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蔡执政后台湾对外政策转型及影响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中心研究员锺厚涛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发表专文《蔡英文执政后台湾对外政策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影响——以马英九时期为参照》

  作者认为:

  “蔡英文上台一年来,完全放弃马英九时期‘活路外交’政策,在‘踏实外交’幌子下,改用‘柔性台独外交’战术;不再‘亲美友日和陆’,而是‘倚美联日抗中’;不再‘固邦而不拓邦’,而是谋求‘既固邦又拓邦’;不再维护两岸关系的重要性,而是力图通过‘新南向’政策来弱化两岸的经贸连接;不但谋求参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的国际组织,更全力谋求大幅扩大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力度。在全球与亚太地区权势重构的背景下,蔡英文对外政策的急遽转变,将使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面临恶性循环、螺旋下沉的局面。”

  文章内容如下:

  

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如何处理两岸关系。

  

  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如何处理两岸关系

  

  蔡英文对外政策的战略调整

  相较于马英九时期,蔡英文对内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在对内方面,蔡当局优先以“转型正义”为名,对国民党展开政治追杀,妄图将之斩尽杀绝,以确保民进党可以长期执政。

  在对外关系领域,蔡当局也是动作频频,从战略和战术上对台湾对外政策进行全面更新,谋求可以既不接受“九二共识”,又可以收割马英九时期对外关系成果,维持对外关系“现状”,同时还可以借壳上市,以“台湾”名义来寻求新的世界定位,藉助国际场合来壮大“台独”势力:

  (一)在布局上,由马英九时期的“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变为“由世界走向中国大陆”。

  为有意疏离中国大陆,减少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连接,蔡英文一直主张“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反对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此还与主张“从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马英九于2010年4月25日进行过激烈辩论。蔡英文上台后,将会放弃马英九时期政策,全面落实自己长期坚持的“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观念,企图跳过或回避中国大陆,优先考虑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洽签协议,全力强化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来对冲两岸关系的发展势头。

  (二)在位阶上,由马英九时期“将两岸关系置于台湾对外关系之上”变为“将台湾对外关系置于两岸关系之上”。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又与大陆处于特殊的分离状态,具有一定的“国际活动空间”,因而如何处理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之间的位阶问题,一直是岛内高层决策者颇为纠结的难题,也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台湾前“外交部长”钱复认为,台湾应将两岸关系置于对外关系之上。而钱复的继任者蒋孝严则提出相反意见,认为台湾应将两岸关系置于对外关系之下。

  虽然各方争论不已,但从历史角度观察,却有一定规律可循。纵观六十余年来台湾当局对外活动的主张演变与行为变迁,可以发现,当两岸关系相对和缓时期,台湾当局会将两岸关系的位阶置于对外关系之上。而当两岸关系紧张对峙之时,台湾当局则会反向操作,把对外关系的位阶置于两岸关系之上。

  马英九执政时期,“将两岸关系的位阶放在对外关系之上,为了避免两岸冲突,希望两岸能在对外领域进行‘休兵’”。①但蔡英文上台后,整体思路可能是将对外关系置于两岸关系之上,在两岸关系上以“维持现状”为名,“进一步退两步”,虽然在“520讲话”中声称将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关系,却始终拒不放弃“台独党纲”,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使得两岸官方交流全面停摆。但在两岸关系上,蔡当局却始终动作频频,在国际场合全方位拓展活动空间,以此来对两岸关系进行战略疏离。

  (三)在策略上,由马英九时期的“活路外交”转向以“踏实外交”为名的“柔性台独外交”。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提出了颇有创意的“活路外交”政策,其中既有“灵活处理、活泛应对”的内涵,也有为台湾“寻找活路、寻找出路”的意味。

  马英九执政期间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两岸同属一中”,较少在国际场合制造事端,两岸达成了基本的政治互信,这也为台湾获得较大“国际活动空间”提供了基本条件。

