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规模的战争能力 朱可夫远胜拿破仑

  库图佐夫完全是靠俄罗斯的冬天打败了拿破仑,他没有打过一场击败拿破仑的战役,他也知道凭自己的军事实力不是拿破仑的对手,但他知道俄罗斯冬天的严酷,知道没有粮食的供应对军队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只是一味的撤退,希望时间能拖跨拿破仑,如果不这样,他也不知道可以怎么办,而俄罗斯游击队对拿破仑后勤线的攻击是自发的,而不是库图佐夫所控制的。可以说这也不是库图佐夫的原创,早在俄罗斯和瑞典的战争中,彼得大帝就是怎么干的,他击败了当时欧洲最杰出的军事领导人——古斯塔夫,使俄罗斯成为欧洲的一员,终结了瑞典在东欧的统治地位。而朱可夫所面临的时代,不是一味的撤退就可以击败对手的,如果按照库图佐夫那一套,苏联早灭亡了,他必须和德军硬碰硬,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才能最终完成保卫国家的重任。

  有人说朱可夫不是战略家,那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从军事的角度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军事战略军,从战前他预演了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中央集团军群的行动,到他预见到德军对基辅的合围,到莫斯科城下的反击,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前苏联领导层盲目认为苏联已具备了战略反击能力,在铁木辛哥等人的鼓吹下,首先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攻击正好撞上同样准备在该方向展开攻击的德军机动兵团,而当时朱可夫却持相反的意见,在他看来苏军还不具备战略反攻的实力,德军还拥有可观的机动力量来进攻,在军事实力上德军对苏军仍握有优势。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显然不懂什么是军事层面的战术和战略,什么是政治层面的战略和战术。作为军事将领朱可夫当然是关注于军事战略上的问题,而斯大林作为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由他来掌握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大战略是理所当然的。而斯大林在政治层面上的大战略掌握的不好吗?使苏联成为战后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不知道有哪位战略大师达到过这样的水平),利用朝鲜战争使美国最终由在全球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迫使中国加入到这场战争中,不得不更多的依赖苏联的支持和帮助,总不会把苏联的最后崩溃也算到死去数十年的斯大林头上吧!要知道,在其死后,赫鲁晓夫实行的是一套反斯大林的政策,在他的主扶下苏联全面否定了斯大林本人及他生前所制定的许多政策,而中苏论战,也正是从对斯大林的评价上开始的。后面上台的勃列日涅夫虽然取代了赫鲁晓夫,但他又有多少东西是从斯大林的政策上继承下来的呢?他是否有斯大林那样的政治战略才能呢?

  关于火星计划,朱可夫确是该计划的制定者之一,但计划的执行却不是他自己,首先军事计划的制定从来就不会在实际交战中被始终如一的执行,战斗中会出现各种与计划中不相符合的情况,随时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出一些调整。一个军事计划的成功往往不取决于计划制定的有多圆满,而在于执行者在战场上的随机应便。世界军事史上,根据错误的作战计划却取得胜利的情况有之,根据正确的计划却出现了失败的结局亦有之,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就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初期李将军制定包围麦克里兰的波多马克军团的计划,计划是正确的,却因为执行迂回任务的杰克逊将军对宗教的过度狂热,每当星期六,杰克逊便会下令自己的军队停止一切行动,而呆在军营里全军祈祷,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占用了星期六,他也会在下一周的某一天把用掉的星期六补回来,结果他担误了军队移动的时间,因他行进的迟缓,波多马克军团逃脱了被包围全歼的命运,还令南军遭受了比北军更大的损失。同样的麦克里兰制定的进军里士满的计划,如果其坚决执行的话,美国的南北战争就可能从一开始就结束了,而不是用了数年的时间,也就不会让格兰特、谢尔曼等人有机会在战争中脱颖而出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对英法联军的迂回计划,从计划实施之前,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完美而正确的计划,虽然阿登山区并不是完全不能通行装甲部队,但它不适合装甲部队的展开,是客观真实的,要在这一方向击败德军,英法联军并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只要将法军的几个装甲旅从侧翼打击、拦截和集中英法的空中力量对其漫长的行军纵队进行打击就可以挫败德军的这一企图,从德军对此一战役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法军的坦克出现在德军面前时,对德军造成的恐慌情绪,就当时德军坦克的实力来说(大多数德军坦克实际上只是装备了两挺机关枪的装甲车,而法军却是实实在在的装炮坦克),无论从装甲还是火力上,它们是比不上法军所装备的坦克的,这一计划的成功,完全是法军高层指挥无能造成的,而不是曼施坦因的计划造成的。

