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原标题: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如何焕发企业活力的话题,再度引发众多代表和委员热议。人民政协报主办的以“新时代新金融新经济——聚焦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为主题的财经智库沙龙3月21日在京召开,多位与会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为了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要先抢占“制高点”,紧紧依靠创新,赋能实体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企业绿色发展、企业“走出去”、谋求高质量发展等环节持续提供有效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周延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张水波等近百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

与会专家表示,服务好实体经济,无论是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还是资本市场灵活施策,都要充分发挥好“端盘子”精神。比如,对接企业在发展中各个时点所需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应更好发挥作用。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同样,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将得以改善,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

过去几年,我国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取得了显著效果。与会专家提出,从总体看这一变化依然不能适应和匹配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经济杠杆率依然较高,一些优质企业竞相在海外上市,造成本土优势上市公司流失的同时,也没能让更多投资者共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对此,有学者建议,有效治理实体经济严重缺乏资金,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是最为关键的任务,应有序引导新三板在大力促进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勇担重任;同时实行严格的退出制度,对于名不符实、给中小投资者利益带来损失的上市企业,要提高其融资成本。

高质量的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建设同样需要监管创新。与会专家建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普惠金融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普惠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合力。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各部门、各地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还有学者提出,可仿照支持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以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倡导与支持传统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投入、农村自助金融服务机具的布放投入,鼓励IT产品和金融服务下乡;尽快统一数据标准,加快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档案平台以及征信机构,实现小微企业业主、农户家庭等多维度信用数据的有效采集,同时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相关征信成本;打破“信息孤岛”格局,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社会征信体系基础,提升普惠金融的风控能力。

金融业赋能实体经济,绝非是资金简单的辗转腾挪。专家一致认为,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要保障经济在适合的杠杆率水平下运转。有专家强调,有些企业杠杆率颇高,但降杠杆也并不是越低越好,前提是决不能因此引发新的系统性风险。(光明融媒记者温源)

作者:光明融媒温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