  然而,对于马英九的这一重要创举,以蔡英文为主席的民进党却将“活路外交”抨击成“死路外交”,将“外交休兵”污名化为“外交休克”,认为是在“矮化台湾主权”。

  蔡英文上台后提出“踏实外交”(Steadfast Diplomacy)概念,②很多人认为这与李登辉时期提出的“务实外交”一脉相承,即以更加柔性、更具弹性的方式拓展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为“台独”分裂势力寻找更大的舞台,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台湾目前在国际场合根本没有力量与中国大陆发生正面冲突,因而蔡英文的所谓“踏实外交”又竭力避免像陈水扁时期那样盲目冲撞“一个中国”原则底线,导致两岸在国际场合全面对撞。

  但关于“踏实外交”走向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模糊不清,蔡英文虽然提出“踏实外交”这个概念,但对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从未有过任何明确说明,而且“踏实外交”究竟是指导蔡当局整个对外政策还是仅仅指导处理与“友邦”关系,目前无人知晓。

  二是前景不明。虽然在2016年初蔡英文就提出“踏实外交”概念,但后来却很少使用这个概念,在几次重要讲话或接受外媒采访时,都并未提及这一概念。2017年迄今,蔡英文本人就从未使用过这个概念,其身边核心人士也是如此。

  三是蔡当局立场转趋强硬。“踏实外交”的核心要义,是要以柔性低调的姿态来拓展对外活动空间,但蔡当局近期在对外关系上的活动明显开始强硬,如在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上,台“陆委会”就发表声明称,对岸不要误判两岸形势,如果台湾参与WHA受阻,将导致两岸关系渐行渐远。这明显是要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来要挟中国大陆,逼迫中国大陆同意台湾参与今年的WHA。

  蔡英文战术转变的四个基本面向

  整体而言,蔡英文时期的对外政策与马英九时期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相异性和变化性,二者相似性和连续性较小。蔡英文不但在对外战略上进行关键调整,在具体战术上也将做出四种明显的模式转变:

  (一)由马英九时期的“亲美友日和陆”转变为“倚美联日抗中”

  在美日相对衰落、中国大陆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台湾当局无可回避地会面临一种安全困境,是继续追随美日还是选择与大陆合作,成为台湾两难选择。马英九从现实主义逻辑出发,奉行“亲美友日和陆”对外政策,在美国、日本和大陆之间力图维持“等距接触”,进而实现台美、台日及两岸关系三重提升。蔡英文上台后,则放弃马英九时期的相对平衡策略,推行“倚美联日抗中”政策,大幅提升美日在台湾对外布局中的功能和角色,企图挟美日自重,将美日看成是对抗中国大陆的最大靠山,自觉充当美日遏华马前卒,寻求被深度纳入“美日同盟”战略,干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蔡英文之所以诉诸向美日靠拢,是因为她认为美日希望加大对于台海问题的介入力度,希望通过打“台湾牌”来强化对于中国大陆的牵制力度。蔡英文深知,美国比较看重台湾的地缘棋子作用,特别是特朗普在胜选之后,一度曾公开声称美国不必被“一中政策”所束缚,而且打破1979年美台“断交”以来双方领导人不得直接沟通的惯例,直接与蔡英文通话。

  所有这些,都让蔡英文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台美关系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即使是后来特朗普公开承诺将会恪守“一中政策”,而且直接拒绝蔡英文二次通话的建议,但蔡英文对美国的期待并未降低。未来蔡英文会以允许美国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进口等方式为筹码,要求美国纵容自己从事“台独施政”,提升美台双方往来人员层级,与台签署“双边投资协定”之类的经济合作协议,宣布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等。

  与此同时,蔡英文在过去一年中还竭力强化对日沟通。2015年10月访日期间,蔡英文就曾与日本首相安倍有过密室会谈,或许已经在东海、南海、台日经济协议等方面向日本做出了妥协。正式上台之后,蔡英文在对日关系上更是精心经营,不但积极构建对日关系“双保险机制”,分别指派谢长廷和邱义仁担任“驻日代表”和“亚东关系协会”主席,而且邀请日本内务部副大臣赤间二郎访台,这标志着1972年台日“断交”以来日本访台人员的层级达到了最高水平。