  计划永远都不是完美的,关于拿破仑,克劳塞维茨几乎对他的每一场战役提出了批评,认为他的计划并不完美,有许多不足和漏洞,但是和他对阵的敌人却实在是差劲的很,几乎从来没有发现过。从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世界的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战结局,都是由于失败一方将领或领导者在交战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有时这些失误如果作对了一个,就可能改写整个会战的结果,令失败者成为胜利者,没有一支胜利的军队是依靠完美的计划成功的。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认为战争的胜负其实与军事将领的指挥和计划无关,它只是无数的错误和偶然性造成的结果,其中著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所著的《战争与和平》中就不厌其烦的反复阐述了这一观点。

  对于拿破仑,富勒倒没有克劳塞茨那样完全否定,他只是认为拿破仑的指挥对于人数较少,规模并不太庞大,战场并不宽广的战役中是完全胜任和不可战胜的,但是在战争规模逐渐扩大,交战的兵力、地域更为庞大时,拿破仑的那套只要下面的指挥官按照他的个人指令执行就可以的指挥模式就不行了,他需要一个有效率的参谋机构和一个能充分理解他的战略意图的参谋长来帮助他指挥,同时也需要能独立作战,独当一面的指挥人才,为他分担一部分的指挥权。拿拿破仑和朱可夫相比是不合适的,他们所面对的战争局面是完全不同的,拿破仑更适合小规模的会战,而朱可夫在更大规模的战争中远比拿破仑更胜任,他很懂得培养下面的指挥员的战略、战术素养,在战争开始之前,他担任各级军事主官时,他就经常亲自为下面的指挥员讲解各种军事知识和指挥的艺术,并进行各种考验学习成果的军事演习。在二战中朱可夫作为大本营的斯大林的副手,亲自策划和指挥了许多重大的战役,当战争逐步走向胜利之时,而非结束之后,斯大林对他的猜忌便已经开始了,当苏军将战争推向国境线之时,斯大林便有意的降低朱可夫的威信,把他从在军事上领导整个战争全局的地位降低到与他曾经指挥和领导下的方面军司令员的平等竞争的层次上,虽然还保有他大本营副统帅的名号。关于柏林战役,一方面朱可夫为了预防德国从东普鲁士侧翼攻击苏军,导致苏军出现类似当年莫斯科城下德军失败的危险,首先对东普鲁士进行了预防性的攻击,其指挥的军队刚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而科涅夫却在这时进入到了更有利的进攻柏林的位置,作为斯大林有意扶植的朱可夫的竞争者之一,对于他的救命恩人,他可是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当斯大林最终还是决定让保卫了莫斯科的朱可夫功德圆满去攻占柏林之后,心中不服的科涅夫仍有意与朱可夫竞争,仍在盘算着从他的进攻路线上向柏林迂回攻击。而朱可夫深知这一点,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同时也是苏联当局为了抢在盟军之前结束对柏林的进攻(虽然同盟国双方已经达成一致由苏联攻占柏林,但盟军将领们却仍在积极的向柏林方向变相推进,虽然他们的距离较远,但所面临的抵抗却很弱,德国将军们许多显然有意让英美联军先到达柏林),于是朱可夫不得不在短期休整之后,仓促发动了对柏林的攻击,是政治上的因素导致了苏军在柏林攻坚中的急于求成,而德国人在柏林也确实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所以当苏军还在围攻总理府时,苏联政府便急着宣称已于5月1日胜利结束了柏林的战役,而苏军却是在这后一、两天才攻下了德国最后的堡垒。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杰出的军事将领都犯过错误,都有过失败的战斗,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的杰出成就和才能。仅以火星战役的目标未实现,柏林战役中苏军损失较大来否定朱可夫,是以偏概全,是吹毛求疵。所谓西方军事史学家说德军在柏林远接近地的作战中才想到在苏军炮击之后再进入阵地的打法,苏军竟浑然不知,空耗了炮弹,是一个很可疑的说法,这既贬低了苏军、也贬低了德军的智商,这种作法,可以肯定的是这决不是什么首创,苏军也不可能不知道,连中国共产党的土八路都知道,这种把戏只可能玩一次,很快就会失去效用,对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是无关轻重的。还有说朱可夫用到的探照灯实际不利于苏军进攻,水面反射了探照灯的灯光,反而影响了苏军观察前进方面的视野,好像不利于苏军就有利于德军似的,难道反射光会选择只反射苏军的视野,而不反射德军的视野?倒处都有水面反射?苏军使用探照灯,一方面是为了给进攻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德军制造一点压力,但这两方面的作用通常也只能是在刚开始进攻时有点用,但一旦开始了几十分钟之后,战场上到处是火光和炮火的亮光,所以它的作用也就不大了,而对德军造成的压力也会因为战斗的开始,人员的伤亡,而逐渐被杀人和被杀的恐怖消散,这种事根本就微不足道,与朱可夫的将道无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