们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就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要说他们懂了吧,可又不全懂;说他们不懂吧,他们又自认为懂了一点,就像是炒了一锅“夹生饭”。

进入小学以后,老师势必还要重新讲述他们在学前班学过的知识,孩子自以为懂了,就没有兴趣再学习了;可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不认真学习,将会给他们在知识上造成很多的“缺漏”。如果孩子在刚刚入学学习最基础和最基本的知识时,就没有打好基础,就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造成恶性循环。即或是由于孩子在学前班提前接触到了小学的一些知识,入学后显得比别孩子知道得多一些,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优势,是“虚假的优势”,维持不了多久,就会渐渐丧失。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琴师教孩子学琴,从没有学过琴的孩子收学费1元,学过琴的收学费两元。人们感到奇怪,问这是为什么?琴师说:“从未学过琴的孩子弹琴,没有带来任何的毛病,不需要费时费力纠正,所以收学费少;而学过琴的,常常有不正规的习惯和毛病,需要纠正。因此,要多收学费。”

孩子在幼儿阶段提前学习那些无法真正理解的知识,就等于吃的是“夹生饭”,不仅会“消化不良”,还会影响小学的正常学习。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有的小学开办学前班,其目的就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也有的是为了从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小学教育本来是义务教育,就是说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入学学习。假如孩子在学前班表现得不够好,在入学时就被开办学前班的学校给无情地“筛选”了下来,那对心灵还很稚嫩的孩子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学前班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迎合某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的心理,而出现的一种似小学又非小学的“准小学”。学习的是小学的知识,可又不按照、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小学的要求共管理来做,还是像在幼儿园那样,“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有“标准”的教育,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一种误解,到入学的时候,不但不能很快适应,反而会延缓适应的速度。在学前班,虽然接触了一些小学的知识,却没有培养出小学生的“意识”,终究还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说,“提前退园进学前班”的做法,并不高明,家长最好不要做出那样的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