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开设 类账户过于“超前” 落地为时尚早

原标题:远程开设 类账户过于“超前” 落地为时尚早

某银行机构日前公开表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其开展Ⅰ类银行账户远程开户试点。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要求有些过于“超前”了,促成其落地为时尚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远程银行账户开户,不受网点、时间限制,不需要到柜台面签,让大众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但与此同时,远程开设银行账户也存在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

一是本人意愿真实性无法确认。银行机构往往通过视频技术、人脸识别等方式远程认定客户身份,在当前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情况下,不法分子极易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逃避身份识别,甚至对开户人进行胁迫,使银行机构难以识别账户的实际控制人,存在虚假开户的风险。

二是后续风险跟踪管理不到位。客户身份识别及账户管理包含于整个账户管理的生命周期之中,但目前我国银行机构在账户实名制和风险管理中,主要依赖开户时的实名认证,在后续账户管理中缺乏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如果进一步弱化开户认证这道“安全闸门”,将难以有效控制账户风险。

三是影像认证技术存在缺陷。从技术角度看,人脸识别对活体检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场景应用设计比较简单,很容易通过静态照片技术处理或动态捕捉脸部特征合成影像,成功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同时,识别技术对客观环境要求较高,受拍摄光线、姿势、背景色彩等因素影响,网络采集客户人脸图像难以保证满足相关要求。

四是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在远程开户过程中,客户与银行之间的图像、声音交互借助互联网实现,使得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被“透明化”。网络传输数据时,存在伪造、篡改等风险。若客户使用的计算机遭遇黑客入侵,或在开放式低安全保护的网络环境下开展远程开户业务,不法分子可以窃取客户信息、插入虚假声像伪造客户声像等。同时,银行通过远程开户收集大量客户个人信息,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盗取的重点目标,使客户信息面临被窃取的风险。

从当前金融业发展实际来看,现行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对“远程开户”具有较高的包容度,Ⅱ类、Ⅲ类账户均可远程开户,并可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等资金业务,1万元的日累计限额和20万元的年累计限额,基本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需要。Ⅰ类银行账户作为全功能账户,交易金额没有任何限制,目前只有采用银行柜面面对面开立方式,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账户所有人合法权益。换句话说,当前远程开设Ⅰ类银行账户的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不应急着推出这一业务。(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秉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