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战:英国人像痴迷足球那样热爱田径,我们为何只追逐刘翔却没爱上田径运动?

  来伦敦4天,感觉至少有一点,这里和上海很相似——公园里、大街上,跑步的人很多。

  可见在跑步这件事上,中国一点没有落到世界的后面。这两年国内跑者的数量有井喷之势,马拉松赛事报不上名,已然成为常态。

  都说田径是运动之母,其他所有运动都以田径项目为基础;跑步又是田径之母,因为人还没有直立行走之前,就已离不开“跑步”,尽管这只是为了躲避野兽。

  和英国人不同的是,中国人爱跑步,似乎和田径没多大关系。

  图说:伦敦世锦赛,大多数时候,比赛都安排在晚上七点以后。从下午开始,场外已开始举办一场场小型田径比赛——那是组织者举办的田径嘉年华活动。

  记者采访过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同样对待这样的田径盛事,两国田径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其中反映出,不同国家对田径的认识、欣赏等,存在差异性。

  伦敦世锦赛,大多数时候,比赛都安排在晚上七点以后。从下午开始,场外已开始举办一场场小型田径比赛——那是组织者举办的田径嘉年华活动。各种各样的运动测试装置,几乎涵盖所有田径项目。各种各样的微型比赛,孩子是主力军,他们在缩小版的跑道上大显身手,父母或一同参与,或给予指导。

  本次田径世锦赛的比赛地是奥林匹克体育场,坐落在伦敦东郊,可容纳五万多人。每天开赛前三个小时,大门口就排起长龙。更大的意外是在看台上,偌大看台竟然天天座无虚席。你能体会到,全场好几万人同时加油的磅礴气势,那是你在足球场上永远感觉不到的震撼!

  图说:伦敦田径世锦赛,每天开赛前三个小时,大门口的观众就排起长龙。

  一位采访过四届奥运会的老前辈同行说,在田径场听鼓掌的感觉很奇妙。随着比赛开始、进入高潮和结束,你如同站在大海边,体会到潮涨潮落。亲身体验后,笔者有了同样的感受。

  相比之下,中国田径文化毕竟还刚上路,还在逐步完善。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时,上座率只有在关键场次才比较可观,巨大的掌声声浪,似乎没有听到。

  谁都知道,英国人喜欢足球——英足总成立于1863年,比现代奥运会的复兴早了33年。然而,在伦敦,田径运动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弱于足球。

  看台上,带着孩子一起来观赛的“家庭观众”,占据最大比例。问一位英国人,为什么带孩子来?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从小就是练田径的,我从小的教练还是位著名教练。我的两个孩子现在也在俱乐部练短跑,我有时候也客串指导他们。这样的比赛,我们全家是不会错过的。”

  图说:看台上,带着孩子一起来观赛的“家庭观众”,占据最大比例。

  他们练田径,喜欢田径,懂田径,对田径有感情。在英国,这样的“一般民众”,是很多的。

  一个国家的田径氛围,是很多因素促成的。田径渗透到大众生活,也需要时间积淀、正确方向。好比田径的青训体系,英国政府很早就开始采取“政府+社会”的半官方形式,引入市场力量,挖掘田径对于民众的吸引力等。久而久之,田径文化就在民间生根发芽。

  在中国,这种田径运动的观众文化还需要耐心培养。

  很高兴的是,这几年,笔者清楚看到,中国老百姓对于田径的态度,已有明显改观。

  图说:刘翔的横空出世,让中国田径迎来黄金时代,但刘翔退役后,人们发现大家关心的是刘翔,而不是中国田径。

  过去采访田径赛事,经常会遇到一个怪现象:凡是刘翔参加的比赛,必定人满为患。短短13秒之后,当刘翔离去,观众席的座位立刻空出一大片。所以,刘翔既是中国田径的金字招牌,更是救命稻草。曾有田径比赛组织者笑言,真希望刘翔跑的是马拉松而不是110米栏,这样人们对田径的热情至少能多延续一会。

  这两年,大多数跑田径条线的记者在上海感受深刻:一批专门来看“刘翔拿第一”的“翔迷”不见了,越来越多懂门道的田径迷走进赛场。“培养田径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是要培养观众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

  图说:2017年5月11日,来沪参加2017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的110米栏运动员奥兰多·奥尔特加、谢尔盖·舒本科夫和谢文骏来到上海市奉贤中学,现场观摩中学生田径比赛,并走上赛道通过亲身示范为学生们进行技术辅导。

  作为国内举办田径大赛的标杆,上海钻石联赛一直在思考,如何培育真正的田径迷。今年,他们通过互联网加游戏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加入田径行列。钻石联赛已在上海连办多年,去年组委会还促成业余田径选手在上海体育场和世界冠军们同场竞技,同时也将世界冠军请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图说:在中国,这种田径运动的观众文化还需要耐心培养。

  不难发现赛事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在刘翔这样的本土田径巨星退役后,钻石联赛上海站希望具备更深厚的内涵,就必须从普及田径文化扎扎实实做起。推广田径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让“高大上”的国际顶级赛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褒奖的。何时能在中国的田径赛场上,听到和伦敦一样的巨大的声浪?笔者给不出具体的时间,但至少,已经有个盼头了。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责任编辑:陈华图片编辑:笪曦

  作者:姚勤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