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为何不能登上航母?变身舰载机将自废武功

  近日,位于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展出了一系列国产新型武器及模型,其中的新型航母及其舰载机模型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从外观上看新型舰载机模型与歼20高度相似,但模型设计者称该模型“为提高青少年的军事兴趣”而设计,无需过度解读。相比之下,FC31反而要比歼20更适合上舰。

  

  (亮相军事博物馆的新型舰载机模型)

  在世界各国战斗机发展历程上,一般来说将战斗机进行放大要比缩小容易得多,比如F/A-18C/D放大25%后成为三代半的F/A-18E/F、歼7放大后的歼8等(除了比较失败的日本F-2外),性能得到很大提升。而将战斗机缩小的设计只有苏霍伊将苏-30缩小成单发的S-54,一架都没卖出去。

  

  (S-54模型)

  歼20全长20.5米左右,由于四代机的体积与截面积要大大超过三代机,即使采用复合材料减重,歼20的空重也很难会低于苏-30MKK(空重17.7吨)。况且歼20整体气动专门为优化超音速能力而设计,因此低速性能并不乐观,而舰载机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低速性能。歼20如果想提升低速性能要采取增大翼展、减小主翼后掠角等措施,这样不但会增重并且会影响超音速能力。舰载机的另一重要指标是着舰重量,由于拦阻索的限制一般而言最大着舰重量为23吨左右。作为参考苏-27S发展成苏-33后空重增加2.73吨,歼20如果维持体积不变发展成舰载机后空重很难会低于20吨,这样其着舰时的携行能力(带油、弹)不容乐观;如果想降低空重只能进一步缩小体积,但战斗机内空间“寸土寸金”,每一寸空间都有其设计的道理,将歼20机体缩小后相关设备与管线需重新布置,难度不亚于重新设计一款战斗机。

  

  (法国“阵风”M着舰图)

  “阵风”M同歼20一样,均为鸭式布局。“阵风”M低速着舰时需要鸭翼下偏以防止过高的抬头力矩,即使是这样“阵风”M的着舰仰角依然很大,这是鸭式机的共同特点。为方便飞行员观测着舰情况,“阵风”M的机头直径非常小,导致雷达罩直径很小,从而影响雷达性能的发挥。同理歼20上舰后为方便飞行员着舰观测依然要减小机头直径,这会使歼20的态势感知能力大打折扣。

  

  (FC31的二号原型机)

  FC31的一号机于2012年10月首飞,仅作为“技术验证机”,真正的原型机是在2016年12月首飞的二号机。FC31的二号原型机全长17.3米,翼展11.5米,机高4.8米,最大起飞重量为28吨,作战半径为1250公里,性能指标与F-35A相近。

  

  (FC31的二号原型机与一号机的对比图)

  FC31作为属于中型四代机,虽然为满足出口设计不过不排除“出口转内销”的可能。FC31目前使用两台RD-93或涡扇13中等推力发动机,参考F/A-18C/D的放大模式,FC31放大后完全可以装备两台“太行”发动机的舰载型号,推力会大幅增加。将FC31的机体延长后可以布置侧弹舱以发射格斗弹,增强空战能力;并且内油也会增加,从而延长作战半径。常规布局的FC31不存在着舰仰角过大的问题,相应的航电与传感器水平可以达到歼20的水平。因此FC31的放大版会比歼20更加适合上舰。FC31的舰载型号将是一款重型四代机,完全可以超过美国海军的F-35C。

  作者:兵器次元/长空牧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