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国民党的本土化影响两岸政策

  

  上海东亚研究所司法研究室主任黄伟伟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发表专文《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显示了什么》,作者认为:“深蓝在面对‘大中国路线’时的分裂,意味着深蓝内部趋统的势力进一步弱化。洪秀柱选举失利后,虽有支持者喊出成立新政党诉求,但国民党分裂可能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洪秀柱实力有限。国民党将继续本土化,而这一‘本土化’趋势始自蒋经国,是国民党在台湾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非洪秀柱一人可扭转。”

  文章内容如下:

  

  

  吴敦义的两岸思维与路线,是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民党主席选举在5月20日落下帷幕,出人意料的是,吴敦义以14多万票的绝对优势一轮过半,打败同场竞选的现任党主席洪秀柱,成为党内新的“最大公约数”,有三年多时间带领国民党再出发。

  预期与结果悬殊的胜选

  2017年的国民党主席选举是国民党在2016大败后,最大规模的“收拾残局”运动,内含路线斗争、权力重整、利益分配,甚至统“独”、认同议题都搬上台面,让人有种看“总统”选举大秀的错觉。纵观此次国民党主席选举林林总总,共有六名候选人角逐党主席,是历届党主席选举人数最多的一次,竞争最激烈,变数最多,导致选举前一天也无法确定胜者,岛内外很多政治观察家认为可能会进入第二轮角逐。然而选举结果让多数人跌破眼镜,吴敦义以144,408票的绝对优势一轮过半胜出,得票率52%;而他的最强竞争对手洪秀柱得票仅有53,063票,得票率仅为19%;郝龙斌有44,166票,得票率为16%,表现超出预期;韩国瑜与詹启贤分别获得16,095票和12,324票,表现也不错。

  复盘这次选举,预期与结果如此悬殊,值得深思。

  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从连署到民调,到人头党员,争议不断,耳语满天飞,各阵营为了胜选无所不用其极。这样激烈的竞争让选举一片混乱,但也从中让人看出国民党很多问题:这关系到国民党未来会否再度崛起,选情如此激烈,是否意味着蓝军的热情回来了?在选举中一再被挑起的两岸政策路线之争在国民党内是真议题还是假议题,以及由路线之争引出的,吴敦义当选是否意味着国民党会越来越“独”,吴敦义领导下的国民党两岸政策为何?国民党改革能否持续,实现组织再造,改变以往为民众所诟病的“酱缸”文化、“密室”政治,吸引年轻世代等等。

  蓝营支持者的回归与变化

  2014年“七合一选举”与2016年“总统大选”的失败,让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势力彻底崩盘,而对于失败原因的解释,各界分析并不一致。一种看法是蓝军热情不再,含泪不投票,一种看法是固有的蓝大绿小的板块发生了根本性变动,国民党在岛内逐渐式微的趋势不可逆转。第一种看法中,对于蓝军不投票的原因也有两种解释,一方认为是蓝营对国民党施政不满,一方则认为是国民党路线出了问题,丧失了传统核心价值,洪秀柱即是后一种看法的代表。所以洪秀柱在2016年国民党主席补选胜出后,即提出具有“大中国”情怀的两岸关系论述,并成立孙文学校,广泛宣传国民党传统的“大中国”价值观,试图与岛内主流的“本土化”论述分庭抗礼。

  与2016年国民党主席补选相比,今年的党主席选举无论在投票率与投票人数上,都有长足进步。2016年投票率为41%,有效投票数为139,558,而2017年投票率为58%,有效投票数为272,682。投票人数增多,基层党员的投票热情明显被调动起来,但洪秀柱今年仅得到5万张选票,比去年少了2万支持者。

  

  首先,在一般党员中,洪秀柱基本没有拿到票。

  

  其次,在人头党员方面,动员力度不如吴敦义阵营。

  

