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引入新型骨灰处理方式 制成“生命晶石”引发争议

原标题:杭州引入新型骨灰处理方式 制成“生命晶石”引发争议

清明节前夕,浙江杭州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骨灰处理方式——把骨灰制成生命晶石,这种晶石甚至可以做成首饰佩戴上身。生命晶石技术源起于美国,在欧美国家,不少家庭会将生命晶石或晶石饰品随身携带。

目前杭州市的生命晶石技术可以不添加任何成分,把先人全部骨灰升华成“晶”,目前全球仅有杭州能做到。在网友中间,这种“舶来”的创新殡葬手段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碰撞。

28日一大早,杭州首位参与“生命晶石”体验的逝者家属张女士将母亲的骨灰交给制作人员。只见特殊设备内的超高温将骨灰细化成粉末状,经熔融高压致密,冷却凝结为灰白色的晶石状圆珠。“我母亲喜欢青山绿水,也喜欢热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积极响应国家节地生态殡葬的号召,对亲人骨灰的保存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张女士说。据介绍,骨灰变晶石的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已故成年人的骨灰可形成100粒至400粒晶石,其密度、硬度都高于骨灰,而体积仅为原来骨灰体积的10%至15%。“逝而为石”,可存放陵园,也可居家安葬;可回归自然,也可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选择制成挂饰、首饰。对于这种创新处理方式,不同人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别。

“支持派”认为,当然愿意把亲人时常“带”在身边,就像亲人从未远离一样:“与其每年去看冰冷的墓碑,不如让这份带着体温的美好继续下去。”“反对派”认为,还是入土为安的好:“把骨灰天天摆家里或‘带’身上,难道不觉得瘆人吗?”

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陈景莲表示,“入土为安”到可随身佩戴的生命晶石,是节地生态安葬理念,从“葬式多样化”推进到“安放方式多样化”,体现了对生命的全新态度。“我们要传承孝文化,也要让缅怀追思更加人文、科学、环保。”陈景莲还说:“这或许是节地生态安葬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相比于“厚葬示孝”,节地生态安葬太简陋,老百姓不欢迎,觉得对祖先不尊敬。“必须通过宣传引导扭转这个偏见,其实节地生态安葬也可以很高大上的。”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

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秘书长蔡戴鹰说:“一些人会选择不保留骨灰的江葬、海葬。当然,现在选择生态葬的人也是每年在增加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