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组织机构将作重大调整 全面聚焦创新驱动与管理效益

  

  2017年8月1日,美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重组国防部采办、技术与后勤及首席管理官组织机构》报告,详细阐述了国防部组织机构调整重组方案。该报告是落实《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的有关改革要求,经国防部系统论证后提出的。报告指出,国防部将拆分负责采办、技术与后勤的副国防部长,分设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国防部长和负责采办与保障的副国防部长,并设立独立的国防部首席管理官。新体制将于2018年2月1日正式运行。这将是美军自冷战结束后最重大的一次机构调整,其相关动向值得密切关注。

  

  ▲现任采办、技术与后勤副国防部长艾伦·洛德

  一、设立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推行“创新优先”的发展理念

  美军将在现有研究与工程助理国防部长基础上,设立地位仅次于国防部长和常务副部长、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国防部长,并明确提出“创新优先”的发展理念。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主要职责包括:担任国防部首席技术官,负责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向国防部长提供国防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方面的决策建议,并制定国防部技术战略;制定国防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样机等方面的政策并监督落实,统筹分配国防研究与工程领域的资源;解决美军关键技术挑战,更快地交付技术解决方案;制定研制试验鉴定的政策、程序与标准,并监督落实(试验鉴定资源管理中心纳入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领导)。

  

  ▲现任研究与工程助理国防部长玛丽·米勒

  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办公室,下设两个助理国防部长和三个直属机构,两个助理国防部长分别为研究与技术助理国防部长和先期能力助理国防部长,三个直属机构分别为国防科学委员会、导弹防御局、战略情报分析机构(如下图)。

  

  ▲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组织机构图

  负责研究与技术的助理部长下设三个机构,包括负责研究与技术投资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实验室和人员的助理部长帮办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要聚焦美军研究开发基础条件、人员与资源方面的建设以及重大基础性、颠覆性技术研发。

  负责先期能力的助理部长下设四个机构,包括负责任务工程化与综合集成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样机与试验的助理部长帮办、战略能力办公室(SCO)和国防创新试验小组(DIUX),主要聚焦先期技术开发,开展技术样机研发与试验、采办项目保障和先期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开放式体系结构与相关标准制定等。

  国防科学委员会负责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决策支撑等。

  导弹防御局负责全军导弹防御重大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应用。

  战略情报分析机构的职责是全球技术跟踪、技术发展预测、并从红队视角分析美军的薄弱环节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与方向。

  二、设立采办与保障副国防部长更快更好更省地推进国防采办

  

  ▲负责后勤与装备战备的助理国防部长首席帮办克莉丝汀·弗伦奇(目前代为履行“负责后勤与装备战备助理国防部长”职责)

  美军将在目前负责采办和负责后勤与装备战备的两位助理国防部长的基础上,设立负责采办与保障的副国防部长,在国防部官员排序中位居第四位,排在负责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之后。国防部在采办领域,进一步强调更快更好更省开展国防采办,强化提升国防经费的使用效益。采办与保障副国防部长主要职责包括:担任国防部首席采办与保障官,负责及时、经济、高效地为美军提供相应的装备与物资;向国防部长提供采办与保障方面的决策建议,制定和颁布武器系统、服务采办、以及国防工业方面的政策,全面推动采办全寿命精细化管理;领导和监管各军种与业务局开展国防采办项目的实施,并重点推动跨部门联合采办项目的实施与监管;监督核力量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建设等。

  采办与保障副国防部长办公室下设三个助理国防部长、以及四个直属机构,其中三个助理国防部长分别为采办助理国防部长、保障助理国防部长、核化生助理国防部长,四个直属机构分别为联合快速采办小组、小企业计划办公室、特种项目办公室、国际合作办公室(如下图)。

  

  ▲采办与保障副国防部长组织机构图

  负责采办的助理部长下设四个机构,包括负责工业基础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政策规划、资源和绩效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作战系统保障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国防采购的助理部长帮办。主要聚焦国防工业政策制定、采办资源管理与评估、采办绩效评估、合同履行管理、采办队伍培训等工作。未来,国防合同管理局、国防采办大学将向该部门汇报工作。

  负责保障的助理部长下设三个机构,包括负责装备战备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项目保障和后勤政策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运输政策的助理部长帮办。主要聚焦后勤、装备维修保障、运输管理有关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等工作。未来,国防后勤局将向该部门汇报工作。