  最后,令人意外的是,洪秀柱在其铁票区,深蓝党员中跑票严重。

  蓝营支持者回归容易解释,外有民进党全盘清算,让蓝军危机意识高涨;内有党主席选举的激烈竞争,党员被充分动员。但蓝军的热情能否持续、扩大,助力国民党赢得未来选举还有待观察。值得深思的是深蓝党员的变化,洪秀柱对自己选情的乐观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深蓝忠心的笃定,认为深蓝一定会支持她对国民党的改造,支持她的“大中国路线”。但选举结果表明,洪秀柱在深蓝黄复兴党员中最多只拿到了4成选票,远低于预期,与去年她在深蓝有7至8成的支持率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只能解释为深蓝2016全力挺柱大多是因为同情她在国民党中的遭遇,而不是出于对其路线、理念的认同。去年对洪秀柱的同情票已还,今年则会看候选人投票。选前郝龙斌阵营即预测,洪秀柱在黄复兴的支持度,与去年补选相比已是江河日下,或已跌破五成,郝有可能拿到黄复兴四成左右的选票。而吴阵营在选前也评估,吴的黄复兴得票高于预期,若无意外,应可拿下两成。

  深蓝在面对“大中国路线”时的分裂,意味着深蓝内部趋统的势力进一步弱化。洪秀柱选举失利后,虽有支持者喊出成立新政党诉求,但国民党分裂可能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洪秀柱实力有限。国民党将继续本土化,而这一“本土化”趋势始自蒋经国,是国民党在台湾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非洪秀柱一人可扭转。

  国民党本土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路线之争再次浮上台面。

  党内统派认为,

  国民党为了胜选,始终把团结当作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团结,继而对党内路线分歧讳莫如深。这种为团结而团结的状态,导致国民党无法提出清晰的发展方向,在两岸关系和大陆政策方面无法做到旗帜鲜明,也让国民党在岛内渐失人心。然而,台湾民意真的如此吗,蓝营的支持者真的是因为国民党没有扛出“大中国”或“统一”大旗而含泪不投票吗?

  2016年“大选”,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靠“维持现状”模糊再模糊的论述轻而易举地赢得了选举;2017年国民党主席选举,提出清晰“一中同表”的两岸关系发展路线的洪秀柱惨败,深蓝分裂;洪秀柱在选举中抛出的统独议题、认同议题,非但没有凝聚“挺柱”的向心力,反而让更多蓝营民众忧惧这一激进路线会让国民党分裂,甚至泡沫化,从而自发配票给吴敦义,冲高了吴的得票,让吴敦义阵营操作“西瓜偎大边”、“一轮过半”策略成功。这些政治现实说明,国民党内的路线之争很可能只是假议题,“大中国论述”现阶段已无法在国民党内形成气候,统派势力在在国民党内已彻底边缘化,吴敦义带领下的国民党无疑会延续以往国民党的“本土化路线”,且持续深化。

  但国民党的“本土化”一定会导致国民党“独化”且“和平统一”已经丧失条件了吗?

  回顾历史,国民党本土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始自蒋经国。对国民党本土化的研究也不是刚刚起步,以往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国民党本土化是国民党为了在台湾生存发展所做的是适应性调整,包括“人事、体制、政策、价值取向等层面,是顺应台湾主体意识、健全政党体制、适应选举政治的必然要求”,其内涵是要“认同台湾、爱乡爱土、凝聚族群”,但“不至于滑向‚台独化‛、‚独台化‛、‚去中国化‛歧途”。①如2005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为了摆脱其外省人原罪,修改党章,从论述、组织、政策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国民党本土化。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他对国民党的本土化改造并没有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见,本土化是岛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并不等同于“去中国化”与“台独”。

  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

  应警觉国民党本土化走向“反中”,“所谓贴近本土,在台湾的语境中,无非就是表现出反中的立场”,“对反中或台独而言,国民党加入反中无异于将台湾政治土壤彻底染绿”,“最后是巩固了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基地,对于国民党重振并无真正好处”。②尤其在岛内“反中”声浪高涨的情况下,需要密切关注国民党本土化动向,敦促国民党坚定反台独的立场。