  此外,在蔡英文当局的鼓动下,日本还将“日本交流协会”更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蔡英文当局也紧随其后,将“亚东关系协会”更名为“台湾日本协会”,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台湾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假象。在蔡当局的强力推动与日本安倍政府积极配合下,台日在双边贸易和经贸往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提升。2016年台日贸易额高达600亿美元,增长率为3%,扭转连续四年萎缩的势头。双方民间人员往来也突破600万人次。

  (二)由马英九时期的“固邦而不拓邦”转向“既固邦又拓邦”

  蔡英文上台之前,台湾共有22个“邦交国”,其中拉丁美洲12个,大洋洲6个,非洲3个,欧洲1个。

  马英九执政时期,主动提出“外交休兵”战术,即不再与大陆互挖墙角,也不寻求建立新的“邦交国”,但也不会放弃原有“邦交国”。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两岸不论在台湾海峡或在国际社会,都应该和解休兵,并在国际组织及活动中相互协助、彼此尊重。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本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而非恶性竞争,虚耗资源”,③这就是“外交休兵”的初步内涵,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再就“邦交国”议题与大陆进行对抗。2008年6月2日,台“外交部长”欧鸿炼在记者会上则更为明确地表示,“争取新‘邦交国’将不再是我们优先作为”,同时“在‘外交’休兵的前提下,未来‘外交部’不会把资源用在争取新的‘邦交国’”。马英九的这一做法,具有革故鼎新的意味,被誉为是台湾‘对外关系’史上“最重大的‘外交’转折”。④

  出于为“台独”势力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需要,蔡英文上台后,放弃马英九“外交休兵”和“正义外交”战术,转而重新启用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金援外交”,对各个“邦交国”进行高额援助甚至对部分政要直接撒钱,私下贿赂,因为这种做法效率更快,效果也更明显,短期内更能稳住这些“邦交国”与台湾的关系。

  如蔡英文在访问巴拉圭期间,就出手阔绰,大手笔向对方捐赠23亿元新台币。但蔡英文的做法并未巩固住与台“邦交国”关系,2017年1月台湾在非洲的三个“友邦”之一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断交”,使得台湾“邦交国”数量仅剩下21个,创历史最低记录。

  除了承继“金援外交”策略之外,蔡英文还准备启用“烽火外交”,在既有的“邦交国”之外,寻求建立新的“邦交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世界还有4个国家既未与台湾“建交”,也与台湾没有“邦交”关系,主要包括不丹、马耳他骑士团、科索沃及萨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西撒哈拉)。目前蔡英文当局正在积极布局,全力强化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马耳他骑士团的关系尤为密切,目前双方正在越南等国进行医疗等领域合作,马耳他骑士团对外联络主任狄罗比亚特声称,“基于双方合作,我们有信心与台湾发展出更为深厚的关系”。

  由于蔡英文上台后将会采用既“固邦”又“拓邦”的战术,迫使大陆也只能随之起舞,两岸有可能在拉美等地区再次展开角逐,其激烈程度不会亚于陈水扁时期。不过,目前中国大陆已经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太平洋岛国论坛”、“中拉合作论坛”等方式,与非洲、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各个国家,包括几乎所有的台湾“邦交国”,都建立了密切联系。部分台湾“邦交国”如梵蒂冈、宏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都多次提出与中国建交。

  但大陆出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出发,在过去八年中,没有接受任何国家建交的提议。而在部分台湾“邦交国”与台“断交”后,大陆也没有与之建交,冈比亚即为典型案例。蔡英文若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大陆没有必要继续与台保持“外交休兵”默契,反而宜顺其自然,顺水推舟,根据台湾“邦交国”的意愿,借力使力,择机与部分国家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大幅压缩台湾“邦交国”版图。

  如此一来,势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蔡英文当局或将面临雪崩式“断交”浪潮,甚至“邦交国”数量最后被完全清零。

  (三)利用“新南向”政策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弱化两岸经贸。

  在2016“大选”政见发表会和辩论会上,蔡英文就多次抛出“新南向政策”, 主张台湾应该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联,与这些国家早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或经济合作协议(ECA)。蔡英文上台后,更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势,专门在“总统府”成立“新南向”政策办公室,由蔡英文核心幕僚、前“外交部长”黄志芳负责,并拨出数十亿新台币财政预算,加紧强化与东南亚10国、南亚6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8个国家的关系。

