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别误会,我说的不是白求恩,是马布里。他不像白求恩那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为的只是自己的篮球事业。
然而这又有何妨?就算为了自己的篮球事业,也可以有一个高尚的动机和美好效果。当北京球迷亲切地称呼他为“马政委”时,当他拿到中国绿卡后像中国人拿到美国绿卡一样兴奋时,他已经融入了另一种文化,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今日重提马政委,不是因为近期他和北京首钢男篮之间发生的这一场风波,也不是因为他刚刚高调宣布加盟北控男篮,而是因为即将上映的一部炫酷的电影
《我是马布里》
对于这部电影,我最不满意的就是《我是马布里》这个片名,虽然足够开门见山,好像是对吸引广大球迷和粉丝走进影院有一定的作用,但却没有充分传递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主题。其实这部电影原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纽约人在北京》,似乎更足以折射出影片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冲突。
《我是马布里》之所以曾经有过一个名字叫《纽约人在北京》,除了马布里确实是纽约人、来中国加盟的又是北京首钢队之外,另外一个原因是:二十多年前中国曾经有过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由姜文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如今马布里在戏里戏外反映的同样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
生活中如果有了文化冲突肯定是不幸福的,但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在展示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马布里通过《我是马布里》这部影片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戏里的文化冲突,还有戏外的启迪与思考。
所以我一直觉得:体育运动题材的电影最适合公司特别是创业型公司当作团建活动组织观影。就拿这部《我是马布里》来说吧,理想主义和拼搏精神的光环自不待言,其中诸多文化冲突的细节更是很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信”的不同表达方式。东方文化从小教人要谦虚,实际效果却经常导向不自信。西方文化则鼓励你相信“我能”,比如影片中马布里对冠军的渴望。他加盟的是处于联赛中下游的北京首钢队,当队友不相信、教练也含糊、对手更嗤之以鼻的时候,只有他一个外来者抱有“冠军”坚定的信念。人不自信,谁人信之,我们身边很多企业创业之初或者在发展的瓶颈期时,最缺少的就是这种宝贵的“自信”精神。
其次是马布里的“自觉”精神,加入北京首钢队后的第一堂训练课,他抛开教练的照顾,主动加码训练的一幕,既引来了中国队员“犯得着吗”的讽刺与质疑,又让教练在惊讶之余开始反思。不论是马布里还是菲尔普斯,俱乐部体制下很多外国运动员的常态是“我要练,我爱练”。而我们的举国体制常常是“要你练”,有时还得做思想工作“哄你练”,这就难怪运动员比赛后赢了也哭、输了也哭。中国的很多公司职员也像电影的中国球员一样,能偷懒就偷懒,或者像影片中的杨西亚一样怀着过渡一下好跳槽的不纯动机,唯独缺少马布里那样明明工资待遇没有达到自己预期但为了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和个人发展的目标还自觉奋力拼搏的职业精神。
还有就是球类运动中个人主义和团队精神的辩证关系,舆论历来诟病:中国运动员个体是条龙,集体是条虫。单打独斗的运动项目屡有精彩表现,集团运动项目就呈现人越多的体育比赛项目成绩越差的规律。究其原因就是:中国运动员在集体项目中又想个人出风头又不愿为他人做嫁衣,结果就是走向互不合作甚至互相拆台。马布里给首钢男篮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与其说是他超群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水平,不如说是他在自我发挥的同时给球队带来的凝聚力。他有中国社会历来不容的西方化个人英雄主义,又有为了冠军乐于配合队员的团队精神。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公司和企业,最缺乏的就是马布里这样的优秀员工。特别是在中国,往往是能干的员工就目高于顶看不起同僚,愿意配合工作的往往又能力不强,缺少互动的良性循环。
体育题材电影天然具有精神上的励志作用,前不久,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就在中国着实火了一把,现在中国人自己拍的《我是马布里》又要登台亮相。但一部文艺作品如果仅仅局限于励志就太过简单了,这两部体育题材电影的宝贵之处在于:除了励志功能之外,在内容上都还有更高的格局与境界追求。比如《摔跤吧,爸爸》对印度诸多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批判,也比如《我是马布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升华。
在NBA,马布里是一个取得过一定程度成功却又没有站到巅峰甚至遭遇挫折的复杂人物。所以在电影的开始部分,我们看到了他的精神困境,以及对走出这种困境的渴望。众所周知,无论篮球还是足球,中国与世界一流水平都相差甚远。在此前提下,与众多年长、过气的足球明星来中国踢球只是看中了这里有远高于他们在欧洲高水平联赛踢球的薪酬待遇不同,李楠带给马布里的是一纸待遇并不优厚甚至低于市场行情的合同,然而马布里在三思后不仅接受了邀请,而且训练和比赛的精神状态都未受一丝一毫的影响。
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职业精神,也是一个人真正活明白了的体现。很多中国人喜欢耍小聪明,觉得能拿多少钱就只干多少活儿,否则自己就吃亏了。殊不知,长此以往,耽误的是时间,影响的是自己最终可能达到的事业发展高度,毁了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物质回报上,马布里一开始是吃了小亏的,但经过个人的努力,他最终收获了名利双收的大便宜和事业上的全新高度。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成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看看现在电影院里很多着眼于蝇营狗苟的国产电影,或是宣扬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还沾沾自喜,或是热衷于塑造利欲熏心、俗不可耐的“精神侏儒”而不自知,不经意间流露出创作者自己的价值取向——把追求马斯洛低层次需求的人物形象奉为时代的“英雄”。反观《我是马布里》,在诸多精心构筑的细节背后传递出来的恰恰是他的人生奋斗史——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找回爱和归属感需求、在赛场上寻求得到尊重的需求,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