  国民党本土化对其两岸政策的影响

  国民党启动本土化进程后,两岸政策发生质的变化是在李登辉时期,由“一个中国”变为“两国论”。但自连战到马英九,又将两岸政策拉回到“一个中国”框架内,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在岛内,为因应本土化潮流,马英九更强调“九二共识”中的“一中各表”,强调“中华民国主权独立”,两岸维持现状,“不统、不独、不武”。

  目前看来,吴敦义的两岸政策基本沿袭马英九时期的论述,但为与洪秀柱的“一中同表”相区隔,吴在“一中各表”上下足功夫,甚至在回覆习总书记贺电时,刻意将他所认为的“九二共识”含义逐字写出。在有关专访中吴敦义也一再说,有“九二共识”大陆放心,有“一中各表”台湾安心,人为将“九二共识”割裂成两部分,这明显与大陆的“九二共识”认知有落差,比“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有所退步。

  不过,以国民党的共识,两岸还是应当维持某种关系,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以维护两岸和平,这点吴敦义也是不会变的。吴敦义刚刚当选,其政策、思想还会有变化,需要进一步观察。

  国民党改革能否持续

  “大中国路线”无法让国民党再度中兴,而泛蓝政治版图在岛内却面临不断萎缩的困境,这使得国民党改革议题被不断提起。但百年老店,暮气沉沉,“酱缸”、“密室”政治文化盛行,利益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改来改去还只动了皮毛,在民主化、年轻化方面的作为还远远不够且收效甚微。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中的六位候选人,最具改革精神的是洪秀柱,但基层党员用选票否定了她的努力。

  一则洪秀柱的能力备受质疑,因为虽然民进党施政让人民怨声载道,但国民党民调、声势却依旧低迷。

  二则很多党员看到的是,洪秀柱领导下的国民党有如一盘散沙无法团结。如为宣扬“一中同表”,洪秀柱高举“反马”大旗;与“立院党团”关系紧张,势同水火;又因强行通过主席提前选举及黄复兴党代表并选案,与多数中常委撕破脸。

  基层党员对团结的渴望似乎甚于改革,最后选上了“最有经验、最有能力、最有资历”的“老人”吴敦义。

  吴敦义当选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团结党内各方势力,目前与手下败将的整合已初见成效,“立院党团”更是欢欣鼓舞,呼吁洪秀柱尽快交接,让吴敦义开始工作,恢复党中央-智库-党团的密切合作,更加有效制约民进党。在团结大旗下,改革的动作势必迟缓,但2018“七合一选举”与2020“大选”近在眼前,吴敦义领导下的国民党如何因应值得观察。或是恢复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其选举动员力,这是吴敦义擅长的,也在此次党主席选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或是从“经济发展主义”出发,以“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为背景,回溯台湾过去经济高速成长或社会稳定的“美好时代”,召唤经济选民与中产阶级的记忆情感。③吴敦义在这次主席选举中也选了这条路径,主打政绩牌,把自己塑造成“民进党最怕的人”,吸引党员支持。

  几点感受

  1

  对“台独”、“独台”或“华独”等一些基本概念要重新厘清。这里的重新厘清并不是重新定义,而是重新熟悉其原有含义与产生背景。

  2

  之所以出现这些概念混淆,网路舆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网路的巨大发展,让人们可以更便利地获取各种资讯,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认识有了量的飞跃,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但是这些普通民众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大多是不成体系的,更没有历史积累和实践经验。他们对一些概念望文生义,或者简单化处理,通过网路传播形成舆论导向,甚至翻转概念原有之义。这一趋势对两岸民间良性互动不利,也不利于两岸保持弹性、模糊的空间。

  3

  不要迷信网路政治。民进党在网路上翻云覆雨,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让人们见识到网路政治的潜力。但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在网路耕耘颇深、走得更远的洪秀柱,却并没有选赢网路小白吴敦义,可见网路政治有其局限性。

  注释

  ①刘世洋:《中国国民党“本土化”走向观察》,《台海研究》2016年第1期,第1页。

  ②《石之瑜:国民党的第二种假本土化》,风传媒2016年4月12日。

  ③《张宇韶:国民党崩坏的结构因素》,端媒体,2016年2月4日。

  来源:中评网

  作者:黄伟伟

  责编:福若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