  在蔡英文当局的强力推动下,台湾与“新南向”对象国关系大幅提升,2016年迄今,台湾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成长10.11%,明显高于台湾与全球贸易成长率的7.76%。这些国家赴台游人数也大幅增长,如泰国增长57.26%,越南成长34.33%。

  蔡英文上台后,与“新南向”沿线国家已经签署八个双边经贸协议,另外与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已经完成了签署双边FTA/ECA的可行性研究,蔡英文势必会依据相关前期研究成果,加速与这些国家的谈判,力求早日达成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谋求与其他国家签署FTA/ECA,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经交织,重要目的之一即是通过强化与“新南向”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来弱化两岸经贸往来,摆脱蔡当局所称的“对中国大陆的过度依赖”,进而实现“经济脱中”、“经济台独”的目的。

  (四)构建“全面外交”,谋求参与更多国际非政府组织。

  马英九执政时期,放弃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重返联合国”的挑衅行为,转而谋求“有意义地”参与一些经济性、功能性、专业性和事务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并取得了显着成绩。

  2008年12月,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身份加入WTO下的政府采购协定(GPA)。2009年之后台湾连续七年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大会(WHA)。2013年台湾又以“中华台北”名义、“客人”身份首次参加“国际民航组织”(ICAO)大会。整体来看,在马英九任内,台湾新增参与或提升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10个。目前台湾已在37个国际组织拥有完全会员地位,在21个国际组织拥有观察员地位。

  但蔡英文上台后,在其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政治互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台湾谋求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难度大幅增加,台湾谋求继续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努力均已失败告终。在这一背景下,蔡英文当局转而寻求加入非政府组织,加大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的参与力度。例如,蔡当局近期就邀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执委会主席纳兹等人出席“2017年自由民主论坛”。

  蔡英文之所以会将INGO作为自己对外布局的重心,其他原因有:

  首先,这可以将台湾民众推向对抗大陆的第一线,并利用INGO为桥梁加速布局“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力推加入INGO,可以将岛内民众及民间团体推上两岸竞争的前沿,以民众的名义侵蚀国际社会的“一中框架”,逼迫大陆必须正面应对台湾的所谓“民意”,而蔡英文当局则可以躲在幕后,坐享其成。

  另外,蔡英文当局在推动“新南向”政策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由于台湾与“新南向”沿线18个国家均没有正式官方关系,只能采取“民间外交”方式加以推进,而利用INGO为桥梁来强化与“新南向”国家的民间往来,无疑是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其次,INGO具有广阔的空间。

  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截止到2017年1月,全世界共有各类国际组织和机构6万8千多个,其中非政府组织和机构有5万个。⑤而台湾参与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有近3000个。显然,台湾参与INGO的数量仅占全球INGO数量的6%左右,未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蔡英文对此当然有充分的意识,因而将参与INGO作为“全民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重点领域有非传统安全、人道救援、国际反恐等等,因为这些领域更具有迷惑性,更容易争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支持。例如,根据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来仪的研究,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许多欧盟国家甚至韩国都高度支持台湾参与INGO。⑥

  再次,这是民进党执政时的一贯传统。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不久,就在“外交部”增设“非政府组织国际事务委员会”,在行政和财政上增加对于台湾非政府组织参与INGO的扶持力度,力推“全民外交”,希望藉此来展现台湾的“国际能见度”。这也导致在这一时期,台湾参与INGO的数量开始大幅增长。2000年台湾参与INGO的数量为1000个,2003年则迅速增至2074个,目前已经接近3000个。

  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深度影响

  蔡英文执政一年来,始终以权谋意识而非战略意识来处理对外关系,重拾野蛮冲撞路线,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底线。同时,蔡英文当局还明显弱化对于东海、南海的“主权”宣称,并与国际社会上的“藏独”、“疆独”、“港独”、“蒙独”等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对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严峻挑战。而美日等国则顺势而为,加大对于台湾的支持力度,并藉机强化对于中国大陆的牵制。所有这些都使得台湾问题更趋严峻复杂,两岸关系也面临着新的变数和挑战。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遭受冲击