  负责核化生武器的助理部长下设三个机构,包括负责核事务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生化事务的助理部长帮办、负责威胁降低和武器控制的助理部长帮办。主要聚焦核化生有关武器研发与防护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未来,国防威胁降低局将向该部门报告工作。

  联合快速采办小组,负责制定美军应急快速采办政策,并对美军应急快速采办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管与评估。

  小企业计划办公室,负责制定小企业参与国防采办的有关政策并推进落实。

  特种项目办公室,负责制定特种装备采办的有关政策并推进落实。

  国际合作办公室,负责制定美军对外军售与国际合作的有关政策并推进落实。

  三、设立独立的国防部首席管理官有效提升军队管理效率效益

  国防部将设立独立的首席管理官,此前首席管理官一直由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兼任,并领导首席管理官帮办具体开展工作。独立后的国防部首席管理官,地位明显提升,便于有相关工作的开展。职责主要包括管理业务转型、业务规划和流程、绩效管理和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国防部首席管理官对应的业务管理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与后勤管理、资产与设施管理、财务管理、采办与采购管理、卫生保健管理等。未来国防部首席管理官将通过有效推行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即建立一体化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加强相关业务管理活动的透明度与信息化水平,并加强业务管理绩效评估,推动国防部业务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整体提升。

  

  ▲美国新任命的国防部常务副部长

  帕特里克·沙纳罕

  此外,国防部还要求削减将官数量,同时减少25%的高级文官。国防部预计在未来五年削减将官职位110个,至2022年年底前美军将官职位总量将控制在852个,其中陆军220个、海军151个、空军187个、海军陆战队62个、参联会与联合参谋部及联合作战司令部将官职位232个,使将官数量与部队规模结构科学匹配。

  四、美国防部此次组织机构调整重组的特点与影响分析

  美国防部此次组织机构调整,系统总结了过去30年国防部运行的经验与教训,紧密结合“第三次抵消战略”思路与总体要求,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美军联合作战能力的提升。

  

  ▲美国防部“五角大楼”

  一是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针对性改革举措。相关调整改革举措,是在系统总结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颁布以来有关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深度结合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技术环境以及美军作战与部队管理的最新需求,确保新的组织机构适应未来发展要求。

  二是凸显美军通过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发展。美国防部设立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国防部长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并设置独立的国防部首席管理官推动军队管理创新,高度契合美国防部2014年提出的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第三次抵消战略”基本思路与总体要求,体现了美军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新时期提升联合作战能力的基本抓手。

  三是进一步优化国防部采办体系与科研管理体系运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军构建集中统管的国防采办体系,逐步形成采办、技术与后勤副国防部长统管预先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研制、装备采购、维修保障的管理格局。国会系统评估后指出,这一体制虽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力集中导致的管理不透明、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且在该体系下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弱势,无法适应新时期技术创新发展需求。此外,报告指出,虽然长期以来,美军的研究工程与采办保障工作统一纳入采办、技术与后勤副国防部长统管,但两方面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前者鼓励冒险以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对失败的容许度更高,后者需按时交付经济可承受的装备与产品以及相关的保障与服务,强调对风险的降低及可靠性的增加。从这个视角来看,拆分采办、技术与后勤副国防部长,分设研究与工程副国防部长和采办与保障副国防部长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理顺采办体系与科研管理体系的关系,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美国防部此次体制改革,体现了新世纪以来美军建设与管理的最新思路与走向。当前新兴技术突飞猛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美军将国防科技创新作为新时期的优先任务来抓,体现了军队建设的最新方向与重点。美军高度重视组织机构的调整优化,并通过持续、渐进的改革推动联合作战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改革的长期性。为推动此次改革,美国国会、政府、军方、独立智库等深入开展了有关战略研究,为调整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战略研究是军队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将为军队战斗力与“硬实力”的持续提升保驾护航。

  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等/图片来自互联网

  王磊 蔡文君 万礼赞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国防科技要闻”(ID:CDSTIC)

  人工智能

  陆军

  海军

  空军

  航天

  网络空间

  电子信息

  核武器

  精确打击

  新概念武器

  基础科学

  技术

  与能源

  与制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