  台湾是一个选举社会,一切以民意为核心导向。蔡英文作为一个资深政客,不但懂得顺从民意,而且善于操弄民意,在台湾对外关系问题上,尤其如此。在蔡英文的操弄下,台湾的民意正在趋向恶化,朝向更加有利于“台独”势力重新集结,这也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是蔡明显加速“去中国化”进程来“报复”中国大陆。

  由于两岸实力悬殊,蔡英文在国际场合无力与我正面对抗,转而寻求在岛内操之在己的部分,如进一步“去蒋”、“去孙”和“去孔”,对中国大陆形成对冲和“报复”,使得两岸文化连接点日趋稀少,让台湾民众只知“台湾”而不知“中国”,最终导致岛内民意全面绿化。

  二是蔡故意煽动民粹,推动民众对大陆不满情绪更加高涨。

  台湾民众一直谋求“对等、有尊严”地参与“国际活动空间”,这与岛内民众对于大陆的态度之间,也息息相关。⑦台湾无法继续参与WHA等相关国际活动时,蔡英文每次都会主打悲情牌,制造“亚细亚孤儿”和“国际弃婴”的悲情氛围,这在岛内很容易引发民众共鸣,引起不必要的风波,加深岛内民众对于大陆的无谓猜忌,引发台湾民众情绪波动,对大陆产生一定的抵触不满情绪,加剧台湾“去中国化”步伐。

  三是“台独”势力可能会铤而走险。

  大陆在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上保持适度压力,目的之一是要以此为抓手,冲击蔡英文的执政绩效,让她的民意支持度逐渐损耗殆尽,迫使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逐渐向大陆靠拢。但如果大陆力道过猛,则会削弱蔡英文两岸政策调整的意愿和幅度,更有甚者,蔡英文当局受到刺激后,不但不会往大陆期待的方向调整,反而可能铤而走险,朝“台独”方向迈进。

  此外,在参与ICAO和WHA受阻时,蔡当局故意推卸责任,转移焦点,把台湾在国际社会上被边缘化的原因归咎于大陆的“强力打压”,并通过操弄“民粹”来制造台湾正在面临“国际生存危机”的假象,藉以拉拢民众,重新凝聚深绿支持者,扩大“台独”阵容。

  在危机爆发时,蔡当局还积极支持“台独”势力藉机滋事,在国际场合制造事端。如2017年参与WHA的图谋落败后,蔡当局就向岛内激进“台独”组织“联合国协进会”提供30万元新台币,鼓励其赴日内瓦WHA会场周边寻衅滋事。

  (二)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将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两岸关系能够继续维持和平发展,则双方在互相协商的基础上,就可以妥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两岸关系与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也将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对此,马英九曾称,“两岸关系改善有益于台湾国际空间的拓展,台湾国际空间的拓展,又将增强台湾深化两岸关系的意愿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⑧

  蔡英文当局则完全改变上述的良性循环,大打“国际活动空间”牌,双向操作,两面下注,多方渔利。如果图谋能够成功,则可以藉此宣扬政绩,展现民进党执政的能力和合法性,为2020年“大选”时狂打“政绩牌”累计资本。同时还可以藉助这些国际空间,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两岸分离分治状态,为进一步走向“台独”奠定基础。如果图谋失败,则可以塑造悲情氛围,争取国际社会对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在岛内煽动民粹,抹黑大陆,进一步挑起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不满情绪。所以对于蔡英文而言,“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完全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旱涝保收的问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她都能够从中谋利。

  蔡英文上台后一旦做出非理性行为,挑战“一个中国”基本原则,大陆势必不会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强力出手,采取务实有效的处理方案,全面围堵“台独外交”,收缩“台独”的“国际活动空间”,让蔡英文当局的“外交”成本、“外交”风险和“外交”损失远远大于它的受益,逼迫蔡英文回归到理性务实的路线中来。

  显然,蔡英文强力推行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结果,将使两岸重新陷入“外交争夺战”或者拉锯战,两岸关系也将随之逐渐僵化甚至跌至谷底。如果两岸关系动荡不安,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则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一问题作为两岸关系最大矛盾之一的地位将更加凸显。⑨如此一来,两岸关系与台湾“国际活动空间”或将陷入恶性循环的复杂态势。

  (三)对维护中国总体安全战略构成负面干扰

  目前,全球大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势较量正在逐渐白热化。蔡英文上台后,中国大陆的周边环境将更趋复杂,特别是东海、南海议题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蔡英文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向来态度模糊,立场摇摆,在自身意愿不足再加上美日双重施压的因素影响下,蔡将更加自我限缩,不再继续宣示“东海、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也将实质放弃对于南海断续线的坚持,反而声称应该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处理相关争议,或者直接承认日本对于钓鱼岛的实际管辖权。蔡英文此举将造成东海、南海、台海“三海联动”的困局,不但将使两岸失去联手保护东海、南海的可行性,而且将使大陆在捍卫东海、南海主权时面临一定的历史基础困境和法理依据困境。

  此外,“台独”分子还极力与“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加强勾结。在蔡英文默许甚至支持下,“台独”分裂势力还意图通过邀请达赖和热比娅访台等方式,与“藏独”、“疆独”、“蒙独”、“民运分子”等相互勾结,造成“五毒合流”。此外,香港社运分子也陆续赴台窜访,向民进党寻求经验和经费支持,使得“港独”和“台独”合流趋势更趋明显。⑩如此一来,中国大陆维护总体安全战略的处境将更加艰难,维护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外环境也更趋复杂。

  结语

  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涉及范围广泛,情况复杂,难度巨大,大陆一以贯之的政策就是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对之作出合情合理的妥善安排。这一政策不会因为岛内政党轮替而发生改变,也不会只是将之限定于某一特定政党。未来蔡英文当局要想妥善处理好台湾对外关系,唯一的密钥就是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优先处理好两岸关系。即如台湾学者蔡政修所言,“若无北京的善意,台湾的国际困境将很难改善”。⑪岛内民众对此也有广泛的认知,2011年6月台“陆委会”民调显示,63.7%的受访者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于扩大台湾“国际活动空间”。普通民众都能有如此明确的认知,曾经担任过“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自然也不会不知,否则就是“装睡的人叫不醒”。

  注释

  ①蔡明彦:“外交休兵的本益分析”,载《新社会》(台湾)2008年第12期,第6页。

  ②按:这是2016年3月蔡英文在进行“英翔专案”,赴巴拿马和巴拉圭访问时首度提出的。

  ③马英九在2008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国时报》(台湾)2008年5月21日。

  ④《“外交休兵”内容没说清》,《联合报》(台湾)2008年8月24日。

  ⑤Un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ttp://www.uia.org/yearbook上网时间:2016年1月23日。

  ⑥Bonnie S. Glaser, “Taiwan's Quest for Greater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ttp://csis.org/publication/taiwans-quest-greater-participation-international-community上网时间:2016年1月23日。

  ⑦按:例如,2003年高达70.9%的台湾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不友善,台湾“陆委会”认为主要原因是“与非典时期中国大陆在世界卫生组织打压台湾有关”。

  ⑧陈秀玲:《马:拓展国际有助深化两岸关系》,《中国时报》(台湾)2010年3月24日。

  ⑨黄嘉树:《未来四年两岸关系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30页。

  ⑩按:事实上,早在2013年,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就曾邀请香港“占中”发起人朱耀明、工党主席李卓人和“真普选联盟”召集人郑宇硕等赴台“取经”,向其传授街头暴力抗争的经验。在相关“占中”事件发生后,蔡英文等人,也都公开为其站台,并怂恿台湾青年学生到香港协助挑衅滋事。

  ⑪蔡政修:《“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的国际空间:以民进党政府参与联合国的策略为例(2000-2008)》,《全球政治评论》(台湾)第41期(2013年1月)。按:台湾学者裘兆琳在《“我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之策略演变与美国角色(1997-2009)》(载台湾《欧美研究》2010年第2期)一文中也有相似的观点。

  来源:中评网

  记者:

  责编:福若拉

  监制:中评社新媒体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